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2025年开年,陶瓷行业掀起了一股规格创新热潮:800×1300mm、800×1350mm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江西、山东、广西、四川等产区已有超20家生产厂家推出相应规格产品。 另一方面,春节后全国投产新线数量虽远不及往年,但多条为单线日产能4.5~6.5万㎡的抛釉砖、中板线,超大产能的加持依然是行业内卷的一大特征。 但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建陶产区之一,拥有近200家建筑陶瓷工厂、超350条生产线的福建陶瓷,虽然也在生产线的升级迭代和产品创新上发力,但与全国其他产区企业相比,都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这里所说的福建产区,主要是指除了以小瓷片+出口为主的闽清产区外的泉州(晋江、南安)。
01 全国抛釉砖+中板占比56% 福建瓷砖走差异化道路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福建建博会上,众多个性化、差异化瓷砖品类,展现了以晋江为代表的福建陶瓷不一样的产品格局。
常规地铺石卷到只剩价格战之后,福建不少企业向着新应用场景开发细分产品:贝雅特数码工艺幕墙板、广达庭院石英砖、豪山仿古道厚板、名奇小规格等众多细分产品集中涌现,还有庭院拼花、奢石幕墙、商超专用砖等众多款式,可谓是百花齐放。
传统外墙砖市场需求虽然一再萎缩,但福建在外墙领域仍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七彩精品外墙砖的中式外墙整装、华泰的陶板,还有众多的外墙复合薄板、罗马柱艺术砖等新式外墙砖创新不断,重新抢占了别墅外墙整装、外墙保温材料等领域高端市场。
最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艺术砖,在福建更是集中爆发。德顺彩色艺术菱形砖、面包砖、立体浮雕背景砖款式众多,泉隆、楷宴·豪星、釉花等艺术花砖色彩、风格、纹理也是多彩多样,山美的艺术马赛克开拓了装饰挂画的新应用。 丹豪、骏陶运用数码精雕工艺,还原自然质感,并结合石、木、布呈现一面多纹的精致效果。 此外,还有诸如手工砖、陶土砖、防潮砖、文化石、内外兼用的多工艺叠加外墙砖等小众产品和新应用空间…… 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发布的《2024陶瓷砖(瓦)产能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瓷砖品类中,抛釉砖、中板产能位列前两位,占比高达56%,是墙地砖的绝对主流产品。 过去4~5年,全国各产区大量迭代的生产线,方向也十分一致:主产产品也绝大部分集中在抛釉砖、中板两类产品中。其主要原因是生产成熟易于控制成本、装饰性强市场接受度广,满足了大众化产品的特性,厂家推广成本低承担风险较小。 但福建就像“一座孤岛”,同期虽然也有不少生产装备迭代和产品迭代,但方向与全国大趋势显得有些“背道而驰”:即使完全新建生产线,其产能规模也是小产能,产品鲜有涉及抛釉砖、中板、岩板等主流趋势产品。
02 平均单线日产能仅有1.19万㎡ 福建陶瓷不打“产量战”? 大产能、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是供需矛盾持续拉大、价格战内卷。 2020年以前,单线日产能4万㎡的瓷砖生产线已是超大产能的配置。但过去四年中,5万㎡、6万㎡、7万㎡……越来越多更大产能生产线的投产,在业内已是见惯不怪。 非常直观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2024年中国陶瓷砖生产线平均单线日产能已达2.02万㎡,四年间提升24%,这还是被福建庞大数量的小产能生产线“拉低”了平均水平的结果。 而2024年,福建陶瓷砖平均单线日产能仅为1.19万㎡,其中泉州(晋江、南安)更是只有1.07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月13日仿古砖企业泉隆陶瓷新建点火的一条窑炉,长度仅有100多米,最大日产能1.5万㎡(400×400×9mm),与当前动辄400~500米大窑截然不同。 福建,为什么不和其他产区一样,主打抛釉砖、中板一类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常规产品,走大产量、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 首先是历史原因,晋江、南安是目前全国最“古老”的建陶产区,现有140多家建筑陶瓷厂,零散分布在各个乡镇、村落中,厂房受限,无法满足大窑建设条件,小窑生产与其他产区同类型常规产品,难以与周边产区竞争。 最明显的案例是内墙中板,江西、福建几乎是同时起步,但如今江西中板产能近4亿㎡,而福建中板线却仅剩寥寥无几。 其次,福建晋江、南安是全国最早推行“煤改气”的产业集群,且工业气价长期位居各建陶产区之最,也注定福建在同质化产品上不占成本优势。 不打“产量战”,延续小产能模式,寻找差异化之路,福建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03 小众产品汇聚成大产区 福建陶瓷能避免内卷吗? 福建大大小小近200家建筑陶瓷厂,350多条小产能生产线,恰恰又为柔性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仿古砖,是中国第三大建陶品类,也是福建产能最大的品类,但福建仿古砖又因生产线特性,做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仿古砖除了流行色以外,砖面工艺非常丰富,各种干粒就有十多种,还有刷抛、半抛等多种工艺,这个组合就有非常丰富的表现了。”宏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洪文生认为,福建窑炉小,生产柔性灵活,恰恰适合工艺多变的质感仿古砖生产。 除了生产线特性,福建陶瓷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也是当地由众多小众、个性、特色产品汇聚成大产区的关键之一。 “闽南人做产品,除非真的做到没希望了,要不然我们会想办法开拓新的赛道出来,哪怕开发一个产品成本高,但是哪怕只赚这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划算的。”贝雅特陶瓷总经理钟培城介绍道。 福建与国内其他产区形成错位发展,能否避免同质化产品竞争?现实有点残酷:不少产品依然深陷产区内部的价格战中。 地铺石作为福建陶瓷的优势产品,常规产品价格过去6年间跌幅超50%;木纹条尽管仅有十余条生产线,但利润微薄;外墙彩码砖体量越来越小,平均生产周期不足5个月;罗马柱艺术砖虽然配件繁多,但越来越多企业跟进…… 福建现有的产品品类,尽管比全国其他产区更为丰富,但产区内部大品类同样竞争激烈,小众品类市场有限,因此依然难以摆脱内卷。 但在竞争倒逼下,福建不少陶企,依然没有寄希望于产量和成本优势,而是在不断从产品和应用渠道上寻找新出路!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4-18
04-18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