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2013华沙气候变化大会解析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22:59:34

      陶瓷信息综合消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23日晚打破僵局达成协议后在华沙落下帷幕。尽管大会成果不尽如人意,但中方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谈判进展如何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新华社 说,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

 

图为国家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华沙会议

 

  华沙气候大会内容解读

      会议重在落实

     多哈会议的成果来之不易,只有切实予以落实,维护好各方的政治互信,才能为推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安排的谈判汇聚最多的正能量。因此,落实好“巴厘路线图”谈判成果,应优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两大关切:一是解决发达国家减排力度不足问题;二是解决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资金问题,切实兑现发达国家已做出的出资承诺,包括确保发达国家在2013-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于快速启动资金规模(约300 亿美元)的资金,同时落实2020 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10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

    上述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也是进一步谈判减缓、适应、技术、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更关乎维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政治互信。解决好上述问题,既有助于为下一步谈判打牢基础,也是推动华沙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保证。

 

  两个议题

     新闻办公室5日召开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上介绍,华沙气候大会有落实和开启两个议题:一是要落实从2007年开始巴厘路线图所确立的各项谈判任务,各国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及各国作出的承诺;另一个是要开启德班谈判,确定从2020年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行动、政策、措施。

 

   具体问题

    首先是新协议要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并在各谈判要素中加以体现。

    其次是减排模式问题,《京都议定书》是“自上而下”模式,也就是先确定减排总量,然后分配给各个发达国家。这一方式的缺陷是即使分配了减排量,一些国家也拒绝实行。

    另一种方法是“自下而上”,即各国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能力提出目标,做出承诺,但是又会产生各国承诺的减排量偏低,完成不了全球的减排目标的问题。因此,有的国家提出“自下而上+评审”的方式,但是对这一方式也有不同意见,提出涉及到国家的主权问题,实践中难以落实。

    我们的立场是开放的,只要符合公约的基本原则,我们都愿意开展深入的讨论,直至取得共识。

    第三,法律约束力的问题。新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各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尚无定论。我们主张先内容、再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新协议各国都要严格遵守,不能有例外。

    第四,核查的问题。就是各国承诺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要增加透明度。如何接受检查?我们主张,各国措施要有透明度,但也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统计监测核查的能力。

    第五,发展中国家主张的损失损害赔偿问题等等。

    谈判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各国关注点也不同,发达国家关注减排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损失损害等一揽子问题共同解决,最后应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案。华沙会议至少应当确定谈判题目、时间表、路线图。

 

   意义:为明年实质性谈判奠定基础

     华沙会议是一个重要的会议。它为明年的实质性谈判和2015年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中国会积极支持波兰东道国,坚持多边机制,也就是协商一致、广泛参与的多边原则。希望这次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一定会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中与各方加强磋商沟通,增信释疑,推动这次会议成功。这是我们与会的方针和原则。

 

   国内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13年度报告发布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和取得的成效。

    《报告》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性参加国际谈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报告》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根据报告,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完成了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12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1年下降502%,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7万亿人民币。

    《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中国加强了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能力,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农业、水资源领域、海岸带和生态系统及人群健康等领域积极行动,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继续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等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积累丰富经验,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教育培训等科研支撑,加强资金保障,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报告》强调,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将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中国在未得资金支持时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在京发布。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在国内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2、中国多项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两年减排4亿吨二氧化碳

     "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已经减少了三、四亿吨的二氧化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行动和取得的成效,表明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

     3、北上广的碳市场年底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

     碳市场在短期内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因为减排的力度比较大。今年年底在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目的就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来降低总体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4、中央财政拿出50亿支持京津冀地区治理大气污染

      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份,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倾斜。本年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5、中国发布“大气10条”举措解决雾霾天气常态化

     nth="9" day="1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2013910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社会上讲的“大气10条”,已经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通过5-10年的时间,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6、《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拟对“公民参与”单独成章

     《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拟将公民参与内容单独成一章,强调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保证公民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公民代表认为,《条例》应该更明确如何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加强信心公开。

 

  外媒对华沙气候大会态度

    基础四国:解决资金问题至关重要

      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的部长们认为,华沙会议应是一次落实的会议,优先任务是有效履行巴厘进程各项决定,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特别是发达国家根据其历史责任率先承担全经济范围的量化减排指标,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其中能否有效解决资金问题将决定华沙会议成败。部长们认为,德班平台谈判同样旨在通过进一步行动加强公约的实施,其过程和结果应遵循公约的框架、原则和规定。华沙会议应在德班平台下就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公约支柱开展平衡、结构化、正式的谈判,就如期达成2015年协议发出积极信号。

 

   美国:提出国际气候新协议

     美国正在主导制定一份让所有国家都设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计划,日前该计划勉强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获得了支持,尽管其中的承诺远不足以限制气温的实际上升。

 

   欧盟:预计将在2013年底公布2030年能源和环境目标

      欧盟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公布2030年能源和环境目标,据说将包括一个40%的减排目标和30%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也在逐步实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增加到20%的目标。2011年绿色能源占能源总消耗量的13%,欧洲经济区预测到2020年能实现这一目标。

 

    日本:确定新减排目标

       日本政府已确定新的削减国内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3.8%。在2013-2015这三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约1.6万亿日元(约988亿人民币)的资金援助。

 

   澳大利亚:废除固定碳税

     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将废除碳税,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政府将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克里斯·鲍恩已证实,从nth="7" day="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201471起,每吨24.15澳元(1澳元约合5.62元人民币)的固定碳税将退出历史舞台,按每吨6~10澳元的浮动价格实施碳交易计划,以缓解民众家庭生活费高涨的压力,并协助提振矿业以外的产业经济。

 

     解振华权威解读

    “华沙气候大会可能是一次争论比较激烈的会议。刚刚结束的由40多个国家部长参加的预备会上很多观点既有分歧又有共识,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建设性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大家都预计明年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会升温,到后年可能又会是一个新的高潮。如果能达成新协议的话,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进程。”

    一、谈判的任务非常艰巨,各国关注点也不同,发达国家关注减排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损失损害等一揽子问题共同解决,最后应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案。

    二、这次华沙气候大会有50多个议题要同时谈判。去年的多哈会议完成了2020年之前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同时也提出尽快明确2020年之后各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需要制定一个新的协议。

    三、谈判不能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年年有成果,最后都不落实。中国主张谈成一个落实一个,这是增加政治互信,进行谈判的基础。

    四、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反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大家认为这已经是有共识了。

    五、只要符合公平、共同但有区别和各自能力的原则,新的气候变化协议适用于所有各方。对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我们是持灵活的态度,而且我们事先不预判结果。

    六、这次会议上希望发达国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承诺和公约的要求,快速启动资金,能够在2015年前落实300亿的快速启动资金,到2020年每年能够提供1000亿美金的长期资金。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