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陶瓷行业年中停窑,今年来得更早,来得更猛……

陶瓷信息网2024-07-04 08:42:35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最近几年,陶瓷行业在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市场需求持续下行的现实背景下,瓷砖生产线的生产周期被一再压缩——“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多、年末停窑早”的特征更趋明显,其背后是尖锐及失衡的供需矛盾。

2024年,陶瓷行业年中的淡季停窑比往年来得更猛、来得更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底,江西产区停了约40条,山东产区停了约25条,福建产区停了超30条,东北产区停了约15条,广西产区停窑约20条,四川产区停了约40条,湖北产区停了约10条……

如果再算上广东、湖南、河北、河南、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产区,保守统计,当前全行业停窑的生产线可能在250-300条左右,而全国共有2400多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其中瓷砖生产线约2200条,现存瓷砖生产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常年不开窑的闲置产能。

对比2023年,可以显著地看到,今年6月份下旬的停窑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去年7月中下旬的停窑规模。并且往年的年中停窑,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渠道实力紧密相关,但今年无论头部企业、腰部还是尾部企业几乎都存在较大的停窑减产压力。

归根结底,还是产量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也可以从中看到,瓷砖产量在生产线的技改、“拆小建大”中进一步增大,而市场需求量则在进一步减少,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陶企年中停窑已成“常态”

最近几年,受市场需求逐年缩减影响,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更为严重。到了6月份以后,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淡季的深入,供需与产销的失衡更加凸显,绝大部分陶瓷产区、陶瓷企业都面临不小的库存压力。停窑,正成为“常态化”的无奈之举。

事实上,这样的停窑,早在今年一季度就能够被预见。今年开年后,各大陶瓷产区相对保持了较高的开窑率,很多产区除去常年闲置的生产线,其它生产线几乎全部处于开窑状态,到三四月份,全行业开窑率预计在75%左右。

陶sir曾大致统计,在满负荷情况下,陶瓷行业一天的瓷砖产量在4000万㎡左右,如果生产线保持75%(剩下的25%,大部分是产能小、设备陈旧的生产线)的开窑率,那么全国每天至少可生产3000万平方米的瓷砖,一个月就是超过9亿平方米。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而当前的瓷砖年需求量大致在60亿平方米左右,平均每个月仅有5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平均情况下,瓷砖的供给量能够达到需求量的1.8倍,已经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状态。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需求并不是平均的,比如三、四月份旺季的时候,瓷砖月需求量可能在6亿平方米,产销与过剩压力并不是特别大,但到了6、7、8月份淡季的时候,瓷砖月需求量可能就降到4亿多平方米,再加之旺季累积的库存,陶企的产销与产品过剩压力就会倍增。

或许上述数据的精确性及计算方式存在误差和瑕疵,但可以肯定的是,瓷砖的市场供应量已经远远大于需求量。

图片

从今年许多陶企的实际市场表现来看,大致也可以作证这一数据。比如,今年三四月份市场旺季的时候,许多陶企的产销率只有60%左右,而到了6月份淡季来临的时候,产销率就降到了50%甚至更低。

对于陶瓷企业的库存量而言,如果按单线日产量4万平方米计算,一个月单线产量就是120万平方米,按照3月份六、七成的产销率,一个月单线库存至少增加36万平方米,如果一家陶企拥有4条生产线,那就至少得增加144万平方米的库存。到六七月份,这样的企业停产1~2条生产线就会成为必然,否则仓库就会严重爆仓。

这也和许多陶企近年来的实际生产周期相契合。“现在,陶瓷企业一年的生产周期别说10个月,能有8、9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坦言,如果是满负荷生产,能坚持半年就已经十分理想了,许多生产线都是开开停停状态。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瓷砖产能严重过剩

但优质、差异化产能并不一定过剩

在绝对的产能过剩、供应大于需求的现实背景下,很多的经营策略、营销技巧都成为了徒劳,哪怕通过降价、“以价换量”的方式亦很难刺激销量。

结合当前瓷砖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数据,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陶瓷行业的淡季停窑都会是常见的大概率事件——一方面,年初陶瓷企业都要保持高开窑率;但另一方面,下行的市场需求,很难持续消耗庞大的产量供应。

对于大部分陶企来说,淡季如果不停窑减产,那些砖“卖给谁”?除非市场需求能够重回2017年的巅峰,又或者全国瓷砖产能、产量直接能够砍掉1/4以上。这两种假设显然都不大可能实现。

按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及行业专业人士的预测,未来几年瓷砖产量与需求量还将继续下滑,陶瓷行业的供需矛盾还将进一步失衡,许多陶企的生产周期还将继续缩短,直至行业洗牌,在供需关系上达到新的平衡。

图片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陶企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需调整经营战略,主动压缩规模,削减产能,从规模化、低成本向差异化、品牌化转变,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创新与价值增长。简而言之,把产能和规模压下去,把产品价格和附加值做上来——这才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

虽然陶瓷行业的产能早已严重过剩,但优质、差异化的产能并不一定过剩。从今年年中淡季的停窑情况来看,许多大产能、大路货、同质化的生产线面临的压力更大,而有些产区、有些品类、有些企业仍旧可以保持产销平衡,甚至缺货的状态。

陶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注定了这是一个长青的行业,只是从增量到存量、减量时代,行业的生态、法则、发展重心与方向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未来的陶瓷行业不是没得玩,而是要看“怎么玩”!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