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著名经济学家 姚景源
大家都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当前中国经济的确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新常态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大逻辑”。
什么是大逻辑?大逻辑就是规律,新常态即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规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把“新常态”高度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是事物变化,第二是结构优化,第三是动力转化。显然,把握住这三句话,就把握了当下乃至今后中国经济的逻辑。
中国经济面临“四降一升”
中国经济当前确实处在一个复杂的局面之下,提到中国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困难,这种困难可以概括为“四降一升”。
具体为,第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率是6.7%,这一数据是统计数据,其与会计数据不一样,会计数据表达的是一个具体数,表明是盈利还是亏损;统计数据更多地表明的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中国GDP2016年上半年增长6.7%,2015年增长6.9%,2014年增长7.3%,2013年增长7.7%,2012年及以往达到了10%以上,从这一变化趋势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第二,企业利润下降。2015年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增幅是-2.3%,而且越是上游产业,负增长态势越严重,比如采矿业2015年利润增长率为-60%,2016年上半年全国采矿业亏损45亿元。
第三,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53个月负增长,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直接导致企业投资欲望出现严重下滑,从而引发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回落。
第四,财政收入下降。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收入都在下降,财政收入的缺口不断加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也把财政预算的赤字提到了3%的警戒线,这直接增加了5600亿元的预算,可以弥补财政缺口。
除此之外,中国经济还存在潜在的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在上升。2015年股票市场上证指数从3000点直落到2000点,可谓大起大落;人民币汇率长时间都处于升值状态,2016年则处于贬值状态,银行不良资产更是不断上升。
可以说,中国经济当前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在“四降一升”中找到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
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由高速转为低速。或许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早不换挡,晚不换挡,偏偏现在换挡?现在增长速度回落,也是跟目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有关,与我国人口有关。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靠的是几亿人的劳动力基数,但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我国自1983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国内80后人口约2.28亿,90后人口约1.44亿,而00后只有1.26亿,00后人数比80后人数少了一个亿,年轻人数量明显减少。
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劳动能力人口。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2015年减少487万人,反映到经济上是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长。所以办企业难在哪?往外看是产能过剩,往里看是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
当初,我们设定201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目标是6%。坦诚地讲,我当时以为6%会偏低,因为过去的进出口增长是30%左右,个人认为,虽然现在困难很大,但6%还是偏低,后来总理决定设定为6%。于是两会召开,会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作了报告之后,人大通过了就开始执行。到了今年三月份,我们盘点后发现,去年的增长目标是6%,但实际增长是负7%,谁能预测到呢?
为什么中国进出口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是所有出口都下降,下降最明显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箱包、玩具、家具、鞋、塑料制品是中国七大劳动力行业,这七大行业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2013年七大行业的增长率还是22.2%,去年降到0.2%。
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已不再存在。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用廉价的劳动力招商引资、加工贸易、生产低成本产品,低价格再出口。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优势比较明显,国外越来越多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据我了解,江西赣州有一家1000多人的制鞋厂,现在已经搬到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工人月薪是300元人民币,而在赣州当地,月薪3000元也未必能请到人,月薪相差近十倍。
这次经济下行,大家一定要看到经济下行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产低成本这条路到此为止。
产业结构进入深度优化期
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深层次问题。先说农业,中国的农业是相当薄弱的。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目前我国13亿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吃饭问题。
我们要把吃饭的碗端在自己手里,让外国人端着我们吃饭的饭碗是很危险的。但是目前我们想要单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样的状态下,进口粮食仍然超过1亿吨。
再看工业方面。中国的工业,称得上成就辉煌。据国际统计数据,我国有128种产品世界第一。
先说重工业,去年我国汽车产量是2400万辆,世界第一,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25%。197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汽车产量是149000辆,现在一天的汽车产量比1978年半年的产量还高。那时我们到国外很羡慕别人满大街的小轿车,现在我们也这样了,但是由此导致的堵车问题,又开始令所有人感到头疼。
我国的汽车产量虽然占世界四分之一,但主要是合资品牌,利润80%归外方。另外,我国的机床世界第一,但是高档数控机床15%靠进口;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现在我们用钢笔的笔头,都是进口的;苹果7出来了,全世界相当数量的苹果手机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苹果手机利润的49%被美国拿走,日本拿走30%,韩国拿走10%,我国仅拿3.63%,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心技术。
再看轻工业,服装出口方面,全世界有70亿人口,除去中国的13亿,我国每年出口服装给其他57亿人平均每人做三件半衣服和两双鞋,所以我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第一。现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优势主要是数量,但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基本上都在中低端,而不是中高端。
在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状态总体良好,就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提升了。第三产业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带动就业。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比例是55.5%,今年上半年是54.1%,应该说确实有了成就。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下降2%~3%,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2%~3%,原因还是第三产业的兴起。
美国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比重80%,我们是50%,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0%,所以还是不能太满意。我国第三产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如餐饮业等行业。现阶段我们需要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业。
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到现代农业,工业从中低端走到中高端,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就是产业结构优化。
转变发展理念,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力
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主要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大量的资本投入,导致产能过剩;大量的资源投入,导致高能耗、高污染;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现在面临老龄化。我们必须得让技术创新和进步,来替代这三大投入,成为新常态下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创新。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在创新上的不足是在创新上缺少紧迫感。为什么紧迫感不足?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没有看到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和毁灭性。
举一个例子,数码相机的出现是一种创新和技术进步,但却给胶卷行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这就是创新的摧毁性、颠覆性。现在我们把握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又该怎么办?最重要基础性的还是要转变发展理念。
习总书记提出几大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这几大发展理念第一就是创新。第二是协调,就是各产业、各行业发展应该协调。第三是绿色,我们不但要金山银山,更得要绿水青山。贵州,过去经济在全国倒数第一,现在增长速度正数第三,就是因为贵州它保护了绿色青山,旅游业得到了发展。第四是开放,现在的开放跟以前的开放有所不同。原来的开放,基本就是招商引资,是请进来,现在的开放,既包括招商引资,也包括走出去。因此我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建议组织大家走出去,这个行业我认为走出去很有前景。
举一个例子,一位企业家在荷兰旅游时,看到了当地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蜡烛。荷兰人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只有在停电的时候才会使用蜡烛,而荷兰的很多地方蜡烛24小时不能熄灭,比如教堂,还有在餐馆吃饭,以及各种节日都需要用到蜡烛,蜡烛的消费量远胜于中国。这位企业家把国内二手的设备带到荷兰,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蜡烛生产商。目前我们正处于走出去的阶段,要有这种考察国际市场的意识。
补短板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
今年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去产能、补短板。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是陶瓷行业的主要任务。我重点阐述补短板,现在的经济中存在很多短板。去年,我国出境旅游一亿两千万人次,有关部门统计、测算,出境游人均消费1.5万元,从奶粉到马桶盖都热衷于在国外抢购。
消费者更信赖外国的产品,我们不能够提供让我们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包括价格、价值、服务、品牌等。
我们是否有能力补短板?答案是肯定的。虽说中国经济存在的困难很多,也很大。但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难跟1978年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是2亿美元。当时邓小平同志在法国访问,想吃个面包,都得考虑这是需要花外汇的。现在中国外汇储备是3.2万亿美元。这样一对比,现在面临的经济困难根本不算什么。现在跟1978年相比,有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是企业家。1978年没有企业家,现在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家,都经过那么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能够驾驭市场经济。
总的来讲,我相信进化论。将来的中国会发展得比现在好,年轻一代会比我们强,所以我们还是要对未来、对生活、对事业充满信心。
(文章选自姚景源在“2016淄博陶瓷产业发展论坛”和“2016高安陶瓷产业发展论坛”上的专题演讲。)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