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山石湾介绍
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器史。它在唐宋时期非常发达、明清时期蓬勃发展。自明代以来,石湾的艺术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工艺品陶器等不断出口到国外。改革开放后,石湾陶瓷产品种类很多,规模也更大。因此,石湾一直被誉为“南国陶都”,它悠久的陶瓷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风古灶旅游区介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陶塑公园是以陶塑为主题的公园,园内绿树成荫、水波荡漾,处处散落着世界知名陶艺家的陶塑精品,更可观看到目前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之光》陶柱群等。
绿舟孔雀园占地四十亩,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天网式孔雀生态观赏园,放养有绿、蓝、白、花孔雀1500多只,与孔雀零距离的接触,幸运的游客可看到数百只孔雀竞相开屏的壮观场面。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古镇石湾的东平河畔,有一座古灶,依山而建,宛如一条卧伏长龙,俗称“龙窑”。当地一些老人说,该古灶起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即1506年,因其坐北向南巧得南风,便称为“南风灶”,后因随着灶龄的增长,又得名为“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被认为是石湾制陶业繁盛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中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对石湾制陶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 2001年南风古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南风古灶为当年霍氏家族所建。已是古稀之年的霍流芝先生是霍氏第十八代传人。霍流芝说:“石湾的霍氏始祖是从山西迁入的。我们的始祖在山西也是经营陶器烧制,固有 霍州窑 之称,与当时陕西 火夭州窑 、河北 磁州窑 等齐名。后来始祖被逼南迁逃难,最后扎根于石湾,他们再次经营制陶生意,便依山傍水建造了南风灶。”
据霍流芝回忆,在南风古灶右旁曾有三大灶相伴,按顺序为“公益灶”、“新灶”和“高灶”,其中公益灶为林氏族人所建,其他三灶都为霍氏族人所有。
据记载,公益灶和新灶为清中后期所建,50多年前,这两窑被拆除。高灶所建的年代与南风灶相近,至今也有近500年历史,也是一直以来与南风灶一样窑火不绝,被誉为守护石湾的两座神龙窑。
后来,石湾其他的一些古灶也陆续被拆,但南风古灶与高灶被保护了下来,成为石湾至今仅存的两条古灶。
南风古灶之所以给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印象,与它有很多传说不无关系。
在石湾人的心目中,南风古灶就是石湾的根、石湾的魂,500年窑火不熄,传说,南风古灶之所以被看作圣窑,为人们所拜敬,与“南伦世祠”有关。
三、南风古灶传说
相传,明正德年间,中状元后的伦文叙回到今澜石镇黎涌村兴建一座祖祠,名“南伦世祠”。十分恰巧的是,当年“南伦世祠”建成入火烧鞭炮的时候,正是这边南风灶烧第一窑点火之时。
由于当地人以伦文叙高中状元为骄傲,人们便普遍认为南风灶能与“南伦世祠”同年同日有庆事,是百年难遇的吉日良辰,此后人们将1506年定为古灶的起建年份。南风灶几百年炉火兴旺,而且烧制的陶器品质上乘,成为世人相传的佳话。
在南风古灶灶尾的侧边墙上攀长着一棵榕树,虽然紧贴着窑温达千摄氏度的窑基墙上,但是古榕的枝叶依然茂盛,其深深地扎根于红砂岩土中,几百年来不离不弃,为古灶遮风挡雨。
据说,这树是“飞来榕”,意为从清凉世界飞来为古灶,为当地上人造福的。
当地人传说,该树原有三分枝,但因曾舍身护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为护灶而自断掉。另有一种传说,是上世纪日寇入侵时,石湾惨遭极大破坏,日机炸毁了石湾许多古窑,但因有古榕的保护,南风古灶得以幸免。
南风古灶一直主烧日用陶,如茶壶、茶杯、皿、碗、罐、缸、大盆等,由于其炼制的陶器上乘,很受各方人士的喜欢,其中有不少产品出口。
据说,石湾原有107条窑灶,但是炼制出来的陶器都未能及得上南风古灶所烧出来的品质,这就是该灶500年窑火不熄的主要原因。
霍流芝先生指着一幅南风古灶平面图说,“南风古灶窑火不绝与其建造结构有很大关系。这灶是呈抛物线状,避忌了灶火往上直冲而呈抛物线走势,达到火温均匀,因此烧制的陶器品质上乘。”
从清后期开始,南风古灶也会烧制一些石湾公仔。在烧制过程中,一些陶瓷制品出现不同的色变,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人们称这现象为“窑变”。之后,南风古灶便开始了艺术陶的烧制。
在亚艺节期间,南风古灶成功烧制大型陶艺“亚洲艺术之门”,该陶艺高16.8米,由2839块陶件组成,煅烧面积为837平方米,用泥160吨,这是南风古灶首次烧制如此大型的城市陶艺,足足烧了7窑,耗柴80吨,对只用柴烧的南风古灶来讲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突破。
南风古灶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蒙文德说,南风古灶至今仍保留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沿袭古法生产,以木柴为燃料,全由烧窑师傅操纵龙窑炉火。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完美结合在一起,经长时间的高温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陶,偶有“窑变”的效果,色彩神韵千变万化。
霍氏第十八代传人霍流芝先生说,“石湾瓦,甲天下。”石湾有如此美誉更多应该归功于南风灶,如果不是南风灶几百年来窑火不断,而且烧制的产品品质优秀,到现在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石湾的陶瓷文化和曾经的辉煌。在整个石湾人的心目中,南风灶就是石湾的根,是石湾人的骄傲。
随着社会越来越文明,陶艺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欣赏中的一部分,因此,南风古灶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因为其烧制的艺术陶效果是现代窑炉无法替代的。用窑工们的话说,古灶还能再烧500年。
自然而然,南风古灶现在成为了旅游胜地。据了解,佛山市准备投资17亿元人民币打造占地1100亩的南风古灶旅游区,包括重建4100平方米的陶师庙、新建中国最大的陶瓷博物馆、中国唯一的陶塑公园、古建风格的陶艺产品专业市场--这就是规划5至8年内建成的“世界独一无二的陶文化旅游片区”。它将集陶瓷文化研究、观赏、展示、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展现石湾陶文化的魅力。
四、南风古灶古窑址介绍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平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平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该窑址于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南风古灶景区信息
景区地址: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6号
景区类型:历史特色博物馆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
游玩时长:推荐2至3小时
办公电话:0757-82701118
开放时间:8:30-17:00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