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没有人喜欢双标,但双标却无处不在。 近两年,传统制造业讲得最多的就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然而,特殊的渠道专供,却成了双标品控、逆高质量发展的重灾区。 当工程砖、贴牌砖、批发砖、整装砖将价格战不断卷出天花板的同时,也令整个行业利润率持续降低,质量越做越差,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市场形象以及大量陶瓷企业的生存状态。 在房地产红火的那些年,陶瓷企业大多卷精装渠道,而在房地产暴雷之后,陶瓷企业开始卷整装渠道。同样的品牌、同样的品类、同样的花色,仅仅因为渠道不同,品质和价格便迥然不同。 你以为你买了一线大牌的产品就有质量保障?NO!绝大部分的渠道产品,都是专供产品,是陶瓷厂最成熟、最普通的走量产品,与零售渠道在专卖店所销售的产品,在品控、价格、交付等方面根本就是两类产品。 工程下滑,零售疲软,整装成了许多陶企的救命稻草。有部分企业连夜改造窑炉,甚至扩建生产线,利用宽窑大线、低温快烧拉大产量,常年为整装渠道生产专供产品。 为什么整装火热,成为近年来陶瓷市场最大的走量渠道?是因为在终端市场,整装公司掌握了最大的流量入口。厂商只有跟其合作,才能通过其平台获取更多的订单。否则,只能守着冷清的店面,从开门到打烊,一天也看不到几个人影。 特殊的渠道,对厂商品控、价格、交付与结算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厂商跟整装公司的合作中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做,没有利润;不做,没有销量。在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无数陶企面临停窑爆仓的压力之下,厂商不得不接受低价条款,以微薄的利润杀入整装渠道。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谁掌握了流量入口,谁就能获得最大的收益。雁过拔毛的整装公司,刀子磨得比任何渠道都快,硬是将整装供应链砍成了价格洼地。让无数品牌在这里竞相杀价,相互踩踏。谁的价低、利厚,整装公司就推销谁的产品,而陶企为了拿到装企合作的入场券,不得不一次次做出让步。 从渠道里流失的,就要从工厂里补回来。为了卷死同行,为了最后一点利润,陶企不得不放松品控标准,降低成本,以拿到更多整装平台的合约订单。利用最成熟的产品、最普通的花色、最低廉的价格、最大牌的噱头,让无数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为其买单。 整装,就这样将这一渠道变成了曾经的精装模式。只是流量入口的甲方变了,而品牌商、经销商以及上游的供应链,始终都是待宰的羔羊。 事实上,同一品牌,执行不同的产品质量标准,不仅仅是瓷砖市场,许多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比如“与辉同行”的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的产品,品质明显比自主复购的产品要好。为了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与辉同行”甚至要求厂家将专门定制,缩短保质期,最大限度减少科技与狠活。 再比如空调、电视、冰箱等家电产品,为什么同等级的产品,线上总是比线下便宜?难道仅仅是线上节省了店面费用?事实并不完全如此。而是厂家为线上专门开发生产的特定产品,在许多看不见的地方进行了功能阉割,以满足不明真相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需求。 除了品牌、品类、花色等,渠道,从来都是区分不同消费群体的重要标签。只是有些渠道标准更严、品质更高,价格更贵,比如胖东来;有些渠道,标准更低、品控更松,价格更低,比如拼多多。而瓷砖市场整装渠道,恰恰属于后者。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有两套生产模式、两套品控标准,一套专供零售,一套专供工程。近年来,随着渠道的变革与分化,许多厂商开始专注于渠道产品、专供产品,以规模化、低成本的生产模式,最大限度抢占整装渠道市场份额。 有没有办法杜绝整装渠道的双标现象,让不同的渠道执行同样的品控标准?因为整装公司获客靠的不是高质与新品,而是低价与交付。再大的品牌、再高端的产品,在这里都会成为材料与部品,而瓷砖自身的品牌价值,自然被整装公司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所掩盖和稀释。 从工程到批发,从精装到整装,这些渠道虽然病态,却又走量,一直以来都让厂商爱恨交织,难以割舍。当不同的渠道,被不同的品控标准所左右时,整个行业就会愈加分化与割裂。 以最常见800×800抛釉砖为例,那些渠道专供生产线,日产量从3万到4万再到5万,甚至更高,而那些专注于线下专卖的生产线,大多在2万左右,其中的差异,消费者有几人知晓? 你以为通过特殊渠道买到了便宜砖,其实那不过是渠道专供的低端货。在行业极度内卷、大洗牌的当下,厂商不惜透支品牌价值,通过放宽品控标准,降低成本、以低价抢占更大市场份额的极端行为,无疑是一股逆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浊流。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4-18
04-18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