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名镇佛山石湾
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因为有了石湾陶瓷,佛山享有了“南国陶都”的桂冠;正因为有了石湾,才形成了今天以石湾为基础延伸发展起来的“大佛山陶瓷”这一地域经济的概念。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
根据碑文记载,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便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
石湾镇原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辖镇。2003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石湾镇,设立石湾镇街道。该街道位于禅城区东南部,历史文化殷实,魅力无限。被称为“南国陶都”,有“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之美誉。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誉海外,蜚声国际,而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石湾陶艺品却是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石湾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历史见证。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最为鼎盛,方圆几公里的小镇有陶瓷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生产的陶瓷分为日用、艺术、园林、工业、丧葬五大类二十四行。
佛山陶瓷行业由于相对集中,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很多,原材料及设备配套企业多达300多家,营销机构过千家。同时,相关配套产业如陶机、原料、配件,甚至专业媒体也相应发展壮大。
佛山陶瓷除了质量好、花色品种丰富、配套齐全之外,产品创新也是佛山陶瓷的强项。综观我国几大陶瓷产区,其新产品、新花色、新工艺、新装备基本上都来自佛山,可以说,佛山陶瓷引领潮流,代表我国建筑陶瓷业的发展方向。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
石湾陶器甲天下。明清时期,石湾烧制陶器的龙窑有近百座,从业烧陶达数万人。而烧陶的开始则由一个故事说起。
中国陶瓷名镇佛山石湾的陶器传说一——石湾第一件陶器
人人都说:“石湾陶器甲天下。”但你可曾知道石湾第一件陶器是怎样出世的?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石湾仍然是四面环河的一群山丘。这里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白天鹰飞鹤舞,野兽成群,晚上松涛呼啸,野狼嚎叫。那时这里只居住着一对夫妇,男的叫陈武,女的叫杨娇,他们是从部落逃婚漂流到这里的。他们一来到这里,就选择了石湾的北面(现河宕村)安家。陈武首先把周围的野草杂树砍掉,然后伐木搭屋,杨娇在屋四周挖成壕沟,装上竹签,以防野兽侵袭。陈武白天出外打猎,杨娇在家剥野兽皮做衣服,削野兽肉作饭。两口子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十年以后,这对勤劳勇敢的夫妇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人口多了,家业也大了,他们为了防备灾荒年月,需要在家里储备一些食物,于是,杨娇平日就在家里用树枝编织成一个个圆筒形的箩筐之类东西,再在外表涂上厚厚的泥巴,让阳光晒干后,专门用来盛储野兽皮和烤熟的野兽肉。
一天,九岁的大儿子鹰儿忽然慌慌张张地跑进屋来,脸色吓得煞白,怔怔说:“妈妈,门外的树林着火啦……”
杨娇慌忙冲出门外看个究竟,果然是野火烧着森林,满天飞禽乱飞,遍地野兽乱窜,烈火映红了天空。
杨娇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冷气,她顾不得屋里的一切了,慌忙拖儿带女往外逃命。
他们刚走出森林,就遇见飞奔而来营救他们母子几人的陈武,一家就凄凄凉凉的走到河边。望着被烈火淹没的木屋方向,想起十年来含辛茹苦地创立的家业已毁于一旦,化为乌有,不禁伤心地抱头痛哭……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才被一场倾盘大雨浇灭。陈武他们立即奔回老家去看个究竟。只见木屋和一切家私杂物已经全部烧成灰烬。但是有几个未见过的瓦缸盆模样的东西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废圩的灰烬之中,仿佛漆黑的天空突然闪出几颗流星。杨娇惊愕地跑上去察看,不禁喃喃自语:“奇怪,难道这是神仙恩赐?……”当她发现“瓦缸”里还有一道道树枝编织的痕迹时,才恍然大悟。于是,她一边高兴地招呼陈武来察看,一边喜孜孜地说:“唉呀,泥巴同岗沙混合可以烧成硬缸硬盆……”
于是,这一对劫后余生的夫妇和儿女们高兴地捧着原始陶器雀跃起来,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居然在这场大火劫难中,石湾的第一件陶器出世了!
后来,杨娇夫妇就根据这种原理,专心制作起日用陶器,先是自己用,随后挑去其它部落交换食物。
杨娇边生产日用陶器,边从想象中创作其它日用陶器。陈武也不去打猎了,带着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砍柴筑窑烧制陶器,传到后代。
注:硬缸硬盆,指瓦缸瓦盆,因为当时还没有“瓦”的称呼。
中国陶瓷名镇佛山石湾的陶器传说二——石湾原本叫“石碗”?
另一说法,石湾名称取自天然——环绕社区周围的山岭树茂林密,流水淙淙,若干支山水汇成巨流顺着山涧急泄直下,冲出一条似虬龙翻滚的石湾河,河水在社区东转弯处激荡出一段花岗河床,河床的凹陷处有一碗状的天然石涧,泉水从中汩汩流出,即使天气再干旱,水涌如故,此蚀洞被人称为石碗,久而久之,也约定俗成地称为“石湾”。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