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尹 虹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对话嘉宾
王 磊 | 内黄县人民政府 副县长
刘更生| 安阳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 董事长
冯竞浩| 广东一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旷国军 | 佛山市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 营销总监
王 力 |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总监
马 洁| 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基地 常务副总经理
应对环保风暴
政府和企业需要充分沟通
尹虹:今天对话的主题是“环保”和“内黄陶瓷产业的突围和提升”。第一个问题请王磊副县长介绍一下内黄建筑陶瓷产业在这一轮的环保风暴中面临什么困难?我们又取得了一些怎样的成绩?对于下一阶段更猛烈的风暴有什么准备和应对?
王磊:内黄是一个新兴陶瓷产区,从2009年至今已经渡过了八年历程,正因为是新兴产业园区,我们一开始就按照高要求、高标准来打造这个产业和园区。在国家环保督查空前的压力下,我们和其它产区一样,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压力。比如说生产上的关停,但是内黄与其它产区相比,无论对于企业监管还是环保的投资上,成效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产区的经验基础上,还得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
今天(8月26日),缪斌会长和杨朝飞部长到内黄陶瓷园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和方案。我们王辉县长安排,今天会议结束后马上去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学习,对于越来越严的环保风暴,作为政府来讲,我们已经有很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这个环保风暴下,我们的陶瓷产业同时也要抓紧转型升级。
尹虹:今天(8月26日)上午参观了贝利泰和新顺成,感觉到内黄企业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环保水平要高。类似的问题想问一下新明珠的刘董事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环保风暴,我们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确实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于政府有什么建议,双方可以携手做得更好的?
刘根生:环境保护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对于企业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但是企业压力非常之大,也很迷茫。我们作为建筑陶瓷企业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呢?从去年11月份开始出现雾霾天气以后,一直开开停停,很多企业从去年11月份停产到今年4月份才开始生产。这里面的困难还是不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们企业来讲,要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在“2+26”的冬季取暖季,烧煤的如果全停,这样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大,每家企业都有几千号工人,他们全家人都要生存和生活,不可能一年中只在企业打工五六个月,那接下来怎么办?作为企业要和政府很好地沟通,怎么样把这个过渡做得更好,以及把民生做好,老百姓总要吃饭的。
尹虹:如果在这几个月里,政府要你全停,你会改变原料结构,全部烧天然气还是宁愿烧7个月的煤制气?
刘根生:我们测算过,烧天然气比烧煤制气的生产成本要增加18%,改的话企业可能在运行当中非常困难,不改也很困难。很纠结!
尹虹:我们的对话嘉宾中有来自淄博的,淄博的环保压力比内黄更大。想问问马洁,对于目前淄博跟内黄的情况比较,你有什么差异性的看法?在这里能不能给当地企业或政府谈谈你的建议?
马洁:淄博产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环保治理,截止到今年6月份已经从100多家陶企降到了32家,整个产区产能基本从7亿方下降到政府要求的2亿方,甚至更低。整个过程中,淄博建筑陶瓷企业受到很大的重创和阵痛。
之所以出现阵痛。首先是整治时间比较长,政府出台的政策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导向不是很明确,很多企业在整治过程中找不准定位,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在整个整治过程中,包括后续被淘汰的一些企业,虽然陆陆续续的投入少则四五百万,多的甚至达上千万,但是最终的结果呢?还是被整治淘汰,很多企业付出了许多无辜的代价,这对企业来讲很不公平。
在整治过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希望内黄可以借鉴。比如在环保治理过程中,很多企业不是没有未雨绸缪,而是在进行环保治理投入的时候,环保设备企业的技术跟不上,有一些原本比较优质的企业,出现了运行不达标的现象,这是技术没跟上对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
再有就是淄博的企业和政府沟通不足。在治理之前大家都知道淄博产区在2013、2014甚至2015年都是欣欣向荣的产区,很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来自于这里,但是因为沟通不足,造成了政府对于淄博建筑陶瓷有很多的误会甚至没有充分地了解。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都是一刀切的,甚至切到了一些很优秀的企业。
这些淄博产区的痛点,值得内黄企业借鉴和未雨绸缪。
环保治理要落到实处
勿“雷声大雨点小”
尹虹:我在淄博听说,淄川区企业跟政府沟通不够,张店区沟通还可以,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做好沟通。蒙娜丽莎座落于知名5A级风景区旁,作为一个环保标杆企业,我想问问王力,蒙娜丽莎在环保上做了怎样的努力?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王力:蒙娜丽莎在国家5A级景区旁建立,客观上要求蒙娜丽莎必须重视环保,要不然它在这个地方就没法呆下去;主观上我们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环保,1999年我们品牌升级,推出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的LOGO都是绿色的,在那个时候公司就制定了绿色发展理念,而且公司发展的愿景就是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领军企业,这么多年来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着。
7月份我们第二次获得了佛山市绿色排放企业,整个佛山市只有两家企业,环保部有一套非常科学严格的评价体系,四大类十九个小项,只要一点不合格,哪怕差0.01分也拿不到绿排,我们拿到了100分的满分。
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经验。首先是组织保障。蒙娜丽莎从董事会层面成立了一个安全环保战略委员会,由我们副董事长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配置了专职安全环保人员,环保管理部的经理是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人才要求还是蛮高的,所以组织保障很重要。
其次是制度保障。我们在环保管理方面和环保设施的运行操作方面,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运营体系,我们的环保系统、排放系统和绩效是挂钩的,环保如果不达标或超标,跟这些员工收入息息相关,所以说制度层面上相对比较完善。
第三是资金保障方面。这几年大家都在谈环保投入,事实上很多企业是雷声大雨点小,而蒙娜丽莎在新一轮的环保设备改造升级中投入了近一个亿。
尹虹:你们的燃料结构怎样?是百分之百使用天然气还是煤制气?
王力:其中一条生产线烧的是液化石油气,剩下全部是煤制气。
尹虹:你认为像广东或者蒙娜丽莎这种治理水平,你们是重金投入和源头抓起,这种模式对于内黄的陶瓷企业也适用吗?
王力:佛山产区或者淄博、夹江等其它产区的情况,对于内黄产区都有可借鉴的作用。因为佛山在07、08年的时候,政府也是一刀切,关停了很多企业,400多家企业只剩下60家左右,行业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但是企业不管走到哪里去,如果不重视环保,可能迟早有一天会面临下一次搬迁的可能。
对于内黄陶瓷来说,目前是采用煤炭还是天然气的问题。事实上,现在摆在内黄面前的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了,内黄已经被划入“2+26”的圈子里面,现在不是选择煤炭和天然气的问题,而是接下来必须要改造的问题。
陶企可联合设备企业
将污染源消灭于萌芽之中
尹虹:接下来问一下冯总,从你的角度来讲,你觉得绿色制造的定义和你想象出来的绿色制造有什么区别?另外结合内黄陶瓷产业,又该如何去走绿色制造的道路呢?给一些建议可以吗?
冯竞浩:三个方面去思考。第一个方面,要思考关于“天”的,第二要思考关于“地”的,第三是思考关于“人”的。
关于“天”就是用煤还是用气问题。最终排放到天空中的污染物,要达到某一项标准。比如说超低排放,目前山东有企业在做;比如说用一些大型节能喷雾塔,可以从60公斤煤耗减少到40多公斤,节约30%的能耗,从设备升级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第二是关于“地”的思考,就是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用水,或者说在整个水资源应用方面可以做到没有污水处理池,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目前我们有一些设备和方法可以做到。
第三是关于“人”,如何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现在中国大部分陶企人均生产率在40多万元左右,而先进国家已经超过200万元。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是达到80万元,高端产品达到120万元,如果做到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比较良好,就有更多的财力去做环保治理和品牌建设。现在我们的装备制造能不能达到欧洲的劳动生产率?其实通过新的技术整合,我国人均生产率完全可以达到超过200万元的欧洲先进水平。
很多人认为陶瓷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我们要摘掉这顶帽子,通过治理和节能减排,通过绿色智能化改造都是可以达到的。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何切割产业链——房地产公司不生产水泥,但是它应用了很多水泥,陶瓷厂的原材料是否可以不制造,而是进行集中制粉呢?在烟气治理方面,我们可以综合利用煤或者天然气,也可以采用集中治理的方式,来减少排放。
尹虹:总体而言,“天”“地”“人”的和谐,是绿色制造的核心。类似的问题问恒力泰的旷总,作为第一大压机制造企业,在很多产区都有广泛的应用,你给大家说一下内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怎样?该如何突围和提升?
旷国军:在环保方面,全国目前来说是一盘棋,各个地方都是执行同样的政策,最多就是地方政府有先有后的时间差别,执法的尺度应该都差不多。
刚刚说了“突围”,我只能谈谈我自己走访那么多地方的一个感想。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各个企业,甚至到陶瓷企业的员工,都已经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每个人从思想上基本达成统一的认识,现在人心齐,只要大家从上到下一起努力,我想环保肯定能够做得更好。
第二,“突围”肯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现在内黄县委、县政府对于陶瓷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包括在“十三五”规划中讲到培育陶瓷区域品牌,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继续引进新的有品牌有实力的陶瓷企业,这本身就是对内黄陶瓷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做准备。
第三,内黄陶瓷企业要“突围”,肯定要在环保设施上做一些投入,老板对于企业的规划和重新定位,以及未来5到10年如何发展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尽可能地利用1到2年,2到3年把自己企业从内到外体检一遍,找到企业本身的短板,然后去弥补。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利润,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是没办法在环保设施上进行投入的。
第四,提一点个人的小建议。目前全国各产区有很多的二手设备流了出来,希望陶瓷企业能够站在长远发展角度上,对这些二手设备慎重使用。我们做陶瓷机械的都在重视环保,从智能化角度努力,如果是十年前的旧设备,能适应当前的环保和新形势吗?
第五,把每个环保污染源消灭在每一道工序之中,这也恰好符合陶机的具体情况。陶瓷厂如果建立以后再来处理污染源,还不如在设备洽谈的时候跟陶机设备企业提出这些环保要求,然后整个行业都一起来想办法将污染源消灭在萌芽之中。
内黄还将引进新的优秀企业,从品牌、创新等方面提升产业发展
尹虹:今天的论坛对话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环保,另一个是产业提升。想问一下王县长,内黄的建筑陶瓷产业仅仅十年历史,通过这十年发展,达到了政府的预期吗?未来还会遇到怎样的瓶颈?我们将如何规划内黄陶瓷产业的发展?未来还会不会引进新的企业?
王磊:内黄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到今天,这个历程是很不平凡的,也是很艰难的,但是能够走到今天,也是我们没想到的。今天,缪斌会长、杨朝飞部长亲临陶瓷园区给予了很高评价,目前陶瓷产业园区每年产值占到了内黄GDP的将近40%,整个陶瓷园区每年为内黄周边的老百姓直接提供用工岗位三万个,间接带动了10万多人的就业。不但工业经济壮大了,同时也繁荣了第三产业,内黄陶瓷产业给内黄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对于是否还会引进新的企业,如果有好的优秀企业,当然要了。希望杨部长、缪会长、尹博士,各位企业的领导和精英们多给内黄找一些“高大上”的陶瓷企业。比如我们看到的贝利泰陶瓷,虽然是我们内黄陶瓷的标杆,但是太少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彩虹总在风雨后。相信内黄的陶瓷产业将在这次风暴后突出重围,将来百亿级的陶瓷产业集群在我们内黄会很快实现。
尹虹:类似的问题问一下刘董事长,从企业和整个产业的提升角度,内黄和佛山企业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刘根生:内黄陶瓷产区原料不是特别丰富,都是依托周边地区。我们现在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刚需的中高端产品,把人均生产效率提升到80万元以上,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内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和努力,打造产品和品牌。
尹虹:打造内黄陶瓷品牌,有两个方面,你认为是技术重要还是品牌本身更重要?是具体的产品品牌重要还是整个内黄的区域品牌更重要?
刘根生:区域品牌。产区内所有企业的产品提升了,才能达到区域品牌,否则区域品牌提升不了,我们纠结就在这里。而且,打造区域品牌,需要很大的投入,其间还要考虑生存问题,先生存后发展。目前我们还是很努力地做好产品。
尹虹:再问问王总,假如你是蒙娜丽莎的主管,你有一千万,你是用来投广告还是用来买设备、投技术?
王力:一千万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会优先把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去。
提起蒙娜丽莎,首先她是一个品牌型企业,这四个字的含金量非常高;第二,她是一个非常注重创新的企业,有很多“高大上”的创新平台,聚拢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第三,蒙娜丽莎是一个文化型企业,特别注重文化,陶瓷行业要想转型升级和提高档次,一定要注重文化理念,我个人在蒙娜丽莎担任文化总监,好像没有第二家陶瓷企业设有文化总监;第四点,蒙娜丽莎是一个绿色型企业,特别注重绿色发展和环保治理。
尹虹:下面问一下马总,内黄正在建设中原陶瓷博览城,从淄博陶博会和淄博总部基地来看,对于地区的品牌形象和集散,能够带来什么作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马洁:我们淄博陶瓷总部在2013年进入淄博的时候,当时面临的品牌发展和品牌建设问题,和现在的内黄有一点相似。当时,整个淄博建筑陶瓷市场全部贴佛山品牌,打擦边球,但是跟企业交流的时候,大家又都很不甘心,觉得我们在产品设计、研发、质量,各方面都不次于佛山,甚至个别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还高于佛山平均水平。
我们在和政府沟通的时候,政府对于建筑陶瓷也给了一句话:“疼不起爱不起”,扶持淄博建筑陶瓷,结果给佛山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和品牌,这是我们2013年到达淄博时的状况。甚至我们项目的名称叫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基地,就因为“淄博”两个字,在做市场招商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困局。很多企业老总讲,我们很认同佛山陶瓷总部,希望你们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营销渠道,但是因为“淄博”两个字可能会阻碍我们企业的发展,这是非常真实的企业现状。
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在区域品牌打造和当地品牌塑造上,2016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淄博企业都在“去佛山化”,现在我们保留的企业在2015年和2016年,已经去佛山化了,更多地打“山东”和“淄博”。
结合内黄,现在整个中原陶瓷博览城已经初具规模,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下一步要结合内黄产区的实际商贸需求,无论是在品牌建设还是渠道开发,甚至在设计研发和产业链的整合方面,都要因地制宜地逐步开展很多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平台作用。
尹虹:谢谢。今天的论坛对话有两个主题,环保和产业提升。对于环保风暴,政府和企业要共同面对,在煤改气的选择上,全部使用天然气是不现实的,从技术层面,“煤制气”没有使用就没有进步。
此外,在产业提升上,主要是品牌、技术和创新的支撑,以及文化传播和服务完善。政府有决心把内黄陶瓷产业做到一百个亿,因为它已经带动了本地很多的就业,我也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对内黄陶瓷发展带来很好的机会。 (陶瓷信息 操儒冰 整理)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