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对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在长达近三天的时间里,来自国际国内的政界、经济界、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多位嘉宾针对全球经济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激烈讨论和观点碰撞。
◎关注焦点
一、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对经济的短期波动我们不会随之起舞,但也不会掉以轻心,我们正在采取必要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的措施,主要是缩小短期的波幅,防止产生传导,放大效应,一旦滑出合理区间的迹象出现,我们将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确实,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一定的放缓,并且刚好和国际的量化宽松叠加在一起,但从政策空间和民间需求以及改革等方面来看,仍然有支持经济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大规模波动,还是影子银行问题,以及近期出现的股市巨幅震荡,这些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或者是投资者以及企业对于长期趋势的判断,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而,如何能够很好地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入,对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朱民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延续的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把资本和技术带向全球,从而推动全球贸易和资本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清
目前经济形势确实仍然处在一个下行压力很大的阶段,并且未来若干年都可能在比较微妙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度过这个难关非常重要。在这个前提下,年底到明年一月份,中国经济会出现小周期的回暖。
二、人民币会不会持续贬值?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自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上升了15%,由于许多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幅下跌,国际市场的趋势致使我们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但也只是小幅微调。如算总账,本届政府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还是有比较大幅增长的。
坦率地讲,人民币汇率小幅回调以后,目前已基本保持稳定。因为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有比较充足的外汇储备,而且货物贸易的顺差还在增加,这都表明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新经济思维研究院主席 Lord Turner
只有让人民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货币,才能够避免出现资金外流。在过去15年当中,欧元和美元之间的这种变动,只有非常少的波动是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或者经常性项目下的竞争力来解释的,中国国际化的这种进程必须有这样的一个后果,也必须去接受这样的后果。
现在在全球有一个很可能的趋势,就是人们会转变他们的外汇储备,在这个过程当中世界会非常看中某一种货币的流动性。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东南亚经济来说很确定的就是东南亚或者东亚的供应链将会以人民币来计价,作为交易的货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益平
现在考虑汇率的问题,可能没必要太多去考虑升值、贬值,也许人民币稳定从长期来说比较好,但千万不能稳住跟美元,因为美元是不稳定的货币,我们要做的是稳在2005年以后执行的“一揽子货币”基础上,也许对于世界经济、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更加有利。
日本庆应大学政策管理学院教授 竹中平藏
通常来看,汇率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应该由供求双方来决定,但事实上采取措施的往往是央行,一个独立的央行能够作出比较好的决定。在中国,央行隶属于国务院,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讲,央行的多数决定可以理解和支持,从长远看看,中国央行今后可以更加独立,而在资本市场上,贸易能够更加自由化。
三、金融市场风险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在6、7月份也发生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是为了防止风险的蔓延。这样做不是要代替或削弱市场功能,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符合中国国情,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推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且要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努力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张晓强
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股市的趋势不一样,总体的经济不错,但股市跟糟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二十几年的历史股市是很不成熟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提高监管的能力,投资者也要从中吸取教训。
清
今年的股市巨震,两次千点震荡的原因有差别。第一轮是由于前期涨太快的调整,而第二轮的调整则有些过头,更多的反映出投资者对宏观经济信心的下降,所以针对第二轮调整,应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如果宏观经济能够基本上稳住,相关的政策能够比较顺利,顺理成章的能够推出的话,那么金融市场应该走向稳定。因为金融市场上、股票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可以长期持有的股票。
建设银行董事长 王洪章
中国现在在“十三五”规划中碰到了一个杠杆率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杠杆率和自己比确实比较高,包括企业的杠杆率,包括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也包括政府债务的杠杆率。但这些杠杆率和国际其它国家相比并不高,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金融政策的调整,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业可能会做一些调整,这种调整也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而且经济下行时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四、互联网经济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执行主席 马云
全世界受益于美国大企业全球化很多,但全球90%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并且没有从全球化当中受益那么多,互联网的也没有那么多。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 Andrew Moore
互联网数据的重要性在医疗、商贸等领域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在这方面,更好的数据能够提高透明度,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里的困难。
谋智基金会(Mozilla Foundation)执行主席 Mitchell Baker
当我们没有创新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无法解决今日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技术创新。我们需要哪些改变,当然不知道是不是足够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是确实可以解决我们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带来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区分开来,因为也有一些商业模式遭到抵触。
国际域名与数字分配机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Fadi Chehade
明年英特网数字经济它的规模在20国将会达到4万亿,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数字经济规模非常大,但是它还是集中在20国集团的成员中。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要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如何应对这些数字经济,让所有人从中受益。比如说阿里巴巴都在数字经济中茁壮成长,越南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需要融入数字经济之中。
◎其他观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朱民:预期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3%
过去几天里世界经济增长率刚刚从3.5%调到3.3%,美国从3.1%降到2.5%,我们认为中国还会有6.8%的增长。
中国服务业的增长,就业岗位的产生,投资的放缓,出口也在重组,整个经济在一个重新取得平衡的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健康的过程。因此我们预测明年中国增长率预期是6.3%。
中国关键的挑战是完成结构转型要把经济从一个投资出口驱动的模式转变成一个更创新的、更高科技的、更消费驱动的和更持续的经济。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旧模式会变弱,新模式会增强,这是两个动因互动的结果。我们不要太关心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这不是关键所在,关键在于要保证结构转型,保证经济的改革,要应对过去几年来累积起来的风险,而走向一个更长期可持续的道路。在这个角度来讲,结构的改革、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更多的市场化、更多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对中国来说才是关键的。
国家发改委主任 徐绍史:中国应从出口消费品转向国际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实际上是中国顺应了产业发展的潮流,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使得一些经济体、工业体系迅速地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地增长,同时它会带来产业的全球深度调整和产业的重新分工。还有一些经济体抓住这个基础,补足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加速自身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明显改善。
从中国来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机会,中国本身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我们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又比较丰富的产能。
那么,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不能完全依靠出口消费品来拉动我们的外需,应该从单纯出口消费品到进行国际的产能和装备合作,更好的来发展我们的外需,所以这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分工潮流的。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趋势,集聚提高资源效率
人口越集中,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会越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只有当城市发展到极度扩张的时候才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比如北京,北京在向周边地区发展,因为城市成本已经太高,房价过高,雾霾过重,他们就会去寻找新的价格空间,更好的生态空间。当城市人口集中到比如三千万、四千万的时候,当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都发生相应变化的时候,人口会自动向辐射区发生转移,而不会再向中心区集中。
另一个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家更多是考虑就业、收入增长。北京、上海提供的机会远大于其他城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向特大城市集聚,现在仍是趋势。人口的集聚对于资源分配只会起到好的作用,资源的利用效率会提高。
中国科协副主席 陈章良:“互联网+”将为五大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互联网+”将为五大行业带来巨大商机:一是IT领域;二是生物技术,主要与医学和转基因农业有关,如解决癌症药物及遗传病的药物;三是新材料将为人类生活会发生巨大变化,如可以拿来做防弹衣的石墨烯材料;四是通讯技术,预测“练子通讯”会是巨大产业;五是与环保有关的朝阳产业。
联合国公发组织的亲善大使Helen Hai:中国2020年将成为高收入国家
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致主要是有6亿多的人口已经脱贫,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如果看中国去年GDP每人750美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高收入国家,中国更多地变成资本型的经济体,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10%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过程之中。
◎数读达沃斯
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公布了下列数据:
中国城镇化率55%
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5%,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当中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在还有1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李克强表示将继续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同时还要推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
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9%
中国在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尤其是加大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去年与前几年比,节能减排的力度是最大的,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5.9%。
上半年吸引外资增长7.7%
今年我国继续扩大外资投资领域,限制类项目取消了50%,为了推动外资投资的便利化,将核准制基本上改为了备案制;同时推动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更为宽广,方式更便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增长了7.7%。
70%以上地方政府债务可获回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表示,中国的政府债务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债务率水平比较低。他指出,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不到GDP的20%,地方政府债务中70%以上是投资性的、有回报的。
“双创”以来,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10000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推动下,去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以上;除此之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服务业比重接近50%,高技术产业增速超过10%。
◎历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关键词盘点
自夏季达沃斯论坛“踏足”我国以来,大连和天津即轮流作为东道主,迄今已连续举办了8届。从2007年到2014年,每一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都引人注目,从“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到“描绘增长新蓝图”,夏季达沃斯主题的变奏折射出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变化,亦可清晰折射我国经济发展变迁。谋变的新思维有望成为危局中的一盏“航标灯”,指引世界经济这艘巨轮破浪前行。
2007年:变化中的力量平衡
关键词:全球化
2007年,“变化中的力量平衡”成为首届夏季达沃斯的主题。当时,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局面已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让东西方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准确地捕捉到这一变化。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发展着的中国前景更加美好》的致辞。致辞中他强调,这次会议定名为“从达沃斯到大连——新领军者年会”,并继续把“变化中的力量平衡”作为主题,既反映了世界对快速成长的企业和地区的高度关注,也表达了国际社会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迫切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下一轮增长浪潮
关键词:后金融风暴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初现端倪,世界经济前景一片灰暗。这一年的夏季达沃斯显然也不会回避这一话题,未来世界经济的道路在哪里?许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下一轮增长浪潮”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
这次论坛上,温家宝提出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言论,他认为当前经济和金融挑战最为严重的就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部分金融企业以至影响到实体经济,这个问题造成了国际经济的减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9年:重振增长
关键词:新经济模式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达到顶峰,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如何从金融危机的泥淖中脱身,重振增长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重振增长”也成为这一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
2010年:推动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绿色、改革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消退,经历重创的全球经济让经济决策者和学者们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推动可持续增长。这一年的夏季达沃斯同样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为世界经济把脉。
2011年: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
关键词:反思增长模式
在金融危机三年内,欧美成熟经济体缠绵病榻,欲振乏力,在增长停滞的同时又陷入债务泥潭。而在新兴经济体中,尽管中印等国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十分绚丽,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通胀高企、产业结构不够先进、企业创新乏力等内部问题,增长质量是这些国家亟需解决的课题。
2012年:塑造未来经济
关键词:科技、创新
在金融危机改变全球商业环境的大背景下,2012年夏季达沃斯围绕“塑造未来经济”这一主题,着重探讨迅速崛起的跨国公司在促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会上,中国的经济改革、增长模式、未来方向、新的增长点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了主要的议题。
2013年: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增长质量和效益
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五年,世界经济仍然错综复杂,而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了《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开幕致辞,透露出的政策信号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4年:推动创新 创造价值
关键词:创新
进入2014年以来,除了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减速,地缘政治危机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的阶段,在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的当下,中国的一举一动无疑都牵动着外界的神经。与会者共同聚焦全球未来和新技术前景的同时,心中的关切仍然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之一中国的发展走势。
与会期间的每一个公共场合,李克强总理充满自信地将事实和数据一一展示,向与会者阐释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创新的决心,释放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信号。
(陶瓷信息 张园 冯若茜 整理)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