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越窘迫,越要从容

陶瓷信息网2019-01-11 19:57:15

——专家支招破解职场四窘境

 

人在职场,总有诸多烦恼:怀才不遇、激烈竞争、中年危机……都是职场压力的来源,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

职场当然不是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但其本质是非常朴素的地方,你把你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职场生存,就这么简单。 

 

从容应对中年职业转型

 

案例         

 

 

 

专家点评

 

案例反映了一个典型的中年职业转型的问题。如果

当一个人一直做着喜欢的事情,她会开心、情绪高昂、有成就感,会越做越好;而当她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会紧张,情绪低落,心境有些茫然,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对每个人来说,每一次幸福体验都源自和爱的力量的结合,因为爱是所有美好感觉的源头。《幸福心理学》中的认知ABC法则讲,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会相互影响,如果认知转变,它会带动情绪发生变化,带动行为的不同。所以如果

此外,

如果

(咨询师:邝爱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EAP服务中心签约咨询师。)

 

案例         

 

当“伯乐”不在

 

任军是一家制造型企业的采购部部长,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这里,一路青云直上,短短五年时间晋升到这个职位,风头一时无两。他能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缘于他踏实肯干,另一方面也缘于老总对他的赏识和提携。公司员工私底下经常议论,说他跟领导是亲戚关系。最近,公司领导层变动,原来的老总调走,内部提拔了一位新老总。虽然任军的业绩今年依然很出色,但财务审查时,他被逮到一个错误,在公司中层会议上被严厉批评。从此,领导对他不咸不淡,平日里对他点头哈腰的员工见了他也离得远远的。任军听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但当这种境遇真实地落到自己身上时,他确实难以接受。

  

专家点评

任军的困惑, 缘于他一直以来一帆风顺的职场经历,这使他把自己看得过重, 习以为常地对周遭期待过高。这种心态, 会使任军只乐意接受别人的尊重, 不愿意面对别人的轻视;只乐意接受平步青云的提升, 而不愿意面对领导的打压。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的处境,其实跟草扎的小狗没什么区别,当被人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受到尊重,当不被人需要,甚至被人视为威胁的时候,自然会受到抛弃或者打压。当事人需要认清这个现实,让自己能够逐渐地读懂过去,过去的荣誉只不过是因为被领导需要而来。这个看清了,也就能够化解对荣耀的执着,也就能够知道,现在之所以被批评,是因为自己也确实会犯错,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暂时还没有真正被新的领导所需要,所以,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倘若当事人能够真正理解这是正常的现象, 放下对于荣耀的执着, 就会卸下心理包袱, 轻装上阵。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以平常的心态,真正谦虚地做人做事,通过做事和有效地沟通, 去赢得新领导的信任和需要。当事人平步青云的升迁,难免会让人误解、嫉妒, 从案例来看, 这其实早已发生(同事们议论任军跟领导是亲戚关系)。当事人需要理解他人的这种心理, 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升迁, 都渴望获得荣耀,渴望有更好的发展,但因为自己没得到, 所以才生出嫉妒、猜疑。所以, 不管怎么说, 问题的本质是别人也体验到了很深的痛苦,如此去理解共情, 并能够坦然接纳,心态就平和了。

理解了同事们的心理,任军下一步就是要靠自身行为去澄清, 使现任的领导知道自己是凭真才实学升上来的, 而不是靠私人关系, 这是很重要的表率和沟通。当然, 赢得新领导的赏识, 光靠嘴巴说是没用的, 需要把事情做漂亮, 需要在面对领导批评的时候,不但不反抗,反而能真心实意地尊重领导的意见, 如此才能获得领导的好感。

(心理咨询师 李玉宾 中国EAP 服务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

 

 

案例

 

 遭遇“变相裁员”

 

小洋供职于一家服装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因为今年公司订单大量减少,总体业绩不好,市场营销部开始裁员。她虽然没有被直接裁员,但实质效果却差不多,公司把她从市场部调到了物流部,让她管理公司的库存,其实就是从销售专员变成了一个仓库管理员。降薪了不说,每天上下班时间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她很生气,去找主管谈,主管也很无奈,说这些都是领导决定的。比起直接回家的员工,小洋的境遇似乎还算好一些,可是,她却不甘心就这样妥协。她试着投了几份简历,但都石沉大海。老公安慰她,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小洋却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每天上班都无精打采。

 

专家点评

 

于一般人来说, 在公司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自己没有像别人那样被裁员,只是被换了岗而已,总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尽管内心会有失落和不满,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说不定内心还存有一丝侥幸,一般不至于认为领导对自己不公而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小洋则不然, 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考虑过公司小环境和经济大环境的客观现实,只是想到自己的处境不如以往,觉得领导对自己不公,咽不下这口气。如果小洋如此这般继续下去,在公司不景气的状况下,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个满腹牢骚、工作无精打采的员工,很可能出现在下一轮裁员名单之中。而小洋已经尝试投过几份简历,均石沉大海,如果这份工作再保不住的话,恐怕有失业之虞。所以,小洋目前的情绪和工作状态是很不明智的。

从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洋内心似乎一直在经历着一种煎熬,令她不能接受的恐怕不是目前的境遇(从她老公的反应来看,家庭经济情况应当能够承受她目前的工作待遇),而是自己的面子;与其说她在争待遇,不如说她在争一口气,那就是“我不能越混越差”。在小洋的心目中,人似乎只能往上走,不能往下走,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换句话说,小洋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每况愈下的自己,那可能意味着失败、被人瞧不起,这才是她内心真正不能接受的。我们对小洋的成长环境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猜测,小洋应该是从小被长辈严格要求的,如此才养成了她要强的个性。她活得没有自我,只有别人眼中的成功、体面,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别人的认可。

人生的历程不可能永远直线上升,正如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一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生活面临严寒的时候,不妨暂时忍耐、等待时机。在严寒的冬季,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生长,而冬藏恰恰是为了未来条件成熟时更好地生长。即使我们的人生并不如意,那也要接受人生的不圆满和不完美, 适当调整我们的人生目标,快乐地生活。个人的主观愿望,必然要与客观现实相适应,而不是反过来让客观现实去适应我们的主观愿望。

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志气,更需要达观。生活的目标不仅仅是别人眼里的成功和体面,更是快乐和幸福,而这一切都只能来自于你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 杨泳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EAP服务中心签约咨询师。)

 

案例

 

“幸存者”的焦虑

 

晓云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受经济危机影响,公司开始裁员。幸运的晓云被留了下来,但她却一点儿也不开心。留下来的同事们一个个毫无生机,老板也是满脸愁云,公司氛围压抑至极。晓云不仅被减薪,原来公司给她配的助手也被裁掉,她的工作量比以前多了好几倍。最近她总感到很紧张、焦躁,食欲和睡眠都不太好,工作时注意力不像以前那么集中,出了好几次错。她甚至经常梦到旧同事说她不够朋友,不和他们同甘共苦。晓云当初天天提心吊胆,担心被裁员;好不容易留下来,又开始担心公司能不能熬过危机,下一个被裁的是不是自己。有时想想与其这么熬着,还不如主动辞职,但寻找下一个靠谱的雇主又并非易事。

 

专家点评

 

裁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公司方面是为了“瘦身减肥”,但减肥减不好可能会伤身,最明显的结果是公司的情绪生产力大受影响。

情绪生产力如果长期不能恢复,员工士气、凝聚力无法提升,将使公司元气大伤。所以,关注裁员幸存者的心理变化和工作表现是裁员工作的重点之一。以我从事EAP 以及裁员辅导工作的实践来看,毫无征兆的闪电式裁员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最大。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幸存者的内疚心理

晓云幸运地成为裁员后的留岗者,她“经常梦到旧同事说她不够朋友,不和他们同甘共苦”,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心理。天灾人祸过后,保全了性命的人往往会觉得对不起那些死去的或受害的人,“别人死了,我却活着”,好像自己欠他们什么似的,这种内疚或负罪感令晓云这样的幸存者一方面暗自庆幸,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该庆幸,似乎这种庆幸是对离去朋友的背叛。裁员过程中,如果被裁的同事中有资历、能力比幸存者强的,幸存者内疚感会更加明显。员工对公司的承诺是基于“互利”和“信任”,裁员会打破彼此间的“信任”与承诺,员工忠诚度也会随之降低。

工作压力加大

正如短文中所述,晓云减薪了,却要应付更大的工作量。大多留岗者在裁员之后都会感受到更大的工作压力,一方面人手少了,承担的责任加大了;另一方面要与新的上级、下级或同事相处,难免出现磨合不畅的情况,更何况大家都处于普遍的生存焦虑之中,沟通摩擦更多,工作出错率更高,劳动效率下降。

强烈的不安全、不信任感导致对组织的忠诚度下降

在职业心理契约中,雇主为员工提供薪资待遇、升迁前景、培训与发展机会,而员工则以忠诚与承诺作为回报,双方基于“信任”而合作,而裁员会破坏这样的信任。组织承诺理论认为,员工对公司投入的时间、精力、心血越多,越不愿意离开组织。承诺的基础是互利,裁员是公司放弃承诺,自然地员工的忠诚度也下降。

很多管理者会认为裁员带来的不安全感能迫使留岗者加倍努力工作,表面上看是如此,但在惶恐不安之下,像晓云这样的留岗者常常会思考另找下家。留岗者可以忍受长时间加班、减薪,但这种表现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像晓云那样不愿意去面对跳槽风险,而非出于对组织的忠诚。

有研究发现,在裁员后的4 6 个月左右,公司会出现请假增多和跳槽激增的状况。另一篇研究对一些公司的调查发现:裁员后半年,主动离职的员工竟达到被解雇人数的5 倍之多。能力强、选择机会多的员工更可能提前为自己准备后路。

(心理咨询师 徐建琴 中国EAP 服务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摘自:《职场》杂志)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