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信息 张园 罗小泳 张雪庆
漫画/罗小惠
禅城区两陶企关停、两陶企外迁
如今,“大限”已过,但结果并非是此前人们面对“史上最严国标”时预测的“没有一家企业能达标”。据了解,除少部分处于佛山市市中心的陶瓷厂在环保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选择了外迁,大部分设备较新、实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则选择了深化改造治理。
除此之外,有佛山陶瓷企业负责人也向 透露,个别陶瓷企业因为在环保整改方面的投入成本过大而直接选择停产,但他同时也指出这样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企业都在努力整改。
至10月底,佛山市禅城区环保局发布的消息称,在禅城区的陶瓷企业中已有2家关停,17家基本完成深化治理并进入调试阶段。其中,原本位于禅城区石湾的广东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以及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均已外迁,此外,在陶瓷信息实地走访佛山三水区、南海区以及高明区等地时,多家陶瓷企业均表示其已“达标”。
然而对于企业所称的“达标”一词,专业人士认为值得商榷。“相比其它地区,佛山的环保意识比较先进,脱硫、粉尘、噪音等相关环保设备已经装备,基础可以说非常好。但即使如此,若是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佛山能够达到标准的陶企也为数不多。”伊清环保总经理黄永宏指出。
而各陶瓷企业之所以能“达标”,一方面是因为自整改要求下发时起,企业的积极应对赢得了政府的支持,这是“过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行业里争论已久却始终没有定论的“标准”修改,让人产生了“观望”心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略有放松。
因此截止目前,佛山陶瓷厂的关停、转移者仅为少数,佛山大部分的陶瓷厂似乎已迈过了这一次的“劫难”。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环保整治将成常态
“随着‘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速,政府层面在环境保护、整治污染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如果说以前地方政府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来肯定做不到了。”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曾在接受陶瓷信息采访时表示。
“今后环保收紧将成常态,往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黄永宏认为。
可以断言,若环保未达标,这将始终是悬在陶瓷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一轮的环保整顿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正视并积极应对。
“从年初,我们收到相关的环保消息就开始对生产线进行环保整改,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如今已经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金意陶常务副总经理王竹表示,目前企业的废水已基本实现零排放。针对此次环保整顿,金意陶积极应对,还采取了许多节能减排的措施,并已初见成效。“搬迁终究不是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因为搬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此外,搬迁后又会产生人员、设备、运输等新的问题,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面对环保问题,通过对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升级,使企业不论处于何时何地都可以达到国家标准。
但与此同时,改成过程中以及之后增加的成本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企业的实力提出了严重拷问。
在佛山禅城区,佛山市金环球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环球”)则是“基本完成深化治理并进入调试阶段”17家陶企的其中一员。为达到要求,金环球全线改用天然气。与此同时,企业也必须正视由此带来的问题。金环球总经理助理、生产厂厂长招伯志指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自更换使用天然气后,仅燃料成本就上升了30~40%。
标准有望调整
今年以来,出于清洁生产的考虑,“天然气化”的说法曾一度在行业里引发多方探讨。但据专业人士分析,使用天然气仅仅是降低了达到标准的难度,但依然无法完全解决污染物排放的问题。
金意陶常务副总经理王竹认为,若是不计较成本的投入,达到标准是能做到的,但企业也要生存,制定标准时要符合当前行业的实际情况。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给企业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不能为环保而牺牲企业。
无法企及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让企业压力丛生。于是,便有了
“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基准过氧系数不合理。”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工业美术陶瓷专委会会长白梅在接受采访中指出,根据《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窑炉废弃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的基准过氧系数为1.7,即基准废弃氧含量为8.6%。这个标准是相当严格的。不论是国内其它行业的标准还是在国际同类标准,都没有这么严的规定。”据了解,在具有国际先进排放技术的国家,他们排放标准中废弃含氧量也在16%-18%,如韩国为16%,德国为17%,日本为18%,意大利则没有明确要求。“即使是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与技术,依然很难达到标准。”
“我们已于
佛山市赛因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水也认为,修改后的标准从技术层面完全可以达到,环保投入的成本相应也可以减少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此外,白梅还指出,这一次针对
呼吁:给佛山陶瓷生产预留生存空间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佛山陶瓷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企业代表结合本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反映了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展成效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作为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的代表,白梅出席了会议。她指出,“转型升级之后能否有市场”以及“企业是否愿意转型升级”这两个问题是当天会议关注的重点。而“佛山陶瓷”已经形成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此次环保整顿中陶瓷企业的积极态度无疑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如今的问题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否给陶瓷预留了发展空间。”白梅认为,陶瓷行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转型升级,是完全有可能实现与城市共存的局面。她表示,企业一方面应积极面对环保整顿,采取措施解决环保问题;另一方面应与政府进行沟通,了解最新的形势政策及规划,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促进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
白梅同时指出,佛山陶瓷如此高的品牌知名度与其原有的生产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环保整顿过程中,还要给佛山的陶瓷产业生产预留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这也对陶瓷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企业必须严格要求自身,积极应对环保整治及一系列转型升级工作,以助推佛山陶瓷长远、可持续发展。
■ 相关资料
2014年佛山陶企环保整顿过程一览表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