0757-82532110

对话尹虹:20年,中国建陶巨变

陶瓷信息网2019-01-09 23:55:38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开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彼时,国家政策的松绑,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束缚陶瓷行业发展的桎梏。同时,压机、窑炉等陶机装备的国产化,也为我国建筑陶瓷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此后不久的时间内,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开始迎来了第一轮蜕变:国有企业转制、乡镇企业转型、民营企业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建筑陶瓷企业迎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腾飞,开始成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中流砥柱;亦有部分企业因体制或经营等问题,逐步没落,直至消亡、退出历史舞台……

纵观中国建筑陶瓷产业20年,是跌宕起伏、催人奋进的20年。曾攀上高峰,也一度陷入低迷,变化之剧烈,“翻天覆地”!

或许是缘分使然,尹虹正式与陶瓷行业结缘,也恰恰始于1995年。那一年,他从一名在华南理工大学执教的学者开始向“陶瓷行业知名学者”转变。此后的时光里,他常年在全国乃至全球陶瓷业界奔走,为中国建筑陶瓷的发展献计献策,并为中西方陶瓷行业的交流牵线搭桥。正是凭借多年对陶瓷的“专”、“研”,他洞悉国家政策、见证岁月风云,尹虹也因此被尊崇为“陶瓷行业的公知”。

值此陶瓷信息创刊20周年之际,陶瓷信息专程采访了这位览尽中国建筑陶瓷20年兴衰起伏的见证者——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尹虹。在他看来,中国建筑陶瓷20年是一段怎样的历程?在他的眼中,这20年经历了怎样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未来的陶瓷行业又将如何发展?

 

“最大的变化是如今已自成体系”

“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如今已自成体系”。当 抛出“和20年前相比,中国建筑陶瓷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尹虹毫不迟疑地回答到。

翻阅资料,20世纪90年代无疑是建筑陶瓷行业的快速成长期。这不仅体现在1993年中国陶瓷砖产量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初步奠定了建筑陶瓷生产大国的基础;也不仅仅是指全面开花的建筑陶瓷企业和逐渐成型的粤、闽、鲁三大建筑陶瓷产区。

在尹虹看来,这一阶段迅速发展、且对建筑陶瓷行业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陶机设备、色釉料等配套产业的国产化。“20年前,我国的建筑陶瓷产业高度依赖进口,绝大部分的窑炉、压机等陶机设备以及釉料都从国外进口”。他回忆到,在进口设备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那一阶段,始终居高不下的生产线建设成本、高额利润长期被“洋品牌”攫取……这些都限制着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直到国内的陶机设备、色釉料企业攻克相关技术难题,打破“洋货”的垄断,大大降低了陶瓷生产线的建设成本。“至少减少一半以上”,尹虹的记忆中,在彼时异常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设备国产化提供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双重刺激下,开始萌芽的民营经济纷纷进军陶瓷行业,以佛山南庄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陶企快速崛起。

当国有大企业的辉煌成为历史,充分活跃的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行业的主导,伴随着陶机、色釉料等配套产业的逐步国产化、并相继实现重大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也拉开了大幕。

 20年之后的现在,我们已经自成体系,不仅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就连20年前高度依赖进口的装备和生产技术也实现重大突破,甚至在出口方面也表现出极强的优势,全球的市场格局已经改写”。对于这样的改变,尹虹感触颇深。

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我国陶瓷砖产量已经连续22年居世界首位。至2014年,我国的陶瓷砖产量已经达到102.3亿平方米,并成为世界瓷砖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窑炉、压机等大型设备也纷纷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新兴建筑陶瓷产区的热捧,出口量大增。

 

高歌猛进后,又站到了风口浪尖上

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和“低投入、高回报”的盈利让众多民间资本涌入陶瓷行业,在几轮建设高潮过后,产量的剧增使建筑陶瓷市场迅速转入产能过剩阶段,竞争随之加剧。而当时间的脚步行至2015年,市场需求的持续萎靡浇灭了陶瓷人心中对“市场回暖”抱持的最后一丝希望。

近两年来,陶瓷行业有约20多家陶企传出破产、倒闭或清算的消息,其中不乏有一些知名陶企。这些“倒闭”事件,令不少人惶恐不安,“行业崩盘”、“哀鸿遍野”的说法甚嚣尘上。

20062008年,佛山地区因‘腾笼换鸟’而‘光荣牺牲’的陶企数量也超过了这个数”。尹虹回忆到,在大概10年前,佛山陶瓷行业几乎每年都会有20多家陶企染上各种“不治之症”而倒闭死亡,只是近10年来由于政府腾笼换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原因,让人忽略了这些年来的企业倒闭案例。所以他认为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我更赞成把目前瓷砖行业新常态看成是瓷砖行业的一个风口浪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陶瓷行业第一次站上“风口浪尖”,在1998~2001年间,陶瓷行业也曾出现企业大批倒闭、产量下滑的局面。“1998年我国瓷砖产量下滑13.44%15.94亿平方米,一直到2001年才恢复到18.15亿平方米,但仍未达到199718.42亿平方米的产量”。尹虹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身处危机也恰是实现超越的良机。他指出,在倒闭潮的过程中思变并实现突破,令中国建筑陶瓷保持了竞争力,也是经济恢复后中国建筑陶瓷产量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所在。

如今,中国建筑陶瓷再度面临洗牌与重组,“大清洗”之后行业如何复兴?尹虹强调,创新是关键。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