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陶瓷信息 张园
“成功”是个万人迷,纵然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对她的追求。在职场中,不乏有经营了数十年的有识之士始终走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日前听某电台的主持人问及嘉宾对于“成功”的看法,这一次, 也想问问奋斗在陶瓷行业里的各位精英:你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么?你的成功是什么?
下一站:“地球村”品牌CEO
杨宏波 罗浮宫陶瓷大中华区CEO
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实和陶瓷没什么关系,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内地的一家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机遇来源于一次与俄罗斯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我记得是用我国的大豆、花生、玉米与俄罗斯的锰矿互相交换。锰是陶瓷原料的重要物质,我就此开始接触并认识陶瓷行业。
机缘巧遇之下,我随后结识了行业里的陶瓷大佬,他为我细数了陶瓷行业的机会,认为我应该投身陶瓷行业。与安稳、平淡的国家工作而言,他口中的那个世界对刚刚毕业的我来说充满了刺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于是我做了“下海”的决定。
虽然自己已经下定决心改行换业,但是家里人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我太年轻,想法太天真,于是找到一些曾经下海经商、最终铩羽而归,回到市政府工作的同龄人来劝我。这反而让我产生了莫名的信心:既然他们十几个人都是失败的案例,那我是不是就是可以成功的那个?这是我最早对于成功的概念:成功就是不失败。
就这样,我下海进了陶瓷行业。回头来看,我算是入对了行,在陶瓷行业里,我个人的发展速度,不论是营销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速度之快是公认的。我有几个行业同仁和公司同事给的绰号:“最年轻的营销人员”、“最年轻的管理层”、“最年轻的高层管理”……
慢慢地,我走到了总经理的位置。第一次做总经理是2年时间,在别人赞我是“最年轻的总经理”的时候,我总自嘲是“最失败的总经理”。坦诚地说,那一阶段的表现相当不出色。重重压力之下,我对成功有了重新定义: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继续磨砺,坚持下去就好了。直至担任总经理的第三个年头,我对于这一职务才有了一些感觉,继续坚持了约3年半的时间,我在“总经理”职务上的表现才开始得到行业的首肯。
再后来,我接受罗浮宫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的授权成为罗浮宫大中华区的CEO的时候,成功于我而言又发生了改变。那时候我感觉压力非常大,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区别太大,不论是管理系统、背景和要求,还是品牌建设的细度、要求、进度都迥异于国内企业:速度不求快,但是要稳健;销量不求多,品质、售后、满意度能否达到要求是关键;虽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盈利要有保障,财务要周全,随时保持上市的姿态。经营国际品牌对于CEO的思想水平要求极高,我去香港述职的时候都很紧张,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所以一直在努力思考国际品牌的系统和发展需求,并及时对工作进行改进。希望能将罗浮宫做成国际优秀品牌,这是我这一阶段对个人的“成功要求”。
我用了4年时间,才达到国际公司对我的初步要求,公司的整体发展也是比较好的。现在我正在酝酿走第二步:将罗浮宫品牌蕴含的文化理念与中国人生活需求完美结合,满足并提升他们对个性、对文化、对品味、对文明的追求,同时与中国消费者共同成长,塑造一个有中国特色、满足中国设计师和消费者需求的品牌,打造成一个“地球村”出品的品牌。这可以说是我对“成功”的下一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成功”是个大概念,但是对于我来说,“成功”是可以细化至人生每一阶段的具体追求。
“从无到有”的国际路
刘小良 金艾陶品牌营销副总经理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希望自己相当富有,或是在某领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收获……我自小喜欢历史,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毛主席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等主张一度令我热血沸腾。随着学识的增长,我看过了很多国际公司的成功,发现在和平年代,做企业才是好的发展;再加上最初走向社会时受到“热血青年,从企报国”的感染,所以在大学毕业时,我的梦想是做一位好的跨国企业家为国争光,成功的跨国企业家是我对成功的定义。从我目前的现状来看,对比此前的设定,肯定是不成功的。
万科地产的王石曾说过一段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他对成功的理解,他说重要的是选对一个行业,搭建一个团队,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个说法,因为在“选择行业”的问题上,我曾经走了一些弯路。
虽然立志做“跨国企业家”,但事实上,刚毕业时,我对于“前路”是非常迷茫的,所以尝试过很多行业,包括广告、家纺、快销品等,也去过国有企业,最终因为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无法动弹而选择了离开。我有一位朋友在陶瓷行业经营已久,他始终认为我能在这里大有作为,早在2006年我就曾与陶瓷行业有了“一面之缘”,但因为我感觉彼时的陶瓷行业似乎并不需要营销,更多的是一种“商场战斗”的感觉,最终与其擦肩而过。直至2009年底,我第二次踏进佛山,这一时期,佛山陶瓷已经进入了品牌转换期,时机来了!
人们说,成功就是个人的价值体现,我曾经一度为“我的价值表现在哪里?”而迷惘,走过了很多弯路。我花了近10年的时间找到并认准陶瓷行业,如果按照王石的步骤来说,我已经找准了行业。接下来就是如何努力达成其他两项要求,将企业做好,将金艾陶的品牌从“无”到“有”树立起来,这就是我现阶段对成功的定义,我的个人价值也在于此。目前,企业正在搭建平台,团队建设已经初具雏形,系统、制度的完善工作也在同期进行。我相信,只要保证方向是一直往前的,成功就没问题。
以“设计”为刃解决问题
罗根(Logan Komorowski) 新工业装饰风格开创大师;时尚混搭装饰风格设计专家;集装箱艺术建筑设计第一人。
对我来说,成功是开心,是我能做想做的事情去帮助他人。
追逐梦想的动力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我来说,坚持梦想的动力是我能做些什么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
我走过很多不同的国家,发现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我不希望我的设计仅仅是做好一件家具或者装饰好一个空间,我希望可以给更多人提供温暖的空间,提供给他们想要的并且可以支付的空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年轻的品牌想推介自己的品牌,但是他们付不起昂贵的租金,在网络的渠道上,他们的声音很小。那怎么办呢?我在做的集装箱空间就是致力于解决这样的问题。
通过设计,我将集装箱与品牌融合,靠设计、整体思维让其在公共的区域能用集装箱这样相对廉价且可回收的东西去完成品牌展示。不过现阶段我的集装箱大多是为大品牌作秀,我希望能将这种空间变成一种平常的空间,没有负担,当人们有需要的时候想用就用。
我曾到中国贵阳游历了一段时间,见到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中国人,他们让我对于集装箱建筑的理解在此前的基础上了有延伸。从那时起,我开始设想找到适用的条件,将集装箱空间这种建筑概念推广到不同的空间和场所,我曾经想把这种循环再利用的空间以捐献给红十字会的方式,让灾后无家可归的人们有所居。我想,当我的集装箱建筑最终达成这样的预期后,我就是成功的。
资料链接:Logan Komorowski是起源于纽西兰,成长于全球的的著名设计师,他的室内设计项目遍布全球18个国家,他设计的家具作品于15个国家展售,他设计服务的客户包括:韩国W酒店、红牛、喜力啤酒、英美烟草、美国塔吉特(Target)、Halo Group等世界著名品牌。
手记:有人说,当一个人不断成长的时候,他的梦想会越来越小,能够保有最初的远大梦想的人并不多。除了上述三位人士, 还在与其他人的闲聊中谈及“成功”的话题,不论是已经在某领域有所成就,还是努力奔赴在成功的路上的人,在他们的阐述中, 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成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往往将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成功紧密结合在一起。
身在职场,你成就了公司的进步、企业的成长,才能成就自己。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