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老员工,靠什么坚守?

陶瓷信息网2019-01-11 19:56:29



漫画/马菁菁

 

职场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在一家企业沉淀数十载;他们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也承载了带领团队发展的使命,同时亦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长。

这十余年中,他们想过转型,也考虑过换岗位,换个新环境,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在这漫长的时间中,遇到如兄弟姐妹般的同事、陪伴自己共同成长的企业。

他们,便是老员工。

 

 

1. “哪有什么原因,就是坚持”

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的暑假,霍霭红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悠闲享受假期,而是选择进入一家陶瓷厂,担任印花工。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为以后扎根在陶瓷行业埋下了种子。

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般简单,每日机械地重复着简单而又乏味的工作,这种枯燥、紧张、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像上紧的发条一样周而复始的每天沿着同样的轨迹在运动,让她感到压抑和躁动,那时起霍霭红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绝对不要这样过一辈子。但付出总有回报,那一月,她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900余元。

毕业之后,同样是这家企业,霍霭红换岗到产品分捡。传统的分捡环节,完全是依赖人工,一天下来,她几乎每天搬10吨的货,虽然累,但每天过的相当充实,累了一天之后,回家倒头就睡。

  就这样过了半年,公司新建品牌,要招一批业务人员。机会来了,霍霭红决心一试,班主任也打电话鼓励她,“没事,有机会就去试试”。于是,2000年的时候,她月收入破万,最低的时候每个月也有四五千。

作为女性,慢慢地,她发现做业务也不是长久之计。陶瓷行业鱼龙混杂,她面临的,不仅是在做销售的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在做出成绩的时候,也难免被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你永远也不知道在别人的口中有多少个版本的自己,做一个女人很难,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女性更难。”

2003年,霍霭红转变了职业规划方向,往内务方面发展,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并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作为一个母亲,她放缓了脚步,辞职静心养胎。生完小孩之后,她去了另外一家知名陶瓷企业做跟单员,做了大致3年左右。2006年她又鬼使神差地重新回到了当初最早踏进的那家企业。

说起这么多年在公司的一些值得回忆的经历,霍霭红竟一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太苦了。”第一次坐飞机竟然没带身份证;1999年第一次出差济南,住着37块钱一晚的旅社,破旧不堪;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正值元宵佳节,为工作从广州坐30多个小时的硬座去青岛,接着又乘坐大巴从洛阳到南阳,一路颠簸6个小时才到目的地,当时北方的天已经很晚了,满目荒凉,因为没打到车她又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了几公里路才找到下榻的酒店,生在南方的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和如此冷的天,更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这些经历早已和她的人生融为一体,这一路怎么走过来的自己很清楚,无法用一言两语概括,外界所有的评价都无法代表她本身。

十多年来的坚持,对霍霭红来说没有具体的原因,就是坚持。她从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明确的规划,从生产工到销售,再从销售到市场部,后来转向行政到现在负责一个品牌的销售,纵观这一历程,始终都在不断地尝试与挑战中。

既然认定了,就去做。接手品牌的这两年,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场“阵痛”,大家都在熬,谁也不敢贸然去动。整个行业负能量太多,霍霭红身边的抱怨也变多了,她只能通过一些方式,自己给予自己正能量。公司今年以来销售下滑,老板及时作出调整,通过OEM来保证自己的产能,坚持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老板,值得她去学习、去跟随。

前段时间也有朋友建议她,要不要换个环境,换个平台。自己也有考虑过,但在这个行情下,换来换去都所差无几。行情不好,团队难免人心不稳,自己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就要担负起责任,自己也有自己的坚持和责任,人都有抱怨的时候,但要说真的放弃,很难。霍霭红说,如果有一天她要离开,也无需惊讶,因为行业在变。市场在变、老板思路也在变。

霍霭红时常在想,如果某一天不做这个岗位或者不在陶瓷行业,自己能够做什么。但至始至终,她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如果某天换了岗位,她可能依然还在这家企业。谈及以后的规划,她还用“坚持”这两个沉甸甸的字来概括。

 

2. “与企业同发展,共成长”

2006年,毕业不久的文伯炫放弃家里安排好的工作,也不甘于被限定在某一个框架中,她选择一个人出去闯荡,进入了陶瓷行业一家知名设备企业。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的家人就告诫她,既然一心想出去闯荡,那就好好去做,在一家企业如果没有3-5年的沉淀,就没有资格与别人谈条件、跳槽。

文伯炫觉得家人的忠告也不无道理,她从文员做起,继而到总经办任文秘,由于工作成绩出色,3年后又被调到人事部负责人事、行政方面的工作;再后来又换岗到商务部负责发货、库存管理、售后服务等事项,这段职场经历使她在实践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有了一定的资历,随后升职到营销中心任副总监,至今已在这家企业工作了10余年。

十年来,她与公司共成长,看着企业发展。“就像看着婴孩一样从小到大,慢慢地也就有了感情。”在她看来,每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能在这家企业工作这么多年,也是因为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她也在成长,学会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在这期间,文伯炫想过要换个行业,换个环境,并且有切实的执行过。2012年,电子商务成为时下的热潮,正好她也有朋友在杭州从事这个行业,有比较成熟的平台和交际圈,她心动了。加之觉得自己在公司待了这么多年,对个人而言也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来促进自己的成长,为此,她下了很大的决心,也下了很大的勇气,想着最坏的结果是大不了从头开始,无需惧怕。

离开之后,有很多以前的同事经常和她联系,相处这么多年,她和同事之间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作关系,更像是兄弟姐妹,现实中与同事见面相处沟通的时间可能比家人还要多。在工作中,她和同事之间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工作归工作,大家仍是兄弟姐妹。公司环境相对单纯、简单,这也是让她坚守至今的另一个原因。

出来两个月,因为公司股权置换以及与同事之间深厚的感情,文伯炫选择重新回来公司,直到现在,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做生不如做熟。在以后的职业规划中,她还是选择朝着这个方向慢慢发展。在公司待这么多年,特别希望公司能够发展壮大,因为只有公司发展了,个人才能够得以发展。

前一个十年,文伯炫因为企业“家文化”的企业氛围而坚守,下一个十年让她继续坚守的原因是因为公司领导者对于企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非常明晰,她看到了希望得以心安。人都是如此,有目标、有愿景、看的到希望,有好的引路人,哪怕再苦再累都会走下去。

或许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会在意对于未来的规划,更多的是注重眼前的工作氛围、与同时的关系是否融洽。但过了30岁,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就会想自己的职业规划,下一个十年,跟谁走、如何走。

 

 

3. “坚守16年,亲身见证了企业每一步发展”

1992年,马尧进入一家国营企业任职绘图员,在那个年代,他的工作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铁饭碗”,每天朝九晚五,日子如流水一般肆意流淌,波澜不惊。

然而,生活和他开了个玩笑。2000年前后,马尧所在的国营企业被买断,一夜之间,他面临着下岗。彼时,他的同学正南下创业,公司刚创立不久,需要人手。是挑战,亦是机遇,他跨越两千公里,毅然南下帮助同学一同创业,至今在这家企业已坚守16年。

公司创业初期,虽然条件艰辛,但是一路走来大家情同手足,到处都能感受到同事如兄弟姐妹般的关怀,公司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在马尧看来,一个人能否在一家公司坚守多年,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规模大、效益好、老板讲信用,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不错,这是以待遇留人;有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氛围,虽然福利待遇不是最优,但企业发展健康,员工能够看到发展希望,这是以文化留人。

他认为所在公司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创业初期,他来自内地,虽然与国有企业相比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企业就像一个作坊,但企业的战略设计很吸引他。彼时正赶上建筑陶瓷快速发展的时期,因产品畅销,企业的效益也不错,工资相对于内地来说,也高出好几倍,在当时国企破产、倒闭、拍卖、员工纷纷失业的情况下,能够有稳定的收入,确保家人正常的生活,再苦再累马尧都坚持下来了。

十余年来,马尧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设立、成长、发展、壮大到目前年2个多亿的销售规模,产业涵盖陶瓷化工、房地产等,他都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企业的每一步发展,见证过、付出过,是有感情的,16年来企业每天都有新的进步,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也从来没有过离开的念头。

企业的发展史相当于马尧的成长史,公司最初从位于佛山24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开始,紧紧跟随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发展的步伐,走向四川、江西、山东等主要产区,企业不断在发展壮大,自己也从基层的车间管理做起,先后从事过生产、技术、采购工作,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觉得,一个人在一家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勤奋、忠诚、好学、有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品德,否则就只能做一时,无法做十几甚至几十年。

在一家企业待了太久,如果考虑要换个环境或是平台,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做许多的取舍,马尧比较认可领导者的经营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再者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人脉,做生不如做熟,如果要换个环境,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面对不熟悉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一切都要重头开始。

下一个阶段,马尧还会继续坚守在公司,为企业服务,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在同公司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人身价值;另一方面,是基于公司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家文化”的企业文化。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