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开窑率创历史新低,为什么陶瓷企业还在建新线?

陶瓷信息网2025-03-31 11:45:37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今年以来,国内瓷砖市场异常低迷。各大产区春节之后大面积推迟点火,开窑率创行业45年来新低。截至3月底,全国2100多条生产线点火的不足一半。几乎所有陶瓷企业都面临着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

即便如此,行业内仍然不时传来新线建成和点火投产的消息。

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1-3月,国内先后有近10条新线建成投产,这些生产线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广东等地,生产产品涵盖抛釉砖、仿古砖、外墙砖、岩板、中板、西瓦等。

为什么在产能如此过剩、市场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企业冒着巨大的风险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就不怕投资的钱打了水漂?果真产能不足,难道OEM或收购、租赁几条生产线不行吗?

说实话,这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按照普通人的正常逻辑和思维,这个时候新建生产线,无疑是极不明智的,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可事实是,总有企业打破常规,逆势前行,带给行业一丝活力和亮色。

图片

企业经营,本就是一项异常复杂而又风险巨大的投资活动,许多时候,如同火中取栗,你看到的是危机,别人看到的却是机遇。

行业普遍的现状是产品卖不出去,窑炉开不起来。但普遍的形势不代表全部,也许真有企业产能不足,供不应求。如果扩建一条产线还能实现产销平衡,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然选择新建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抓住机会,获得持续成长的空间。

盘点这些新扩建的生产线就会发现,一是窑炉更长、产能更大,设备更智能、更先进,这样的生产线,拥有其它老线所不具备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优势,这是企业持续升级扩建新线的根本动力,也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二是这些新线,大多选址在原料、能源和物流成本洼地。虽然投资风险较大,但仍然能够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从而加快更多老旧产线的淘汰。近年来,全国各大产区陶企经营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消费能力、资源禀赋和成本因素。持续不断地向成本洼地转移产能,这是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是部分企业之所以扩建新线,出于企业自身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比如某品牌在西南市场基础较好,市占率高,那么在西南区域新建产线扩大产能,就会实现属地生产、属地销售,加快订单的处理速度和交付效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或者企业某一品类存在短板,通过扩建新线或旧线技改,突出特色,增强品类优势,从而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赢得更多生存的机会。

这两年,陶瓷行业叫苦连天,天天喊难。但与许多传统制造业相比,陶瓷行业的利润率并不低,有些企业甚至高达两位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的行业。过去两年,媒体统计有102家陶瓷厂退出,但这些退出的企业、工厂和生产线,往往以另一种方式复活,真正退出市场的企业并不多。现在之所以叫苦、叫难,主要是因为过去的日子过得太好了,享受了太多房地产带来的红利,企业只要胆子大,敢投资、敢建厂,基本上都能赚到钱。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瓷砖产品作为建筑空间的一种装饰材料,始终在追求产品的差异化,由此形成了大量中小型企业、品牌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行业集中度很难大幅提高,至今仍然没有一家寡头垄断型企业出现。在某一渠道、某一品类、某一细分市场拥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滚动式积累扩建新的生产线。

图片

陶瓷行业虽然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但其装备、工艺、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许多过去的工厂和生产线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

过去是机器替人,现在是AI减人,也许过不了多久,陶瓷行业真的会出现“无人工厂”。因此,新老产线的置换,新旧工厂的替代,将是一个永远的课题,无论行业再难、规模再小,也会不断有的生产线涌现出来,通过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将行业发展持续推向新的高度。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将是陶瓷行业老旧生产线淘汰出清的高峰期,那些长期无法点火生产的生产线,将会彻底失去再生产的机会,陶瓷工厂和生产线数量将会大幅缩水,以达到新形势下产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相对平衡。

至于为什么不去OEM,或者租赁和收购几家现有的陶瓷厂,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行业内几乎随处可见。而之所以选择新建生产线,企业自然有多方权衡与综合考量的因素,因为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逆势而为。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