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春节前后,科达洁能21条窑炉密集投产

陶瓷信息网2019-12-21 16:00:00

经济新常态、产能过剩、环保高压、终端竞争白热化、裁员减薪、高库存……2016年开年以来,这几大关键词生动描绘出了当前建筑陶瓷行业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在这样的困局之下,大量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2016年春节后窑炉的点火时间一推再推,全行业开年以来的总开窑率创多年来新低,消化库存、保守经营成为了许多建筑陶瓷企业的无奈策略。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在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之中却有这样一个群体:以窑炉改造、产品升级为契机,即使行业总体形势不佳,却凭借着产品品质、拓宽渠道与精准的市场定位,保持着良好的产销势头,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在春节前后及时将改建及新建成的生产线点火投产。

而在其中,仅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达”)的窑炉设备,在今年春节前后的国内市场上便有21条窑炉密集投产,涵盖18条生产线。

宽体窑助力陶企改造升级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省(区)、市对建筑陶瓷生产线建设已不再批复土地,即便有新批复的土地,价格也是高居不下,并且国家对于高能耗企业的节能减排亦给予了极高的要求和压力。

这对建筑陶瓷行业而言,意味着企业要想新建或改建生产线,就必须在原有老生产线的土地上做文章。面对高居不下的土地价格,企业必须以最少的土地投入做出最高的产值。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级政府高悬环保利剑的态势之下,只有不断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才能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之下,节能、省地、降低瓷砖生产成本效果异常显著的宽体窑成为了解决陶企种种后顾之忧的利器。

据科达整线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陈水福介绍,在2016年春节前后科达国内新投产的21条窑炉中,除2条为烧成外墙砖的常规窑炉之外,其余全部为3.1米以上内宽的宽体窑。

科达宽体窑相对于常规窑炉而言,节能、节电率均在15%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宽体窑更加节约厂房土地。“山东淄博某陶企利用科达的宽体窑在面积仅为9亩(约6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改造新建起了全抛釉生产线,日产能近万平方米,相对于原有窑炉的产能提升了50%。”陈水福说道。

实际上,多年来瓷片产品已日趋成为“薄利”的代名词,但此次使用科达窑炉新投产的18条生产线中,在临沂和四川产区仍各有1组新的瓷片生产线投产。对此,陈水福表示,瓷片产品虽然利润不断压缩,但在广大的三四级市场与农村地区仍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在中低端定位的战略之下,低成本生产与低价销售使得该产品仍然存在优势。而采用最新的宽体窑生产该产品,窑炉走砖量可以从原来的一排8片提升到一排9片或10片,再次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为产品的市场竞争提供了价格优势。

客户对窑炉质量要求日益严苛

据陶瓷信息从科达提供的18条生产线投产陶企的分布来看,淄博、临沂占据了绝对主流,其次是江西、福建与西北地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终端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提升,而广大的广东以外产区在品牌建设上在短期内又难以达到广东产区的高度,因此只能在提升产品品质上加大投入,以缩小与广东品牌的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抛釉日渐成为终端市场的主流产品,在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广东以外的产区绝大多数陶企都以产品为导向,市场热销什么产品,企业就在该类产品的生产、研发方面发力。当前全抛釉热销的现象更是为这些产区的陶企指明了方向,在新投产的18条生产线中,全抛釉窑炉占60%左右,仅在山东淄博就有6条生产线是拆除旧抛光砖生产线改建全抛釉生产线。

此外,由于行业已经走过“暴利”时代,不少企业的利润已经降到了10%甚至更低,但品牌建设、人工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等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保持生产稳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优等率等成为了广大陶企的普遍诉求。

“这种诉求其实最直接地体现在了客户对供应商、对窑炉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苛刻’。”陈水福表示,在这种高要求之下,不少窑炉设备企业近两年来已无单可接,不得不关门歇业甚至退出市场。

“高峰时期,国内窑炉生产制造企业不下几十家,到现在大家看看还剩几家?”陈水福表示,与之前的压机生产制造领域一样,窑炉行业也同样经历了一场由“杂乱混战”到几大巨头竞争的演变。多轮淘汰赛下来,其格局越来越明显,集中度亦越来越高,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仅剩下科达等其他几家知名窑炉企业主导着市场。

而在其中,科达无疑走在了前列。从其业绩来看,在过去的2015年,即便国内市场不景气,但科达的窑炉出货量却创历史新高,牢牢占据了国内35%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其海外市场同样业绩喜人,2015年科达海外市场出货量超过了一亿美元。

窑炉技术创新纵深拓展

陈水福介绍,目前宽体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几乎任何品类的瓷砖产品都能使用这种窑炉烧成。目前国内外建筑陶瓷窑炉制造巨头都在推广内宽为3.85米的超宽体窑炉,该类型宽体窑在国外已经有项目投产运用,但此前在中国还没有这种类型的窑炉设备投入生产。

“由科达研发的超宽体窑即将在近期内正式投产,与大家见面。”陈水福表示,国内市场的这一空白即将被科达弥补。

据了解,3.85米内宽的超宽体窑可同时容纳5片600×600mm规格或4片800×800mm规格的产品,相对于常规宽体窑,超宽体窑可在前者基础上再节能15%左右。

就科达而言,超宽体窑并非只是在窑炉内宽上进行了加宽,还融入了大量的最新科技。“比如,燃烧系统节能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窑内温度,甚至当窑炉长时间处于空置状态时还可以自动关闭窑炉烧嘴,让窑炉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做到了窑内能源适时管理;又如,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窑炉生产管理,实现了对陶瓷生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

陈水福表示,科达3.85米内宽的超宽体窑技术早已成熟,此前制约该设备大规模运用的因素在于瓷砖市场不景气,陶瓷企业面临多方压力,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大多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可喜的是,科达今年初便与某陶企签订了3.85米内宽超宽体窑的合同,目前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预计在近期内便会投入生产。

“相信该超宽体窑的顺利投产,一定会引起市场的高度反响和关注,同时也向陶瓷行业证明科达在窑炉设备技术创新上的又一次成功。”陈水福坦言,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的投放市场,科达下一步非常有信心继续扩大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刘毅)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