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企的“环保学费”还要交多久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22:52:12

近期,随着“陶业长征”全国产能调研项目的启动, 在调研广东片区时从许多不同陶瓷厂区负责人处获悉:对于陶企而言,环保的投入普遍历经了一个非常痛苦而艰难的摸索和大量“交学费”过程。

即便到了今时今日,广东片区几乎所有企业均完成了达标排放,但是,随着环保政策的持续收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少陶企负责人仍存在对未来的担忧:未来是否还会重复交“环保学费”?又当如何避免这个重复投入的过程?对此, 分别采访了一些行业人士,他们的观点或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陶企普遍历经痛苦摸索过程

“不专业、没参考、环保设备供应商市场混乱、缺乏权威部门引导……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2010年前后,陶瓷生产企业面临突如其来的环保政策治理要求,面对政府提出的达标排放要求时,满头雾水。”某不愿透露姓名的陶瓷厂生产负责人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作为专业生产陶瓷砖的生产制造企业,当初面对环保问题时很棘手。“毕竟不了解环保技术,不专业、又缺乏权威部门的技术引导,交学费就在所难免。以我们厂为例,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去做这个设备,结果运行又出问题,后面再拆了重建,反反复复。设备的投入资金先不提,关键是牵扯的精力着实不小。”三水白泥镇某陶瓷厂负责人如是说。

以肇庆永安工业区为例,自2006年至今,该区域的环保治理一路走来历程明显。“2012年前后,这片区域里,你的车若停在厂门口,只要十几分钟,车面上就是一层灰。但是现在,就不存在这样的状况了。但是,要知道陶瓷企业在这些年,环保的投入是巨大的,由于对环保技术并不了解,摸石头过河,造成的重复投入和大量交学费现象非常明显。”肇庆永安工业区内某工厂负责人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政府提出达标排放要求,但并未给予清晰的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而环保企业则参差不齐,技术及装备差别亦很大,陶企两眼一抹黑,只能硬着头皮靠自己慢慢摸索。好在,现在基本都走过这一痛苦过程了,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在国内其他产区还有不少企业正在历经这个痛苦的过程。除此外,环保政策毫无悬念的趋严趋势,亦会迫使陶企在环保升级的路上持续前行,拉长这种摸索前进的痛苦过程。

 

加强引导、增强信任可能是出路

面对这种现状,佛山君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军表示,“陶企的环保重复投入现象,一方面与当前陶业内环保设备供应商市场的混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陶业缺乏对环保公司的信任相关,同时,与陶企老板们的观念亦存在很大关系。”王立军认为:“要改变现状,多方引导和信息传递非常重要。”

首要的是普及环保基础知识,令陶企人士普遍对环保技术有一些基本认知,对什么是好的环保技术、什么是有效的技术、什么是优质的设备等了解。如此,陶企在选择合作的环保企业时,就有所分辨。

其次,传播环保治理的科学思路和观念,令陶企掌舵人实时更新其环保治理的科学体系化思路,从固有的落后观念中跳脱出来。传统思路是哪里有污染物排放就在哪里去治理,治理分散而不系统。科学的思路则是:从污染源上着手去治理,且治污属于一个体系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散点治污。在接受了这种观念之后,陶企老板们选择设备技术的时候,能具有更长远的眼光,投入的设备技术不易过时。

 

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是最终趋势

江苏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曾对 表示,陶瓷行业的环保非常合适引入第三方环保治理的发展模式。“目前陶业内的环保市场混乱,环保设备层次不一、技术参差不齐,而陶企对于环保技术了解有限,且陶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在这种状况下,更适合将环保治理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全权运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怀平认为,环保治理是专业体系工程,它更应当采取从污染源下手的策略,集中化、体系化治理,而非仅仅在末端治理。目前陶业内的环保治理,还处于相对粗级阶段,主要在末端下功夫。未来,从源头去治理是趋势。

对此,王水军亦表示认可。他表示,当前陶业内大多数企业是末端治理,下阶段会进入中段治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最终则会走向源头控制,也就是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陶瓷信息  潘离竹)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