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瓷砖辊棒印、水波纹、R角问题为什么频现?

陶瓷信息网2025-04-11 10:05:29

市场低迷,消费降级。虽然不乏部分高端产品仍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品而言,价格正变得越来越敏感。总之是越便宜,越好卖。


过度内卷的后果,就是在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出现大滑坡。许多产品,甚至不如十多年前的质量水平。

水波纹、辊棒印、易吸污、不防滑、R角、切割裂……为什么在装备、工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瓷砖产品仍然存在许多质量缺陷,甚至有人发出了“瓷砖质量越做越差”的感叹?

首先,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追求一定的利润空间而牺牲了部分品质;其次,过度的市场竞争、内卷,导致产业上下游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生态;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即大量消费者因收入减少不愿意为高价买单继而接受部分消费产品的普通和不完美。

图片


1

从生产端看,低端砖泛滥的首要因素,是生产企业过度追求成本控制并因此而放松了品控标准。

对生产线进行技改,无限拉大单线产能,是陶企最常用的降本增效手段。同样一条线,日产3万平方和5万平方,成本完全不一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超过了临界点,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将变得异常艰难,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事故频发。


2

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原材料替代高品质原材料,同样是造成产品质量波动和下滑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高品质的原材料因资源稀缺而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人力、物流等费用也是水涨船高,许多企业不得不日渐加大对低价原材料的使用量,烧成快一点、釉面薄一点、包装简一点。那里少一些,那里省一些,许多环节叠加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就是瓷砖质量不断下降。

需要警惕的是,精益管理的精髓在于杜绝浪费,而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并未能准确识别出杜绝浪费的现象,而是单纯地通过提高效率、裁员降薪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

从市场端看,过度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瓷砖的产品质量。

在所有的竞争要素中,价格无疑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而价格战的背后,首先是成本与品质。过度地内卷,使许多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后不得不牺牲品质以换取一定的价格优势。

高昂的成本,不一定做出高品质的瓷砖;但高品质的瓷砖,一定需要高昂的成本。成本与品质,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这边低了,那边必然要高。企业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做好平衡,既要控制好产品品质,也要控制好生产成本。

图片


4

企业上下游采购环节招投标低价者得的机制,是拉低瓷砖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许多企业对各类原辅材料公开进行招标采购。这本是一种良好的采购机制,但一些供应商为了拿到订单,总会恶意压价。而一旦拿到合同,便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味地低价优先,从一开始就为产品质量的下滑埋下了隐患。

5

从消费端看,消费降级,是瓷砖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近两年,许多企业为避免过度竞争,不断加大大规格产品的推广力度,但最终的消费需求,800×800规格仍然稳坐第一。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价的大规格产品。

收入减少,消费降级,使人们不得不选择价格相对适中或低廉的瓷砖产品,甚至有人认为一线品牌卖得贵,是在收智商税。而低端的产品往往是各类质量缺陷频发的重灾区。厂商为了追求更低的价格,一定会通过更低的成本,以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向下螺旋的循环当中,价格与品质双双降低,最终导致市场上低价砖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差。


6

工程渠道是低端砖能够走量的主要渠道。

虽然近两年因房地产不景气,工程渠道的销售占比已大幅下降,但其需求量仍然不可小觑。甲方为了控制采购成本,都会提出相对明确的采购标准,基本上是最成熟、最低端的大路货产品,再加上招投标竞价,中标企业为了维持微薄的利润,不得不在各个环节都缩减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低端产品泛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最后推诿扯皮,剩下一地鸡毛。

图片


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是破解行业内卷的唯一出路。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内卷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越做越差。单纯寄希望于通过行业大洗牌,将低端产能淘汰出局,从而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未免太过单纯。只有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信心不断增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大。

否则,所有的高质量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甚至连定位高端的企业和品牌也不得不转向中低端消费市场。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