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信息综合消息 日前,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和国际合作发展总司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共同举办了“中欧碳交易合作:成就与经验”论坛。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长乔斯·德贝克、中国7个碳交易试点代表、行业代表和其他省级代表以及中欧双方专家均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为下一期中欧碳交易合作以及中国碳交易的成功推进进行探讨并总结经验。
经过长时间的试点运营,中国已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蒋兆理表示,中国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已上报国务院,预计今年年底前获批,明年将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当前,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更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已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采取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蒋兆理在论坛上介绍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设计的几项突出特点。首先,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采取按属地化管理模式,由省级部门主管提出参与企业名单,国务院认可并公布。其次,在配额管理方面,则是由国务院确定碳排放总量和分配方法,各地确定分配方案,同时国务院预留配额供有偿分配和调节市场,并确定统一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最后,在排放权交易方面,国家需确定碳排放交易机构并对其业务实施监督,负责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机制,维护市场稳定,国务院负责确定第三方核查机构资质和管理细则。
乔斯·德贝克表示,欧盟除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外,还采取了提高能效、使用新能源以及汽车减排等多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而欧盟方面愿意与中方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分享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建立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与欧盟ETS有很多相似之处。乔斯·德贝克认为,欧盟和中国在交易体系设计中都充分发挥了中央集中管理的功能,与此同时又保持了各成员国和各省份的灵活性。另外,乔斯·德贝克强调,可靠的数据是交易体系成功运行的重中之重。
目前,中国已在欧盟ETS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未来,中欧碳排放权交易合作重点可以放在如何促进企业有效参与市场、ETS与其他相关政策工具的协调以及体系之间连接的技术和研究等方面。
(来源:《金融时报》)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