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大板的发烧热,不仅是中国,也已成为国际陶瓷行业的热点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大板生产线有60到70条,其中欧洲地区占据了一半,预计有30条大板生产线。在亚洲地区,土耳其有4到5条,印度尼西亚有2条,印度有17条,南美洲地区的阿根廷有1条,巴西有1到2条。
在这一轮大板热中,作为陶瓷产能第一大国的中国,相反比较保守。据了解,目前国内900×1800mm规格及以上的陶瓷大板生产线已突破30条。但能生产1200×2400mm规格以上的生产线只有4条,能生产3000mm以上规格大板的生产线,只有3条。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总监刘晓东认为,超越巴西成为世界第二大瓷砖生产国的印度,为了升级低端产品,进行弯道超车,加大在大板方面的投入,如今大板生产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印度现在有十多家企业在做大板,已经比中国多了,此前印度大板主要是内销,现在他们来到中国推销大板,说明已经开始考虑中国市场了。”刘晓东呼吁,国内的陶瓷企业也要想办法走出去。
印度尼西亚陶瓷企业凯得拉(QUADRA)展出的大板。
印度、东南亚品牌首度参加中国陶瓷展
4月20日,潭州,中陶展开幕的第二天。
“第一天已经有十几个意向客户前来咨询。”台湾铨辰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庄誉麟告诉 ,这次参展的效果还不错。
庄誉麟是印度玛沃拉(VARMORA)瓷砖的台湾总代理商,已经做玛沃拉瓷砖代理五年。这次参展,是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这也是庄誉麟第一次到中国内陆参展,他在潭州馆1号馆拿下了两个展位,展出了1200×2400mm、1200×1200mm、900×1800mm、800×1600mm等规格的产品,主打黑白灰仿古砖以及模具砖。
“印度以前主要以小砖为主,以前也有做大板,但是质量不够好,五年前印度开始进行设备更新,开始着手进行大板生产,设备主要来自于中国。”庄誉麟告诉 ,沃玛拉瓷砖主要做出口,销往欧洲、和北美以及墨西哥。这次参展,他准备在中国大陆找十五到二十家左右的区域代理商。但他表示,对中国大陆市场以及经销商制度不太了解,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庄誉麟在参展中了解到,玛沃拉大板的价格,与中国大板的价格不相上下。
庄誉麟介绍,玛沃拉自1994年创立,距今已有34年的瓷砖生产历史,现有9个陶瓷生产工厂,18条生产线,日产能约150000平方米。目前是印度本土前五大品牌之一,出口外销连续三年第一名。
据陶瓷信息在玛沃拉瓷砖官方网站上查询得知,玛沃拉除瓷砖生产外,同时还生产卫浴产品。2005年,玛沃拉首次在印度制造了1200×1800mm规格的瓷砖,2009年,首次在印度引进数字印刷技术,如今在印度拥有5000多家零售网点,和超过700家经销商网络,20家分支机构。
在1号馆展出的还有印度另一家陶瓷企业Oasis,该品牌主要展出了600×600mm、800×800mm、600×1200mm、800×1200mm规格的产品。同时,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陶瓷企业——凯得拉(QUADRA),也是首次参加中国展会的东南亚陶瓷品牌,佛山市子陶陶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子良是该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
“印尼有两家大板企业,一家是罗曼(ROMAN),一家是白金(PLATINUM),白金是使用西斯特姆的设备,罗曼是使用萨克米的设备,两家的产能,基本上一天的产能都是在5000平方左右。”邱子良介绍,凯得拉是罗曼集团旗下的大板品牌,罗曼自2016年投入8000万美金购买萨克米整线设备以后,2017年就开始投产大板,目前主要生产有两种尺寸,1500×3000mm和1600×3200mm,其厚度都是在12mm,印尼罗曼厂的一条线每天可生产3500m2/天。
“印尼产品在中国参展,效果也挺不错,除了现场的订单外,整个展会期间接到的意向合作客户,如果一天安排拜访二家,也需要花两个礼拜才能跑完。”邱子良说,意向客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陶瓷企业,自己没有大板的设备,先通过OEM做部分大板来卖,等市场通路打开之后,有了一定的销量,再自己生产;一种是想做大板的贴牌商;还有一种是专门做大板、大理石、石英石等板材类的客户,利用陶瓷大板来做台面、橱柜,现在包括厨卫、家具在内的意向客户,就有四五家。
“我们从印尼进口来的大板,报价会处于意大利和中国的大板价格中间。”邱子良说,这个报价,一部分是因为关税和增值税,其中进口增值税是17%,关税13%,再加上其他的费用,印尼进口大板要比国内生产增加30%的费用。不过,印尼的大板无论从生产设备,还是原料,以及配方和工艺技术,都来自于意大利,产品的品质也和意大利不相上下。因此,相比意大利和印度的产品,印尼大板具有优势。
“从意大利运到中国,慢的话可能要45天,加上前面两周的准备期,后面清关的时间,基本上从下单开始,两个月能拿到砖就已经非常快了,而从印度到中国,也需要60天左右的时间。”邱子良说,从印尼运到中国,海运需要两周的时间,加上清关,总共大概三周的时间可以到货。
“印尼罗曼的大板生产,用的是萨克米的生产系统,据我了解,是目前唯一一个做得还不错的大板生产企业。”刘晓东表示,印尼属于比较低端的陶瓷市场,对大板的需求不是特别大,印尼陶企来中国参展,也是受制于销售,想过来打开中国市场。
印度和印尼陶瓷品牌的参展,给中国陶瓷行业释放出一个信号:除意大利西班牙外,中国市场也将成为国际新崛起陶瓷势力的角逐地。
“这是狼来了的信号,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印度的大板生产数量,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面。”刘晓东说,印度大板现在是全世界的一个热点,热度比中国还要热。印度参展中陶展,表明他们现在也开始考虑中国的市场了,中国陶瓷行业因为环保、人力、原材料上涨等因素,成本不断增加,陶瓷生产的优势,会逐步转向国外,而不在国内。
大板生产线已全球开花
“现在印度的大板,主要还是内销,应用于一些政府工程项目,以及高端的别墅装修等。”刘晓东介绍,印度在大板生产方面,现在完全按照订单式的生产模式去做的,他们虽然上了西斯特姆等意大利的大板压机,但实际上的开工率大概20%左右,并不是全年满负荷生产,主要还是在做600×600mm,600×1200mm等常规产品,科达和力泰家族的设备,在印度投产之后的开工率,也只是在20%左右。因此,印度大板的市场还处于开发的阶段,也急需要向外拓展出口,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瓷砖消费国,自然成为国际新兴陶瓷产区开拓市场的目标之一。
据2017年11月发布的《世界瓷砖生产与消费报告》显示,2016年,印度超过巴西成为世界第二大瓷砖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量从8.5亿m2增加到9.55亿m2(增幅 12%)。其中,莫尔比Morbi是印度最大的陶瓷产区,产量占印度总产量的80%,并在继续拓展,预计会再建设超过500条生产线,且规划大部分生产线专门用于出口。目前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瓷砖出口国地位,其出口额占产能的20%左右,出口金额达到5.98亿欧元,相当于平均售价为3.2欧元/m2,也是所有出口国中售价最低的国家之一。
“目前,印度的产能大概有11亿m2左右,印度原来是做一些低端产品,主要是内墙砖和渗花抛光砖,有部分的微粉砖和全抛釉,但量都不大,绝大多数企业的竞争还是在普通渗花砖的层面。”刘晓东说,全抛釉在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几乎全行业都做全抛釉,没给印度留下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印度大概只有二十来家企业在做全抛釉,生产线大概30多条。
因此,印度陶瓷企业需要有一些新的产品来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大板,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机会,据了解,目前在印度市场,客户普遍接受了生产1200×2400mm规格的大板。据刘晓东透露,印度陶瓷企业购买的西斯特姆大板设备,现在大概有超过十条线,有买全线的,也有只买成型设备,然后从中国配其他烧成设备的。
据媒体报道,印度目前最大规格大板生产线在莫尔比的Lioli Ceramica PVT LTD,规划两条陶瓷大板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采用System的44000吨压机,BMR的大板切割设备和抛光机,CMF的辅机设备,Tecnoferrari的砖坯自动储存系统,摩德娜全新推出的HB-7七层干燥及MSL-DUO双层窑炉,专注打造最大尺寸1620×3240mm,厚度最薄仅为6mm,不超过12mm的精品陶瓷大板,产能达到12000方/天,是目前全球有数据统计的单条陶瓷大板生产线产量最高的。
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大板生产线,目前也有4条,科达和力泰家族各2条,2017年7月,恒力泰第一台YP16800 出口印度CRUSO公司,并于2018年3月点火投产;2017年8月11日,科达出口印度的首台KD16008压机在Sunshine成功投产;2018年2月,科达第二台KD16008压机在印度SPECTRUM JOHNSON集团顺利完成安装,并在3月中旬投产。同样在2月份,恒力泰第二台YP16800大型压机也出口到印度。目前,中国在出口印度的大板生产线,主要生产1200×2400mm规格的大板。
“印度这个市场,除了中国之外,是世界范围内成长最快的一个市场,每一年瓷砖产能,也是呈几何基数地在往上升。”刘晓东说,印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设备的输出。
刘晓东介绍,印度最早从中国进口设备,是2002年到2003年之间,那时主要从中国进口抛光磨边设备,其他主流设备来自意大利,甚至是意大利或西班牙的二手设备。不过,最近几年,印度陶瓷产业的主流设备市场,已基本上被中国设备占据,科达和力泰家族在印度市场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采用中国设备,印度在有限的投资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瓷砖产出,而生产成本在降低,所以发展特别快。
据了解,除印度、印尼外,大板生产线在亚洲其他地区以及南美洲也有分布。“土耳其目前国内有三四条生产线在做大板,都是来自意大利西斯特姆的设备,巴西现在也有一两家陶企在做大板,设备也是意大利的设备。”刘晓东告诉 ,土耳其对大板有较强的需求,科达在土耳其有些项目现在还在谈,但还没有完全落实。
据了解,阿根廷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瓷砖制造商Ceramic Industries Lourdes也开一条生产线来专门生产大板,根据最新的智能制造标准进行完全自动化,用的设备是LAMGEA 33000无模压机,生产1600x3200 mm和1200×2400 mm两种规格的大板产品,厚度为3mm、5mm和12 mm。
中国陶瓷大板的突围
相比而言,中国在大板上的投入较为保守。
据了解,目前国内能生产3000mm以上规格的大板生产线,只有3条。杭州诺贝尔采引进意大利西斯特姆40000吨压机和超大宽度数字喷墨打印机,可产最大规格为1600×4800mm;新明珠陶瓷集团引进意大利西斯特姆30000吨压机,最大规格为1600×3200mm,厚度从5mm到15mm不等;金牌亚洲引进意大利西斯特姆30000吨压机,最大规格为1620×3240mm,厚度从6mm到12mm不等。
而中国拥有3621条生产线的体量,大板生产线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就算按900×1800mm规格及以上的陶瓷大板生产线30条来计算,也只有0.8%左右。而印度17条大板生产线,占其国内1000条生产线的1.7%左右,意大利大板的产能,截止2016年底年产量已达到600万平方米左右,而意大利2016年瓷砖产能为4.16亿m2,大板的产能占据1.4%左右。相比而言,中国大板生产线规模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从技术层面而言,规格为3000mm几乎成为国产设备生产大板难以突破的临界点。据了解,国内的尺寸一般不超过3米,而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印尼等国,则已有超3米的大规格产品出现,譬如3.2米、4.6米等。这是由于成型技术的差异性,国内使用立式成型技术,大板的规格通常不超过3米,国外则采用卧式成型技术,无论是滚压成型还是挤压成型,都能无限的长,理论上能轻易超过3米甚至4米、5米,在长度并不受限。据了解,恒力泰正研制生产36000吨超大型压机,目标是可以做1600×3200mm、1200×3600mm多种规格的产品。不过,除成型技术外,在施釉、干燥、烧成等技术方面,中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大板的生产,从颗粒的均匀度,布料的平整度,压机本身压力的稳定性,窑炉烧成范围的稳定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邱子良表示,意大利、西班牙生产大板已经超过十年以上,不管是原料的质量,还是设备的使用,以及各种生产技术,都比其他国家先进,现在不管是印尼、印度、土耳其,还是中国,大板都是最近两三年兴起的,差距依然很大。
除生产外,在大板的应用方面,中国与意大利、西班牙之间的差距也存在很大的距离。大板的施工铺贴服务却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而意大利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大板施工公司以及成熟的欧洲标准。目前中国陶瓷企业,只有蒙娜丽莎拥有较为成熟的服务体系,2014年,蒙娜丽莎集团成立了广东绿屋建筑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绿屋建科),提供陶瓷薄板的应用技术开发、建筑幕墙、住宅产业化标准模块、室内墙地面装饰等绿色建筑及空间装饰一体化服务,填补了陶瓷薄板在各种工程领域应用的技术空白。
面对大板已成为世界热点的趋势,中国陶瓷企业也在努力进行突破。虽然受制于国内技术的各项不足,不少企业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去整合意大利、西班牙的优势资源。简一与意大利有着40多年大板生产研发经验的LAMINAM合作,生产810×1620mm、1620×3240mm两种规格的大板大理石,产品由简一原创设计,LAMINAM代工生产。博德精工也启动与意大利高端品牌LEA的合作,引入该品牌旗下的薄板产品。
除意大利外,邱子良认为,印度、印尼等大板生产厂家,也是中国陶瓷企业突破反倾销壁垒的一个通道。
“印度企业来中国招商,如果国内的企业或贴牌商手上有国际上的订单,如在中南美洲、美国甚至其他地方,尤其是针对中国有反倾销的国家,这类订单可以通过在印度或印尼贴牌再进行销售。”邱子良说,过去,中国因为反倾销的问题损失了很多的订单,通过与印度或印尼等生产厂家的合作,可以解除反倾销的问题,让原有的客源和订单继续保持下来。(肖海波)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