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环保部整治“挂靠”乱象,环评师太少是根源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22:52:11

陶瓷信息讯      涂孝辉   报道   近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集中治理工作的通知》,称将于201768月对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工作,要求各省级环保主管部门组织各自行政区域内环评机构开展环评工程师情况自查,并在环评机构自查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核查,环保部将在八月底前对各省级环保主管部门核查报告进行汇总,对在自查过程中主动申报办理“挂靠”环评工程师注销手续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不再予以处理;对核查发现存在“挂靠”问题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将依法依规集中处理并向社会公开,记入诚信档案。

 

环评“挂靠”乱象纷呈

环评,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由专业机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所谓环评师“挂靠”,就是指环评师取得资格证书后,可以登记到需要的单位获得报酬,而本人不需要在该单位工作,只要把资格证“挂靠”到环评机构,根据各地行情,环评师每年可拿到三至六万元的“挂靠”费。某家不愿具名的环评机构表示,目前市场上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的环评师大多是“挂靠”的,并不真正开展环评工作,但靠“挂靠”获取利益。

 

环保部曾多次整治“挂靠”

2005年,我国首次组织了环评师考试。截止到目前,全国登记至环评机构或相关机构环评师共11123人,环评机构总数为914家,其中甲级183家,乙级731家。相比2015年的1158家、13812人均有所下降,消失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涉及“挂靠”而被取缔。

面对“挂靠”乱象,环保部几乎每年都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0147月,环保部通报了31家环评机构共62名环评师存在挂靠情况,环评师均被注销登记,3家机构被取消了建设项目环评资质;20154月,环保部制定《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巡视整改落实事项责任清单〉的通知》,集中对存在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作出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的处理;同年10月,环保部通报对部分省区市环评机构的检查结果,共涉及66家环评机构,其中53家机构被取消环评资质或降低评价等级、缩减评价范围;201611月,环保部对深圳、宁夏两家涉及“挂靠”的环评机构和四名环评师作出通报处理,责令环评机构限期整改,环评工程师三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主持人或者主要编制人员,违规行为记入诚信记录……

 

环评师“挂靠”为何屡禁不止

整治行动年年开展,力度也不可谓不大,然而,环评师“挂靠”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业内人士表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相较于环评机构数量,环评师人数始终处于紧缺状态。

根据环保部2015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申请指南和管理办法》,一家机构要取得环评资质,需要准备各种材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评师职业资格证。环评机构要想获得资质,必须拥有规定数量的环评工程师:甲级环评机构至少配备15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乙级环评机构至少配备9名。

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环评师“供不应求”,从2005年到2017年的十二年里,全国环评师数量始终徘徊在一万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考试难度,目前我国的环评师考试门槛较高,对报名者的学历及工作经验都有一定要求,且考试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长年以来,环评师考试的通过率始终维持在10%左右。

因为“供不应求”,环评师资格证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据相关机构透露,聘请一名全职环评师每年薪酬约在十万元左右,而“挂靠”只需要三到五万,为了降低成本,即便面对环保部日渐严厉的整顿,不少环评机构还是会选择以“挂靠”方式实现公司运营。

 

“挂靠”根源是环评师太少

在环保部正式下文后, 通过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中心公布的环评机构联系方式,多方致电广东、北京、安徽、江西等地的环评机构,在 说出采访意图后,多数机构均已“没有时间”、“打错电话”为由拒绝接受采访,部分机构表示企业从成立之初便严格杜绝“挂靠”现象,因此本次整顿不会对企业造成任何影响。也有机构认为这次整顿和以往一样只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能从源头上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挂靠”问题也将一直存在。至于未来环评机构将会迎来怎样的变革,业内机构表示,目前来看未来几年内,环保机构和环评师依然不能构成和谐的生态。

对企业来说,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业只有根据环评机构作出的分析、评估以及提出的对策、措施对症下药,才能防范于未然。而对于环评机构,环评师数量太少所造成的掣肘,目前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