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陈复澄:文化艺术是第二生产力,用中国特色文化赋能陶业发展

陶瓷信息网2020-06-29 09:51:37

陶瓷信息 | 采访前,陈复澄的资料在眼前一一略过:陈复澄,年高七十八,即将迈入耄耋之年;曾在中国央视频道给全国人民讲授过课,受邀出席中国文艺联欢晚会,作品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中……想象中的他是高冷的。

可真正在佛山市一照阁文化艺术馆中见到陈复澄时,差距还是挺大的。一入座,陈复澄就自然而然地跟《陶瓷信息》聊起了陶瓷行业“发泡陶瓷、透水砖”等瓷砖产品的发展现状。

他探讨陶瓷行业发展现状,细数艺学时光,表达自己晚年的宏伟心愿;谈笑间吐字清晰、思维敏捷,接人待物热情周到,完全没有七十八岁高龄的疲态,身上透着老艺术家的沉稳睿智,还有对陶瓷行业的一腔热忱。

 


陈复澄回忆“刀笔书画”创作经历

陈氏一家源于依山傍水的柔美江南,江阴城东南峭岐陈家冲,就是陈复澄的故乡;陈家祖辈务农,举家清贫,却始终秉持“崇尚知识、坚韧互爱”的严谨家风。

陈复澄的父亲陈彩章在家里的支持下学至高中;双亲离世后,自筹学费毕业于之江大学社会学专业,全优进入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当助教。

陈彩章凭能力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南开大学,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经济学家;与冀朝鼎、华罗庚等人为友,结识独创“断笔隶书”的宁斧成,“关东画派”代表邢洞川,精于“重彩山水”的晏少翔等优秀艺术家。

这样的家风,直接影响陈复澄人生三观,并为他热爱篆刻提供了有利环境,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百折不挠的艺术家。

——前记 


自幼痴迷书法篆刻

博采众长并融入个人风格

陈复澄的前半生,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

他出生于1943年,正值“七七事变”第六年,陈氏一家颠沛流离到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陈彩章出国攻读博士,2岁的陈复澄随母亲重回江阴,到了上学年龄,就读于澄江小学。快乐的童年,激发了陈复澄爱玩、会玩的潜质。

1949年“江阴要塞”起义成功,人民解放军夺取内战全面胜利,陈彩章与华罗庚回国建设祖国。1952年陈彩章调入南开,陈复澄9岁,痴迷书法篆刻自学印谱,在椅子背、桌子腿甚至是萝卜上篆刻。

期间,宁斧成、邢洞川、晏少翔等国学艺术家与陈彩章结识,并成为陈复澄艺术生涯引路人,让陈复澄得以打下坚实国学基础,作品博采众长并逐渐融入个人风格。

1960年陈复澄考入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书法作品先后参加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的展览,篆刻作品被天津艺术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大学毕业后,陈复澄辗转于任教大连、沈阳等地学校。他生性耿直又潜心研究,在文革时期屡次“被批”,他不因此消沉,反而将书法篆刻,变为动荡岁月的精神寄托。

文革结束后,1978年,陈复澄考取研究生,进入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的徐中舒门下。深入研究以甲骨、金文为核心的古文字,先后发表《文字的发生与分化释例》、《对“金文新考二篇”的管见》、《咸为成汤说》等见解卓异的论文。

与此同时,陈复澄将“甲骨文的峻峭、金文的凝重、简帛的洒脱、篆书的秀丽”通通融入书法艺术中。
 


以刀为笔、以陶为纸

赋予建筑装饰材料更长久的生命力

他回忆:“进入陶瓷行业,其实是一个偶然。”

1983年,陈复澄还在辽宁博物馆做文物审查鉴定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去到辽宁喀左陶瓷产区。当时,地方上的书记推荐他参观当地的“紫砂厂”跟“地毯厂”,跟雕刻师傅、设计师做一些雕刻、设计上的交流。陈复澄就是那时候,结识了雕刻技术工人,并在后来深入江苏宜兴等地,了解雕刻技艺。

在这期间,陈复澄综合雕刻技术及设计理念,不断琢磨着如何在瓷砖上雕刻,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进入“以刀为笔、以陶为纸”的刀笔书法创作研究当中。

陈复澄回忆,他最早在瓷砖上刻字,纯属个人业余爱好,是一种对艺术的探讨。他在10公分到15公分的陶瓷砖面上、在宜兴的陶瓷器皿上,创作以“书画”为主的雕刻作品。

 


随着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为陈复澄在瓷砖上做雕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时他在陶瓷器皿及小规格瓷砖面上篆刻,还处于一种个人艺术创作时期,他真正开始将个人创作与公共空间结合,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材料,是在1996年之后。

在多年的紫砂创作之后,陈复澄与“复澄壶”受到中国文联原执行副主席尹瘦石“古有曼生壶,今有复澄壶”的高度评价而声名远扬,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举办艺术展。

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能不能也作为一种生产力,并创造一定的价值?陶瓷砖这类纯装饰产品,能不能拥有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情感,将人的情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赋予建筑装饰材料更长久的生命力。”

陈复澄为了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时刻寻找机会,曾在长江三峡建立“陈复澄艺术馆”,将历代文人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刻在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夔门的赤甲楼内外墙壁上。

2003年,陈复澄为中国广东东莞中级法院创作一幅“中国法制史择要”大型壁画,需要找到瓷砖厂作创作基地,利用瓷砖作创作材料,他觉得这是一个将建筑材料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绝佳机会。

 


为此,他主动找到了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并与黄建平成为好友,在交流中惺惺相惜,还被黄建平聘请为唯美集团的艺术顾问。陈、黄二人认为:一个企业,应该要把文化和艺术,规划到企业的产品、生产与发展当中去,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的部分,从而体现独特的品牌价值,提升产品的价值与内涵。

陈复澄成为唯美集团的顾问之后,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重大努力。

第一件事,培养一批瓷砖雕刻的徒弟,传授他们如何在瓷砖上做雕刻的“刀笔书画技艺”。为了保证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陈复澄将在企业中培养的徒弟陆续引荐到宜兴去深入学习,并持续为企业引进人才。

第二件事,为唯美集团拓展延伸企业文化内涵,建设唯美集团的陶瓷艺术馆,把陈复澄的个人创作理念融入唯美集团;以陶瓷创作为主,建设陶瓷建筑装饰展厅。

同时,陈复澄开始筹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填补中国博物馆在建筑陶瓷方面的空白,彰显建筑陶瓷对于历史、艺术方面的重视,在世界建筑陶瓷历史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心。通过博物馆与艺术馆的平台,在东莞进行陶瓷文化普及推广。

当前,很多陶瓷企业都很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却没有走出“表象式企业文化”怪圈:以为喊喊口号、开开会、唱唱歌、办办活动就是建设企业文化了。

其实不然,企业文化的建设涉及到企业管理、经营、发展等方方面面内容。如今,真正能将文化、艺术融入企业产品与发展当中的寥寥无几。而如何将文化融入产品,其实关键在于企业家如何理解“文化”。

陈复澄认为,在陶瓷行业,关于如何把文化与艺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让瓷砖作为艺术载体,承载更多记录社会发展的责任,对陶瓷行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晚年心愿: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瓷砖品牌

陈复澄认为,瓷砖行业应该要有危机感。

建筑材料一直是在更新迭代的,未来,或许将会出现比“瓷砖”更环保的材料,虽然不知道“未来”还有多远,但瓷砖行业一定要有危机感。

一个具有良好应对能力的企业,必将是一个建立了完善优异的企业文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具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做事原则、服务标准……并且体现在企业当前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去同质化上。

陈复澄的一生,在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都已经有所建树,唯一遗憾的,就是在陶瓷之都的佛山,没有留下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瓷砖品牌,没有留下“陈复澄”的痕迹。

他晚年的心愿,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瓷砖品牌,打造一个具有中国建筑陶瓷特色的设计平台。

目前,陈复澄通过“佛山市一照阁文化艺术馆&陈复澄艺术馆”,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寻找一家契合度较高的陶瓷企业,希望能有机会,合作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瓷砖品牌,让瓷砖不再只是单一的建筑材料,还是一种具有收藏价值,传递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材料,为陶瓷企业发展增加动能,并为陶瓷行业的生生不息增光添彩。

(韦露)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