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处长 赖晓东—— 环保不是风暴,是常态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4:39

 

 本届论坛上,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处长赖晓东作《新形势下,国家环保战略解读》的主题演讲。从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环保法治的现状、环境政策的趋势三大方面,深度解读我国当前环保整治取得的成效,并指出我国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告诫陶瓷企业要坚守守法底线,加快绿色转型。

 

国家绿色发展不打折扣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国家要走的绿色发展理念,即: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又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指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

这要求要做到两个“坚决摒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理念。“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达10项,占所有指标的 40%,全部为约束性指标,占所有约束性指标的 77%,这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打折扣。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目标,对水土污染防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着新的目标,各级环保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都作出了很多努力。

从结果上看,2016年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优良天数增加、PM2.5数值浓度下降、酸雨面积由历史最高点的30%降至7.2%……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反过来也证明了只要坚持正确方向,下足够的功夫,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可以做到环境改善的。

 

环保法制渐细渐严

为保护环境,环保法制也在逐步健全和细化。

目前环境保护法律11项,自然资源法律23项,两项相加占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的1/5,因此国家对环境立法是十分重视的。此外,还有若干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司法解释、国际公约等。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达到11

这些法律中,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明年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法对企业影响较大。环境保护税法是排污费的平移,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差别不大,但对一些排污存在问题的企业而言,环保税法实施之后压力就大大增加了。目前环保税法的实施条例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当于要把环保税法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这一系列环保要求企业涉嫌环境违法需要承担行政、刑事和民事三方面的责任。

行政处罚,则包括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移送刑案、停建罚款、停业关闭。2016年前五类案件增长近一倍,预计今年这一数据还将增长,说明执法力度在不断增强。在环保部公布的第一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被处罚公告中,共11家企业被处以按日连续处罚,罚金大幅提高,最高高达近700万元。这令环保做得好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公平,腾出更多的空间。

刑事责任是一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具有详细的追究规定。

民事责任方面要求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以后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其中包括了“无过错原则”,即企业不管是否合法排污,只要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就要承担民事责任。此外,今后对环境评价的效果还将有可能使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倒逼企业从日常管理入手把环保做好。

另外,2015年最高法出台了一个关于环境违法公益诉讼的的司法解释,这属于民事责任范畴。包括由社会组织、检查机关提起诉讼,从试点的省份看来,包括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都有可能被提起诉讼,今后这一压力也将全面增加。

此前,泰州常隆化工等6家企业造成了重大环境损害,企业不仅被追究刑事责任,14人被判以环境污染罪而获刑,当地一家公益组织还提出了公益诉讼,最终这6家企业被判承担1.6亿的民事赔偿。而最近在山东发生的德州振华企业因为大气污染被国家环保部提出公益诉讼,最终被判赔偿2198万元。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也是一方面的民事责任,政府或政府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环境保护权益,要求造成环境损害的企业进行赔偿、修复。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在一些环境敏感区域被禁止开发的区域造成环境损害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包括清楚污染,修复环境等的费用。这些费用额度一般都比较高,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企业来说,《排污许名录》也值得关注,这是一个核心的管理载体。国家对企业的各种要求和执法的主要出发点,基本上都围绕排污许可证开展。一企一证,企业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进行生产,做好环保工作,环保执法部门也按照这一要求执法。因为是一企一证,企业很清楚自己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相当于给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

 

环保治理容不得弄虚作假

当前环保政策趋势总体方向是“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在当前严厉的环境执法形势下,大多数的环保要求都不是新增的义务,而是之前没有执行到位,现在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整改达到这样的目标,让企业觉得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太突然。企业应该明白,原来的历史欠账要尽快还清,不要添新账。因为当前的环境治理相当艰难,现在付出的代价比原来得到的收益多得多。

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层面,今后要把环保和经济发展融合起来,甚至要有把环保放在比经济发展更高地位的意识。因为某些地方环境破坏程度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某些情况下必须采取生态优先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提出了“两山论”,但在2006年之前为了发展经济,安吉县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但2006年以后安吉县找到了一条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径:整治环境,利用山水条件发展旅游经济。

这是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则更多。政府和企业实行了很多错误的经济决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2016年底,河北省通报了环境问责案例,一大批政府官员被问责。从今年中央环保督查组向辽宁省反馈的督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突出。这笔破坏环境的帐早晚要还,而且越晚还代价越高。

要求企业守信的前提是政府守信,但是一些重点区域的违法建设情况突出都是政府作出的决策。

7月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作出处理,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示要整改,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最终中央决定对地方政府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包括问责三个副省级干部。

这个案例处理如此严厉主要有几个原因。

从政治层面看,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其它政府部门没有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不坚决不彻底。

在立法层面看,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定了十项禁止行为,甘肃省却出台与中央不一致的地方条例,仅限制了其中三项违法行为,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法律是严肃的,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可有半点虚假。

此外,祁连山保护区所在的张掖市市政府在在考核党政干部绩效时,把环境考核指标下降,这是典型的不作为。

 

构建绿色发展四大体系

对于当前严厉的环保整治行动,出现了“一刀切”的怀疑之声,这一做法首先体现的是对环境违法企业的零容忍。

国家环保政策具有四大体系,对企业环保作出评价。

首先是绿色信用体系,即综合评价企业的环保表现。环保诚信企业给予“绿牌”、环保良好企业给予“蓝牌”、环保警示企业给予“黄牌”、环保不良企业给予“红牌”,政府和老百姓可以从中看出企业环保表现情况,对企业而言也是长远发展的保障。一旦被亮“红牌”说明该企业获得的利益通过牺牲环境、破坏与其他企业间合理合法竞争得到的,必须坚决打压。去年7月,环保部、发改委等31个部门联合签署环保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明确了环境评价结果的惩戒细则。

第二个是绿色金融体系。这一政策体系意味着环保做得好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它包括发展绿色信贷、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和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七方面的内容。

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一直存在的问题,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能给予优秀的企业足够的融资支持。今年6月,环保部与证监会签署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作协议,进一步细化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监管力度。

绿色金融体系包括了保险服务,这主要由保险公司组织第三方环评机构帮助企业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一旦造成环境损害,保险公司可以迅速进入赔偿阶段,及时避免后续的损害。

第三个是绿色供应链体系。部分企业本身受到上游企业的环境风险的影响,一旦上游企业被关停,对下游企业采购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市场化的基本逻辑。

此外,上下游之间承担的环境成本也不尽合理,今后将扭转过来。2014年,环保部、商务部、工信部三部门联合出台了《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希望参照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推动企业树立绿色采购理念、制定绿色采购方案。

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建议企业地更多地采购绿色产品、绿色原材料、绿色服务。而且建议企业根据供应商的环境表现采取区别化的采购措施,比如对环保做得好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可以在回款速度等方面给予支持,目的是让环保理念在上下游之间传递开来,也把环保成本合理分摊开来。

绿色供应链体系还涉及到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环节。这意味着将所有环保成本罗列清楚,企业可以合理承担相对应的责任,避免了在一些地方过多地集聚环保成本造成某些企业环保成本不堪重负。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通过政府合理合法的指导和介入,把环保成本无法转移的不合理现象打破。

第四个是绿色消费体系,通过绿色消费体系倒推企业的绿色生产。今年5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这一体系。绿色消费的含义是让消费者根据环保的表现选择包括陶瓷产品在内的更好的产品。当前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绿色消费观念,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提炼,让老百姓真正接受又能达到绿色生产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

 

陶瓷企业要守住底线

当前的环保形势下,陶瓷企业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守住守法底线,保持绿色信心。陶瓷市场容量很大,现在又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市场容量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很大的下滑,前景是可观的。现在企业争取的是市场占有率有多大,这一情况下,环保做得好是企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有机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是加快绿色转型。企业把环保法律法规了解透彻后,尽快跟上。一些前几年环保投入很大的企业,曾经感觉很苦,但现在别的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被关停、处罚,这给环保先行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可以加速其提升步伐,前期的投入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一点实施起来很艰难,但方向必须坚定。

三是不等、不靠、不怨,争取市场合力。环保部2016年公布了相关的指导意见,相关推进工作至今未曾停止。包括跟建材相关协会和事业单位沟通,如何将环保责任区分得更加清晰。但政策制定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尽可能做到公平,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工作,同时还需要借助协会、政府的力量搭建平台,通过上下游的供应链以及金融机构等的综合,变成陶瓷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撑。

与陶瓷行业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进一步完善中,这也在要求陶瓷企业要求提高环保意识。

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放宽原有的排放标准,这是实事求是地考虑了行业现状,让陶瓷企业有了缓冲的时间,但这一标准目前正往着更好的标准提升。今年7月,环保部又公布了《国家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下一步还将出台具体的标准,这些政策法规需要引起企业重视。

新华社曾专门正面报道了当地陶瓷企业为环保所做的工作,珠三角陶瓷企业超低排放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这类企业,环保部门要研究相关的激励政策,让环保真正做得好的企业获得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陶瓷行业目前正因环保进入大洗牌阶段,这是大势所趋。环保整治不是一阵风暴,也不是突发的。环保整治的目的是偿还历史欠账,避免不欠新帐,这需要把环保法规执行到位,让企业保持长远的发展机会。这一过程,出现短期的困难,需要克服。克服困难不能改变方向。所谓的“环保风暴”今后会逐渐成为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只有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企业才能体会到今天的环保投入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一形势下,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尽早退出,腾出市场,其他企业、对周边的老百姓、对全国的环境质量改善,甚至对我国实现小康社会都有贡献。(陶瓷信息 杨李生 整理)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