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2+26”城市遭遇环保严寒,陶企进入关停模式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1:24
 陶瓷信息讯  为了响应十九大“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国各省市都发布了大气污染的相关治理规划。整治、限产、限排、关停俨然成为了近几年陶瓷行业最关心的热门关键词。环境治理已成为关系陶瓷行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0186月起,河北、河南等10省迎来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重点督察。与此同时,2018-2019年度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察工作持续推进,京津冀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成为重点督查区域。随着环保监管的逐步推进,陶瓷、水泥等行业正面临考验。一方面,上述行业面临着猛烈的冲击,部分不合格企业成为了停产、限产对象,行业内分化加剧。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压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健康发展带来空间,也有利于实现上述行业产业升级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7月份,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北京将加快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步伐。到2020年,再退出1000家左右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在日前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明确具体完成错峰生产方案制定工作,要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企业错峰生产基准产能以20189月产能计。

同时,20189月底前,各地要完成新一轮“散乱污”企业排查工作,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实施分类处置。新一轮环保风暴,势必会关停一批陶瓷生产企业。

从目前来看,2+26城市区域内陶瓷企业关停生产线已达40%,并且还有很多生产线虽然没有停产,但是压缩了产能,以避免陷入因库存和资金压力停产的境地。

(崔学锋)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