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一周热点 One week hot review of ceramic industry 热点 01 东鹏营收64.7亿、蒙娜丽莎超44.3亿、帝欧超26.5亿、斯米克销量增长;科达净利超9亿、道氏超1.4亿…… 近日,陶瓷行业上下游上市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陆续出炉。 其中,蒙娜丽莎集团预计2024年营收44.3亿—48.50亿元,预计净利润1.18亿—1.6亿元; 东鹏控股预计2024年营收约64.70亿元,预计净利润3.03亿—4.11亿元; 科达制造2024年净利润预计9亿—11亿元; 帝欧家居预计2024年营收26.5亿—28.5亿元; 道氏技术预计2024年盈利1.40亿—1.80亿元; 悦心健康预计2024年营收11亿—13亿元,并且瓷砖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上涨。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2 起拍价超4亿元! 广东一陶瓷厂拍卖 据阿里拍卖网消息,广东新顺景陶瓷有限公司管理人将于2025年2月27日10时至2025年2月28日10时止(延时除外)在淘宝网阿里资产破产强清平台进行公开拍卖活动。 该标的物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杨梅塘开发区,系首次拍卖,起拍价高达4.07763248亿元,为陶瓷行业近年来起拍价最高的标的物之一。 标的物包括:广东新顺景陶瓷有限公司名下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构建物、一批设备类资产、车辆、商标、预付、应收、其他应收账款。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3 这一产区12家陶瓷厂拆除或长期闲置,淘汰超20%瓷砖产能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2024陶业长征——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河南省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34家,建筑陶瓷生产线65条。其中,陶瓷砖生产线 63条,陶瓷瓦生产线2条,陶瓷砖日产能159.1万平方米,陶瓷瓦(含西瓦、琉璃瓦等)日产能25万片。 相比2022年的46家建陶企业、85条生产线、日产能219.15万平方米,两年间,河南净减少12家建陶企业(含拆除及长期停产企业)、20条生产线、60.05万平方米日产能。 河南建筑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平顶山、安阳、鹤壁、洛阳、许昌、南阳,信阳、新乡、郑州、焦作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最近两年河南建陶产业发生了以下变化: 第一,产业规模持续缩减。仅2022年以来,就有12家陶瓷企业拆除或长期闲置,陶瓷企业、生产线及日产能缩减幅度均超过20%。事实上,河南建陶产业规模2017年达到顶峰后,近八年来建陶企业、生产线、日产能持续处于缩减状态。 第二,生产线闲置率较高。一方面,企业生产周期缩短,一些企业一年只能生产七八个月、甚至四五个月;另一方面,闲置生产线增多。据统计,现有的65条生产线中近三分之一未满负荷生产、另有部分生产线未投入生产。 第三,产品结构更趋多元化。一是受销量及价格影响,大规格瓷砖(750×1500mm以上)生产线纷纷转产800×800mm规格产品;二是300×600mm规格瓷片销售保持良好势头,中板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三是地铺石产能增加,且向全规格、全系列发展;四是新福润陶瓷、国邦陶瓷、嘉北科技等一批陶瓷企业转产附录G产品。五是鸿润建材的全系列仿古砖、中祺陶瓷的全系列楼梯踏步等小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第四,设备工艺持续升级。一是生产线向多功能混烧转变,尤为突出的是800×800mm地砖与400×800mm中板混烧、800×800mm与750×1500mm规格混烧、地铺石与仿古砖(外墙砖)混烧等,比如,中祺陶瓷一条多功能生产线就可生产3至5种规格产品。二是更加节能减排、更智能、适合混烧的双层窑炉得到推广应用,比如国邦陶瓷等。三是机械臂、打包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得到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五,环保高压持续不减。一方面,污染排放标准愈加严苛,河南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12月发布的《陶瓷工业大气污染排名标准》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现有企业排放标准为:颗粒物、二氧化硫、碳氧化物分别为10、30、100微克/立方米,远高于国家和周边地区标准;另一方面,2023年印发的《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综合标准体系(2023年本)》明确指出“2024年12月底前,淘汰分散建设的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煤改气”将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第六,部分产区产业政策出现变化。一方面,受环保等多重因素影响,产区发展建陶产业承压,一些产区明确表示不再发展建陶产业,甚至有个别产区表示将全部取缔,企业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4 西部最大陶瓷产区,两年退出11家陶瓷厂20条生产线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2024陶业长征——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四川省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91家,生产线145条(陶瓷砖114条、陶瓷瓦31条),陶瓷砖日产能240.34万平方米,陶瓷瓦日产能557.2万片。 具体为:抛釉砖线26条,日产能80.9万平方米;中板线14条,日产能41.9万平方米;大板/岩板/薄板线20条,日产能32.3万平方米;仿古砖线14条,日产能24.8万平方米;瓷片线6条,日产能18.5万平方米;小地砖线9条,日产能12.7万平方米;外墙砖线6条,日产能10.1万平方米;地铺石(景观砖)线10条,日产能8.7万平方米;其他(色砖、楼梯踏步砖、腰线、地脚线、耐磨砖、透水砖、劈开砖)线9条,日产能10.44万平方米;西瓦及配件线21条,日产能349.2万片(件);青瓦及配件线10条,日总产能208万片(件)。 与2022年相比,过去两年间,四川全省建筑陶瓷生产厂家减少11家,生产线减少20条,陶瓷砖日产能减少15.77万平方米,按310天生产周期计算,陶瓷砖年产能减少4888.7万平方米。 在主要产品品类中,抛釉砖、中板、仿古砖、小地砖等产品生产线和产能变化不大。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大板/岩板、瓷片和外墙砖、地铺石。其中,大板/岩板受市场销路影响,改产其他产品的现象较多,生产线减少6条,日产能减少9.6万平方米,且现有大板/岩板生产线中多有长期生产常规抛釉砖、中板产品;瓷片持续下滑,生产线减少4条,日产能减少10.3万平方米;外墙砖更是遇冷,不仅生产线减少4条,日总产能减少4.4万平方米,且现有生产线中,仍有部分存在长时间停产状态;地铺石是四川鲜有产能增长的产品,生产线增加4条,日产能增加3.65万平方米。 此外,四川现有瓷砖生产线平均单线日产能从2022年的1.9万平方米,提升至2.11万平方米,一方面是退出的多为小产能生产线,另一方面受成本影响,不少企业对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提产增效成为普遍现象。 点击查看详情: 广 告 热点 05 过去两年被淘汰的100多家陶瓷厂,很多都有这5大特征 毋庸置疑,陶瓷行业已经进入大洗牌、大淘汰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每年都有一批陶瓷企业或主动、或被动退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2024陶业长征——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数量由1040家减少至938家,生产线由2485条减少至2193条(其中,陶瓷砖1949条,陶瓷瓦230条,发泡陶瓷14条),短短两年间,全国共有102家陶瓷厂、292条生产线淘汰退出。换而言之,平均每年有51家陶瓷厂淘汰退出。 成功的企业家家相同,挫败的企业,各有各异。梳理过去两年,被淘汰的这102家陶瓷厂,很多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或共性: 一、模式固化,创变乏力。一些企业,对于风口、趋势以及市场变化的嗅觉始终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拍,长期处于“啃老本”状态,企业毫无创新、产品缺乏特色、老板墨守成规、团队人心涣散……用老旧的模式与打法,应对市场新的变化,眼睁睁地看着企业原有的规模、渠道、份额一点点逐年萎缩,最后湮没在行业洗牌的大潮中…… 二、设备陈旧,产能落后。一些陶瓷企业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在研发创新和装备升级方面缺乏投入,导致设备陈旧、效率低下、质量粗劣、产品档次不高,成为行业的落后产能。面对陶瓷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一步一步被竞争对手所超越,最后不得不“无可奈何花落去”。 三、管理不善,内耗严重。陶瓷行业发展到今年,科学而精细化的管理对企业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但许多陶企的管理事实上还是非常粗放,甚至许多企业仍然靠老板及其亲属的吆喝式管理。 四、心存侥幸,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在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对陶瓷生产的氮氧化物排放水平、能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那些不重视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的陶瓷企业,将会倒在越来越高的环保“门槛”下。 五、盲目跟风,资金断裂。许多企业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出局,而是因为现金流短缺而倒下。很多企业的“死亡”,是缘于新生产基地的扩建和新办公大楼的建设,其扩张的野心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点击查看详情: 热点 06 2025年的陶瓷市场 可能降价也换不来销量…… 过去的2024年,瓷砖行业在严重的内卷下,许多陶企“以价换量”,不断地杀价降价,产品的价格“底线”被不断突破,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很多陶企为了省成本,产品质量越来越差。 不过,也有不少陶企表示:现在不管怎么让利促销,经销商、消费者似乎都不为所动,感觉降价促销的效果越来越弱。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分析认为,2024年陶企通过降价手段,或许还能够提振一定的销量,但是到2025年,可能降价手段也会失效。 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坦言:“实际上,终端经销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许多经销商更关注厂家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供应是否稳定,以及厂家是否有相应的配套服务……因为经销商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会增添许多售后上的麻烦,有的甚至还会面临退还货款、现金赔偿等消费纠纷。” 点击查看详情: 热点 07 2025年陶瓷企业如何“活下去”?品质、利润、业绩、成本、管理…… 市场下行,行业艰难,无数企业被一步步逼向亏损的边缘,更多的企业则在转型升级,破壁图存。“活下去”,成为陶企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 怎么样才能“活下去”? 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成本优势……虽然不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但大道至简,万宗归一,制造业,拼到最后,企业之间真正比拼的还是品质、交付、成本、创新等这些基础要素。 为什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想想胖东来的火爆你就知道了。目前的形势是,全国商超,包括线下实体店,绝大多数人流稀少,生意冷清,但胖东来却成了这个喧嚣时代的一个另类。还有与辉同行,虽然依靠头部网红人气爆满,但其最严苛的环节却是对入选商家的品质检控。 日前,看到一个网友分享关于企业运营的第一性原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 “利润的第一性原理是成本控制而不是收入增长,管理的第一性原理是激发潜能而不是控制流程,战略的第一性原理是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多元化,创新的第一性原理是客户价值而不是技术成果,决策的第一性原理是数据支撑而不是经验主导。” 再比如管理,以前企业赚钱容易,管理也相对粗放,现在企业生存艰难,管理不断加码。打卡、总结、制度、流程、KPI……好像一道道紧箍咒,越念越紧。但在管理趋严的同时,员工的工作潜能却并没有释放,反而因各种制度、考核而变得缩手缩脚,小心翼翼。每个人都不敢肆意张扬,破壁出圈。循规蹈矩、怕犯错误的后果,就是员工自身的创新力和激情正在一点点消退。 点击查看详情:
热点 07 2025年陶瓷市场会怎样,企业怎么干?叶德林边程黄建平谢悦增吴启超何新明谢岳荣李志林萧礼标何乾吴志雄…… 面对2025新的一年,陶瓷市场会怎样?企业将怎样布局? 为此,《陶瓷信息》搜集了叶德林、边程、黄建平、谢悦增、吴启超、何新明、何颖、谢岳荣、鲍杰军、李志林、萧礼标、何乾、吴志雄、王志洪、罗群、陈光辉、刘春良等陶业领军人物的精彩言论。来看看他们规划如何发力2025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11
02-11
02-11
02-11
02-11
02-09
02-09
02-09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