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近两年,建陶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牌,随着渠道的迅速分化,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有从业者感叹:“卖砖二十几年,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价格战。”但是,这种内卷式的竞争并未带来真正的转机,反而加速了一些在危险边缘企业的消亡。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 “2024陶业长征——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全国陶瓷厂数量由1040家减少至938家,生产线由2485条减少至2193条,也就是说,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共有102家陶瓷厂,292条生产线淘汰退出。 两年102家陶瓷厂退出背后: 行业的变迁、从业者 的无奈和坚持
这些退出的陶瓷厂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和产能的缩减,更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承载着行业的变迁与从业者的无奈和坚持。 以广东产区为例,在过去两年,退出28家陶瓷厂,减少115条生产线,其中佛山减少9家陶瓷厂、45条生产线,肇庆退出9家陶瓷厂、36条生产线,清远退出3家陶瓷厂,13条生产线…… 2024年全国主要产区(部分)陶瓷厂数量(已建成)概况 序号 省份 企业数量(家) 增降幅度 (家;百分比) 2024年 2022年 1 广东 136 164 ↓28;17.07% 2 福建 193 198 ↓5;2.53% 3 江西 97 96 ↑1;1.04% 4 四川 91 102 ↓11;10.78% 5 山东 69 75 ↓6;8.00% 6 河南 34 46 ↓12;26.09% 8 广西 44 47 ↓3;6.38% 9 辽宁 40 41 ↓1;2.44% 10 湖南 21 27 ↓6;22.22% 11 河北 22 30 ↓8;26.67% 12 陕西 19 24 ↓5;20.83% 14 浙江 1 6 ↓5;83.33% 15 山西 21 26 ↓5;19.23% 16 云南 21 23 ↓2;8.70% 其中,有陶瓷厂选择主动退出,关停工厂或将工厂出租,专注品牌运营;也有陶瓷厂停产已久,最终选择关闭;亦有陶瓷厂选择彻底转型,将生产线及设备全部处理,厂房则租给其他行业经营者。 与此同时,部分退出市场的陶瓷厂也会选择通过拍卖的方式处理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等。但是,由于行业整体形势下行,投资者对于投资行为较为谨慎,大部分资产面临流拍的困境,而且,部分陶瓷厂因停产太久,设备已经处于无法正常使用的阶段,难以吸引投资者。即便是资产能够成功拍卖,成交价也远低于评估价,这些低价成交的资产通常被其他企业或者投资者收购,用于改造或者转型。 另一类,则处于长期的停产或者废弃中,在此前的“陶业长征”走访过程中,少数已经退出的陶瓷厂,厂房已经破败不堪,机械设备已经被清理,在原材料堆放区还放着一堆没有使用的原材料,厂区大门杂草丛生,门口只剩下一条狗和一个门卫。“现在就在等着有没有人愿意接手,能够租出去也好,不过应该不会再有人接手搞陶瓷了,陶瓷不好搞。”一家已经破产的陶瓷厂守门人说道。 据介绍,这家陶瓷厂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经历了多次易主和经营困境,最终在2024年宣告破产,而且,在这家厂破产的过程中,曾有多方试图接手资产,但由于行业整体下行以及资产价值不足,最终也未能实现重组,并在2024年完成破产清算程序,彻底退出市场。 同时,也有陶瓷厂在退出被接手之后,迅速进行了厂区改造,在工厂原址,已经看不出曾经有陶瓷厂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数家塑料、五金加工厂,仅仅在某个建筑楼梯的角落残存的几箱积满灰尘的瓷砖在证明,这里曾经是一家陶瓷生产企业。
价格战、创新不足、产品单一…… 成为行业洗牌缩影
这些陶瓷厂的命运仅是建陶行业洗牌的一个缩影,这些退出的陶瓷厂,大抵都是因为面临经营困境或者几轮易主,最终因资不抵债和市场环境恶化而退出。 2024年,瓷砖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逐渐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部分中小型陶瓷厂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降价的手段,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但是,这种“内卷”式的竞争并未带来真正的转机,反而加速了企业的消亡,一些陶瓷厂即使降价也难以维持运营,最终选择退出。 除了市场因素之外,技术与创新的缺失,也是加速部分陶企退出的主要因素。在行业竞争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创新的背景下,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也正在被淘汰。当下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陶企无法满足消费群体对于质感以及差异化方面的需求,反观一些通过技术创新开拓细分市场的企业,正在逐步抢占消费者心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在退出的陶瓷厂中,也普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如广东有退出的陶瓷厂此前主要以传统抛光砖及瓷片为主;吉林和黑龙江退出的陶瓷厂此前所生产的产品类型主要以广场砖、陶瓷瓦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市场需求萎缩后无法转型,生产技术多年未升级,因此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至无法维持运营,最终选择退出。 但陶瓷厂的退出,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这些陶瓷厂在退出之后,其资产无人接手。阿里拍卖网显示,2024年,有超过9家陶瓷企业的资产在拍卖中流拍,包括土地使用权、厂房和设备等。即便有少数陶瓷厂的资产通过降价拍卖成功出售,但成交价远低于评估价,这些低价成交的资产通常被其他企业或者投资者收购,用于改造与转型。 总结而言,虽然每家陶瓷厂的命运各异,但可以大致总结为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技术传统、市场定位低端。
另一种退出方式 “ 铁打的陶瓷厂 流水的经营者 ”
除了已经逐步退出建陶历史舞台的陶瓷厂外,还有部分陶瓷厂,正在通过“更名”的方式,完成身份的新旧转换。 在此前“陶业长征”过程中,全国多省均冒出许多的“新工厂”,这些工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建陶瓷厂,而是以“新”工厂名出现在大众视野。 近两年,部分陶瓷厂因资本运作、并购重组更名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陶瓷行业生产端经历淘汰洗牌,部分工厂经历并购、租赁、整合,随着经营者的易主,厂名也就随之更改,如经销商、贴牌商或者私抛厂通过“包窑”或者并购的方式切入生产端,大企业并购或租赁小企业等。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有自身经营战略方面的考量,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产品线。 为了经营需要,许多陶瓷厂“更名”频繁,甚至有的陶瓷厂一年更换了两三次厂名,也有陶瓷厂经营关系错综复杂,同一家厂拥有好几个厂名。“铁打的陶瓷厂,流水的经营者”,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洗牌的剧烈程度。 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力较弱、经营不善的陶瓷厂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市场份额萎缩等困境,最终被实力更强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整合,这些被整合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更名,采用新东家的品牌以及全新的品牌标识,这一过程实际就是行业内的优胜劣汰,优势企业不断吸收整合劣势企业,使得行业资源逐渐集中,让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得到优化。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4-01
04-01
04-01
03-31
03-31
03-31
03-31
03-31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