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找不到出路?因为你学的不够!

陶瓷信息网2019-01-11 19:56:41

       很多人在用“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来解释着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我觉得一个场景可以形容这些人是怎样闲得蛋疼的:在大都市流光溢彩的落地玻璃窗背后,你们边吃美食边讨论马路边的乞丐或者偏远地区的孩子更甚至有国际主义情怀的人挂念的非洲苦难等等,你们说:他们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的贫穷思维!

       其实,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早就说明白了这个问题,请问,你在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活着或者那样活着的生活方式问题?你的本能反应是怎样把别人盘子里的美食成为自己的,让自己先活下去。那么,你这种思维是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有几个人在此刻非常有情怀的想到:我要克服种种困难,学得一技之长、增长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懂问题的实质,是因为不知道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有着痴人说梦一样的想法,说着理所应当的话,办着适得其反的事情。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戴东原曾说: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至于什么是“强恕”,不解释,去读戴书《孟子字义疏证》吧,解蔽莫如学嘛!

       私,跟上面所聊的出身的概念差不多:你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你的欲望点在哪里,但“欲”失不失,不是出身决定的,是知识水平和人格水平决定的。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跟人格道德水平相关性并不大。当然,这个世界早已经证明,人的人格道德水平跟人际关系范围成正比,也跟人的温饱状况有关。

       我不想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愚蠢的等同起来。我们看多了有知识的流氓的胡作非为,也看多了淳朴的鳏寡白丁的高尚与善良。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况,什么内容才算是知识呢?不好说。可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受教育的水平。

       清华大学一位社会学老师,每年都对入学新生在第一节课都做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的,与此同时,这位老师还在其他学校客座,根据多年的问卷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论是: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即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他进入高等学府的几率。

       说白了,父母掌握越多的社会资本,孩子越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接受高等教育。(那些二傻子们你们千万别去怪罪你的父母,把你人生不幸又不行的原因归结到他们头上,否则我跟你急!)

       更糟糕的是,在高校实行扩招之后,你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又读了一个文科专业。

       不入流的大学像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授课方法,让你无法体会高等学府给予一个思想自由发展的真正魅力,一个文科专业在几乎得不到学术指导、享受不到锻炼思维和实践妄想的乐趣情况下,学校门外的网吧在呼唤你,英语系或中文系的某个妹子又落入了你的春梦……

       几年下来,可能连图书馆或自修室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而与此同时,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学术界和社会精英的名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是在早晨排队去图书馆抢位子苦读的日子里度过的。

       走到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步,你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抱怨你的出身了,你该想想你的人生出路在哪里了。

       出水才看两腿泥。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将上学等同于读书。学校的社会功能更多的是将一个人社会化,在与同侪群体碰撞中找到个体的社会属性,不至于使本来就比较自我的独生子女孤立感更强,完全不能被社会接纳。

       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也是一项人生伟业。学校,只是一个可以让你读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好好读书了没有,这是个问题。

       毕业了,拿着没有含金量的文凭和苍白的阅历傻眼了。文凭没有竞争力,又没有一技之长,走出校门,生存都艰难,遑论生活品质。

       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期纳粹犹太集中营,有人在面临被饿死的威胁的时候,他把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面临生存与死亡的抉择,我们看到人性光辉的一幕。这个故事再告诉我们,在任何境况下,人都有另外一种选择的。再好的学府,也有混混;再差的学校,都有不断努力者。虽然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不同,给予每个人的发展机遇不同,但是只要你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loser不必每次都是你。

       另外一句说的很烂的话:你目前的状态,是你3年前选择的结果;3年前的状况,又是那个时间点3年前选择的结果……

       现在回头想想,你三年前在做什么?有没有下定决心每天读几个小时的书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里刻苦钻研,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了决定有没有坚持下去?

很多情况是你学了,但是还不够。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还有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在嵇康所处的年代,人们的刻板印象里那是一个淫乱无度、荒诞不经的年代。而嵇康在家诫里是这样写的: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则向所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篑而败之。

(节选自《你究竟为什么没有出路?!》,来自豆瓣)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