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地产爆雷,需求跳水。包括陶瓷砖在内的家居建材行业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退潮和大洗牌,曾经繁华喧嚣的市场变得门可罗雀,曾经风光无际的品牌开始日渐没落,停窑、裁员、关店的消息不时传来,大量陶企、工厂、品牌、老板、打工者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更多的生产线则落满了灰尘,在车间昏暗的角落里酣睡… 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你只有躬身入局,亲身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份量和含义! 日前,收到《陶瓷信息》发来的《2024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数据汇总》,过去两年,除重庆增加两家陶瓷厂、4条生产线外(高安因2022年宜春陶企转锂又转陶增加一家),全国各大产区陶企数量、生产线双双呈下滑态势,其中陶企数量从1040家减少到938家,减少102家,生产线数量从2485条减少到2193条,减少292条。这当中,又以广东产区为甚,陶瓷厂数量从164家减少到136家,两年减少28家,生产线数量从680条减少到 565 条,两年减少115条,在各大产区下行榜上独占鳌头。 相比地产市场的大退潮,陶瓷行业过去两年即便“一个星期关闭一家陶瓷厂”,其出清幅度至少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还算不上激烈。自2021年恒大出现债务危机以来,我们对房企爆雷的消息早已麻木,两年多来“内卷”“洗牌”“出海”成了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除去陶瓷瓦生产企业,拥有从原料制备到烧成完整生产线的陶瓷砖工厂截止2024年底仍然有800多家。 过去两年,陶瓷行业的洗牌速度之所以并不激烈,一方面得益于陶瓷行业高度的民营化和市场化,企业拥有相对灵活的应对机制,好卖就多开窑,不好卖就少开窑,以强大的韧性应对行业的大退潮和大洗牌;另一方面,陶瓷行业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和多品类、多规格、多花色的产品特征,为大量中小陶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938家企业,2193条生产线,每家企业平均2.34条生产线,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讲,这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值,但这恰恰又是行业的现实。 相比企业数量和生产线的减少,去产能的步伐更为缓慢。按年产310天计算,2024年,瓷砖产能仍然高达122亿平方米,比过去两年仅仅下降了2.77%。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陶企近年来因“内卷”升级而不断通过技改扩大单线产能以降低生产成本。时至今日,这样的趋势仍在继续。 而行业最大的症结,偏偏是产能过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地方政府土地拍卖、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建商品房和销售面积等一系列数据,未来的陶瓷市场需求仍将进一步下探和萎缩。而高位运营的产能,如同行业头顶的“堰塞湖”,必将成为未来陶瓷行业被淘汰和洗牌的主要对象。 供需平衡,这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底层逻辑,一旦哪一方打破平衡,疯狂增长,最终都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从2020年至2023年,行业实际产量分别为84.7、81.7、73.1、67.4(亿平方米),今年的数据还未出来,未来会降到多大的需求,有人说 50 亿、有人说 40 亿、还有人说35亿……即便按最乐观的年需求量50亿平方米计算,按目前的水平,也有一半的产能被淘汰出局,才能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未来几年,将有一半的产能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这背后是无数个品牌、企业、老板和数以万计陶瓷人的生计和饭碗。这场由房地产引发的残酷而又漫长的行业大退潮、大洗牌,异常深刻而又惨痛,但却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场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洪流之外。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场,如今也是举步维艰。一方面,“全世界的瓷砖产能都过剩”,另一方面,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不约而同对来自中国的瓷砖提出反倾销。通过扩大出口缓解供需矛盾的路同样是越走越窄,今年前10个月,陶瓷砖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双双下降就是最好的佐证。未来,除非能够打破贸易壁垒,否则,海外市场将像国内市场一样,在需求端难有大的改观。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转向,来自涂料、石材、木材、水泥、玻璃、金属等装饰材料替代品,对陶瓷产品形成全方位的挤压。在多年的替代与反替代的竞争中,陶瓷行业的市场边界虽然有所拓展,进入了一些新的赛道,比如大板、岩板、薄板,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份额并不理想,两年之间,产能下降了22.24%,与此同时,在传统市场却丢失了许多份额,比如外墙砖市场,两年产能下降了 14.93%。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在这场行业大退潮、大洗牌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中,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品牌、企业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更是产区、产能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谁能抢先一步适应市场变化,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0
12-19
12-19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