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国家强力推进, “环保之春” 为何迟迟未临?

陶瓷信息网2019-01-09 20:54:57

 新《环保法》施行近一年,建筑陶瓷环保设备企业销售并无明显增长

 

数据显示,中国陶瓷行业年耗煤超过7000万吨,每年约产生NOx 150万吨,SO2 150万吨、粉尘80万吨以及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污染物。

一直以来,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排放口多而散,无组织排放现象较严重,治理难度较大。有专业人士直言,国内的建筑陶瓷行业整体环保治理水平落后、地域差异较大、运行成本高、治理效果差。

nth="1" year="2015" w:st="on">201511起,新《环保法》实施,陶瓷行业新一轮的环保治理大幕拉开。《环保法》施行将近一年后,今年以来陶企的环保意识和主动治理的意识提高,但陶瓷行业环保的“乱象”依然屡见。

环保设备和技术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但离他们所期待的环保企业的“春天”迹象仍未明显。有环保企业负责人在受访时将其形容为“春暖乍寒”的切身之感。

 

四川夹江正在生产的陶企。   摄影/龙财金

 

环保趋势不可逆转

有“史上最严”之称的新环保法实施将近一年,部分地方环保部门用按日计罚等新手段硬措施查处了一批污染企业,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起到警示作用,如佛山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环保警察、出动无人机、成立国内首支环境服务总队等。

“公众期待因新《环保法》明显提升,但部分地方领导和企业家的观念并没改变,环保部门的‘钢牙利爪’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来说,我国正逐步走上环境法治轨道,用法律手段处理环境问题日渐成为新常态。”佛山市华清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杏波表示,陶企主动环保的意识大幅提升,环保越来越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

“环保趋势不可逆转,执行过程将异常痛苦。”对于2015年建筑陶瓷行业的环保态势,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火金认为,2015年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尤其是对国内建筑陶瓷企业来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生存普遍艰难的局面之下,除了行业优秀企业与品牌在利润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不断对环保进行了改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充足资金进行环保改造。

管火金认为,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继续往前发展,不管是技术的提升还是环保的提升,都需要建立在企业利润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之上。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陶瓷领域内各地方政府都在强制实施环保改造,脱硫塔基本已经成为生产线标配,具体执行情况及使用情况则各产区、各企业状况不一。值得肯定的是,行业龙头企业在环保改造领域内的投入与实现效果是最大的。

“企业对环保的恐怖感源于自身的理念和行动,不愿意主动承担环保的社会责任,同时环保是政府、居民、消费者多方须严控监管的,对企业来说环保治理是必须且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表示,环保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程度上跟企业的经营理念、愿景、核心价值观有关。蒙娜丽莎的愿景是在美化建筑与生活空间领域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领军企业,因此在环保方面必须要做得更好。

 

陶企环保治理力度被削弱

 “从整体治理水平来看,今年陶业的环保治理情况相比去年变化不大,设备和技术的创新不足,陶企仍普遍存在‘样板式’工程和‘应付式’治理的情况。”佛山赛因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水直言。

有环保专业人士表示,在很多产区(尤其是内地的),陶瓷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行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尽管有新《环保法》的利剑,但环保部门也不敢随意挥舞。保增长、促民生和公众对环保的迫切要求,双重压力之下,环保部门的日子也颇为煎熬和窘迫。

“有些陶瓷产区,年初还轰轰烈烈强调要关停多少陶企,但到第二季度就放松了,导致一些企业签了环保治理合同,却迟迟不见行动。各产区执法标准与尺度不一,是陶瓷行业在环保法规的执行和落地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对建筑陶瓷工厂实施综合性的环保改造一次性的投入往往是千万元级别,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下,这显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地方政府如果100%按照法律来执行,大量的企业均面临难以生存甚至倒闭的局面,这将直接导致大量工人失业、银行贷款坏账、供应商讨债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当前建筑陶瓷行业环保治理的现状,是权衡各种因素下的结果。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强制要求之下,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环保治理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总体而言,要实现建筑陶瓷产业完全环保生产,部分环保改造技术还有待提升。

据了解,目前建筑陶瓷行业的低温脱硝技术仍不够成熟。窑炉排除的烟气温度为250~300度,催化剂直接对窑炉烟气进行脱硝的技术目前也仍不够成熟。

当前陶瓷行业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主要有:对于除尘治理,主要采用旋风收尘、布袋除尘或水浴除尘;对于脱硝治理,很多企业没有采用脱硝措施,仅少部分企业进行了简易的SNCR脱硝;对于脱硫治理,主要以双碱法进行脱硫,少部分企业采用石灰(石)-石膏法;对于重金属、氟化物及氯化物等污染物,则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

  

与建筑陶瓷行业相关环保企业销售并无明显增长

 新《环保法》推行之初,多家环保企业负责人对建筑陶瓷行业的环保治理市场均有很高的期待,纷纷表示环保企业的“春天”来了。但今年整体经济下行、建筑陶瓷行业产销萧条等压力下,陶企的环保投入并无显著增加。环保企业的春天仍姗姗未来。

王长水将其形容为“春暖乍寒”之感。他介绍,2015年前后辽宁法库和山东临沂产区出现了两波环保整治潮,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环保设备和工程销售。在今年广州工业展期间,行业对与环保有关的设备和技术的关注热度空前,展会后有数十家陶企与赛因迪环保洽谈,但实际进行环保治理行动的却极少,他认为今年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不升反降,新上的环保设备和工程量很少。

“受经济形势形势低迷影响,建筑陶瓷行业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环保治理投入减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环保整治和监管力度仍不够强,因此多数陶企对于环保投入仍处于观望和等待。”王长水说。

佛山市普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保工艺设计师吴丽婉表示,江西、山东等环保政策较为严格的区域,企业对环保设备的需求相对较高,由于这些区域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建设了环保设备,一般以升级维护为主。虽然新《环保法》已经落实,但要在全国全面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她认为环保企业的“春天”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现阶段还是以稳中求进为主,爆发式的增长还没来临。

万杏波坦言,相比往年,今年年底陶瓷企业的环保设施检修、新建、改造的业务略有下降。今年新建筑陶瓷瓷企业数量大幅下降或延缓,环保设备需求严重滞后。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会不断改进更新设备与技术,以及多元化发展,开拓更多领域的空白市场。

随着环保设备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状态,一些设备企业将会利用价格战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计,处于“朝阳”行业的环保设备企业将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陶瓷行业环保治理的讨论

 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火金:“环保春天”必将来临

  随着行业洗牌的加剧,中国建筑陶瓷产业企业数量与产能体量必将逐渐回归理性。企业发展回归品牌化,利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之后,如果不进行环保改造将遭到政府的强制关停,企业对环保改造上的投入也必将继续加大,全行业将掀起环保改造的风潮,在环保上进行投入将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未来环保设备也将成为建筑陶瓷生产线的标配设备。所以未来,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环保的“春天”一定会来临。

  

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环保应成为企业日常经营行为

 陶企想留在佛山,那必须主动做好环保治理、资源节约的工作,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就不能再停留于表面和口号上,要变成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坚持每天实施,而不是月底做点样子应付检查了事。

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对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强,2016年有望出台的新国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可能会更加严格,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陶瓷企业更加需要主动地将环保工作做好。

  

佛山市华清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杏波:环保将成为陶企品牌竞争的门槛

 只有全国执法标准统一,严格执法,环保设备和技术企业的春天才会来临,目前看来还有一段距离。当前优质大型环保企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正大举进入陶瓷行业环保领域,未来势必会百花齐放。

环保投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很难做到平衡的,环保投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直接帮助,但在无形中能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未来,全国性的环保治理一定会实施到位,环保将会成为陶瓷企业品牌竞争的门槛。

  

鲁赣川豫四大建筑陶瓷产区环保治理观察

 山东:环保设备与技术应与建筑陶瓷行业相适配 

山东淄博的陶企每年都会投资进行环保治理,淄博产区环保治理走在了前列,即使今年环保压力巨大,但淄博陶企并未受多大影响。

虽然临沂陶企每年也会在环保治理方面有所投入,但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落后于淄博。因此,在今年的环保风暴中,临沂陶企一次性投入远远大于淄博。与三年前相比,临沂陶企今年投入环保治理的资金高达数百万元。

近日,淄博市当地环保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建筑陶瓷行业在20163月底前加装脱硝设备,目前多数陶企正对环保治理公司进行考察。

新法实施以来,要求更严格。但大部分环保设备公司的产品明显落后于陶企环保治理需求,专门针对建筑陶瓷行业的环保设备更少之又少,环保设备公司还需与陶瓷行业适配,针对陶瓷行业尽快研发与之配套的产品。

对于一些专业性强,技术力量雄厚的环保设备公司,其将面临着发展机遇。但从专业性来讲,多数环保设备公司还未专业走向建筑陶瓷行业,虽然在其他行业的技术已经成熟,但对于建筑陶瓷行业仍有许多方面亟需加速前行。

从目前山东省环保部门执行的排放标准来看,要高于国家标准,这会造成山东与其他省份间标准不统一,导致山东各陶企与其他省份企业在生产成本方面存在差异。尽管如此,山东各陶企充分认识到了环保治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运营先进设备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环保治理水平。

从长远发展来看,环保设备产品应跟上陶瓷行业在环保治理方面需求,更要提前走到陶企环保治理前面。

 

江西:环保建设与治理投入巨大,重现蓝天白云

作为新兴的建筑陶瓷产区,泛高安产区的企业和政府在环保意识方面较高,尤其是今年新《环保法》实施,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整个产区的环保治理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据了解,对于政府提出的环保设备改进和工艺的整改政策,高安产区大部分陶企表现积极。

“对于环保,其实交给陶瓷企业自己处理基本没什么问题。目前高安产区陶企的环保硬件设备已到位。包括购买环保药剂的花费、人工费用以及维持运转的水电费等,我们在环保方面运行的费用每年需要300多万元。”江西佳宇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巨林表示,陶瓷行业加强环保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是大势所趋。

今年高安产区的环保治理工作得到极大的改善,过去难见的蓝天白云也重现园区的上空。

随着环保成本的增加,泛高安产区的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效益点来平衡。面对环保设备运行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压力,产区多数企业表示,企业应该抱团取暖,不应该进行价格战厮杀。

当地业内人士分析,较高附加值的产区已在产区陆续出现,尤其是常规产品的利润空间缩水,很多企业同时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渠道建设,目的是希望保证合理利润。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驻江西 熊娟萍)

 

四川:环保治理系统运行成本偏高

在四川夹江产区走访时获悉,夹江陶企的首轮环保达新标验收工作已于今年10月底完成。根据验收的结果显示,其中有40家通过验收,32家还在治理之中,另外还有9家企业尚未动工治理。产区内之所以还有企业至今未动工进行环保治理,其主要原因一是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太大;二是整套环保治理系统运行成本太高。

据四川明珠陶瓷企业董事长胡洪容透露,“今年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300多万元,而项目建成运行后每个月还要花费20多万元的水、电、碱材料等费用”。对此,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环保治理的运行成本太高,将会给陶企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夹江产区的环保治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政府严格把关监控,还需企业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四川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王子文介绍,“生产线产量越大其所需的环保运行费用越低,反之越高。如果以一条日产1万平方米的瓷砖生产线为例,那么每一平方米瓷砖分摊的环保治理费用约为1元左右”。

不可否认,通过将近一年的环保治理,夹江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确实有所提升,产区内验收通过的企业无论是生产车间内的粉尘,还是对外排放物的含硫量均已达到新《环保法》的排放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近一年的环保治理,夹江陶企大大提高了环保意识。据了解,今年产区内新建的几条陶瓷生产线均早在规划之初就开始着手制定环保治理方案。(驻四川 龙财金)

  

河南:环保监管严,陶企投入大

日益严重的环保境况,让河南、河北等华北地区加大了环保的监管,钢铁、水泥、焦化、陶瓷等行业成为环保治理的重点。

从今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河南针对陶瓷行业环保监管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多家陶瓷企业遭遇严厉处罚。

据内黄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内黄陶瓷企业环保累计投资高达1.135亿元,用于安装防尘网、封闭料场、改造脱硫设施、改造废气环保设施、安装在线监测等”。

对于环保上的投入,河南多数陶瓷企业显得较为主动和积极。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当前这种市场形势下,销售、库存、资金等各种问题已经压力很大,环保上不能再出问题,从长远来看,做好环保是大势所趋,不能逆势而行。”

但该负责人对河南严格的环保监管表示担心,“现在全国各地的环保政策执行存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差异,影响市场竞争力”。

“今年市场不好,不但不赚钱甚至赔钱,环保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售价又上不去,没有利润,企业很难把环保持续做好。”

总体来看,在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河南陶瓷企业无论是环保意识、还是环保投入,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