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信息首席 操儒冰
○ 核心提示:
高峰时期,夹江有128家陶瓷厂, 300余条瓷砖生产线。因为庞大的产能,2004年夹江这个曾经的农业小县被冠以“中国西部瓷都”的荣誉,跻身全国几大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列,享誉海内。
在经过近几年市场的激烈竞争后,如今夹江境内的陶瓷企业已不足百家。伴随着国内产业转移大潮,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新兴陶瓷产区以空前的惊人速度迅速崛起,大量的外地产品开始进入夹江固有的市场,甚至将销售网点设到了夹江县内的陶瓷市场,对夹江陶瓷形成了“兵临城下”的围剿之势。
外部环境恶化的同时,夹江陶瓷发展自身也面临着原有能源、人力优势丧失的现实。此外,作为全国第四大建筑陶瓷产区,夹江陶瓷产品一直被外界视作“低端低质”的代名词,至今仍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陶瓷企业和在业内叫得响的陶瓷品牌。
而在夹江本土,由于陶瓷企业散布于县域的各个乡镇,不便于进行有效的集中监督与管理,个别落后产能对环境的污染亦饱遭诟病。
“夹江陶瓷今后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夹江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不止一次地说道。
26年前,夹江县蟠龙乡(现黄土镇)罗华村陈长富等几位村民筹资67万元首建夹江建筑瓷厂,点燃了“西部瓷都”第一把炉火;26年后的今天,历经风雨、曲折的夹江陶瓷产业,在无数不甘落后、与时俱进的夹江人的共同努力下,一路突破崛起,一路高歌奋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取得了如今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中国西部瓷都——夹江”的美名,也因此响彻大江南北,并在中国的建筑陶瓷行业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为“中国西部瓷都夹江”纪念碑(资料图片)。
曾经的农业小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夹江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小县——全县仅有1家小煤矿、1家小水泥厂和一些作坊式手工业,财政主要靠农业税收,县财政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放眼望去,当时的夹江县城小、破、旧,全县找不出一家像样的宾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夹江县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就在开始寻找一条如何做大做强的县域经济道路,最初他们将目光锁在了发展农业方面。
不过,由于夹江地形地貌复杂,坝区、丘陵地区、山区各占境内土地面积的1/3,真正适合于发展农业的优质土地并不多。此外,拥有35万人口的夹江县幅员面积仅749平方公里,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一亩。
在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做强做大县域经济道路上,夹江县委县政府几经尝试,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彼时的中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形成。
在这个时候,夹江县委县政府寻求做强做大的县域经济道路想法尤为迫切。
此时,夹江又搞过茶叶加工厂、机械厂等许多产业,也曾经想重点把夹江的豆腐乳、国画纸等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实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梦想。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没有取得成功。
夹江的豆腐乳最终也没有做强。作为一个小商品,豆腐乳很难被大范围内的消费者所消费,产生的效益也十分有限。而夹江的国画纸虽然作为夹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的精髓,因为牵涉到一个市场的消费问题,也未能做大。
当时的夹江县委县政府在寻求做强做大的县域经济道路上,四处碰壁,无功而返。
陶业兴起
夹江人不会忘记1987年。那一年是夹江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纪元,从那个时候开始,夹江县迎来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篇章。
这一年,夹江县蟠龙乡(现为黄土镇)罗华村村民陈长富与几位村民,共同筹资几十万元建立了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点燃了夹江陶瓷的第一把炉火。陈长富也因此被誉为夹江发展陶瓷产业的拓荒者、功勋人物。
当时的大环境是,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历时9年多,但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夹江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彼时,人们已逐渐开始流行用彩砖、马赛克、瓷砖等对房屋进行装饰。瓷砖在夹江周边的个别区县也有生产,但是产量很少。担任过夹江县乡企局建材有限公司副经理陈长富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所蕴藏的商机,于是毅然在1987年3月辞职,回乡全力筹办瓷砖厂。
1988年2月,陈长富的长城建筑陶瓷厂正式建成投产。当时建的是土烧窑,只有1条非常原始的生产线,产量也不是很高,每年只能生产几十万平方米,生产的都是200×
陈长富的第一批瓷砖生产出来后,产品产销和高利润使许多人开始跟风而上。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1989年到1990年的两年时间里,在黄土镇上先后建起了茶坊瓷砖厂、玻华瓷砖厂、永发瓷砖厂,一些机砖厂也转向生产瓷砖。紧接着,皇城瓷厂、黄土陶瓷、久久陶瓷、明珠陶瓷等也都开始上马。
原长城建筑陶瓷厂的车间主任李先生向陶瓷信息介绍,当时生产一片砖的成本很低,不过一片200×
“第二年我们就开始盈利了,大概赚了几十万元,到1991年盈利就突破了百万,这在90年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李先生说,翌年夹江县委、县政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制发《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强调“利用夹江县本土资源优势发展墙地砖拳头产品,并着力把建材工业培育成全县第一大产业”。
在这一精神的号召下,夹江县大打经济建设总体战,县委组织部与长城建筑陶瓷厂合作联办了彩釉地砖厂,总投资430万元,年生产能力54万平方米,工厂占地60余亩。长城建筑陶瓷厂开始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1992年之后,整个夹江县的陶瓷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出现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体制改革转型,开始实行股份制,给予私营企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银行贷款等方面也逐渐放开,很多懂得技术的本厂员工开始外出办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夹江县的陶瓷企业开始蓬勃发展。
“西部瓷都”问世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夹江的陶瓷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从1992年初的20多家发展到了100多家,不过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多为一到两条生产线。
“打个比喻,你今年投资了500万办厂,明年一年的时间你不但把本钱赚回来,你还有可能再赚500万,利润空间非常大。”夹江的一位陶瓷从业者如此向陶瓷信息描述当年的情形。这个时候,整个夹江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呈遍地开花的态势,夹江的陶瓷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就着这阵滚滚热浪,夹江县委县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因势利导,决定壮大和培育陶瓷支柱产业。自此,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夹江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不过在夹江陶瓷产业兴起的同时,也给社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环保课题。据2000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夹江全县燃煤企业最多时达到88家,烟囱100余根。污染最严重时,陶瓷企业排放的黑烟被媒体称之为“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夹江在享受陶瓷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严峻的环保压力,推动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在当时被提上了议程。
2002年3月,经过两年的努力,总投资1.345亿元的四川省重点建设工程眉山——夹江——乐山的天然气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全线贯通。它的日供气量达到了250万立方米,当时整个夹江县的日用气量是100万立方米左右,而这些天然气大部分用于陶瓷企业。天然气管道开通后,不但促进了夹江陶瓷产业煤改气的进程,对夹江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一个大的提升。
此外,随着建筑陶瓷企业的增多,夹江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感到必须对发展水平较低的现有企业进行“淬火”,实现新的突破和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致被淘汰出局,他们把目光瞄向东部。
2000年6月,广东奥斯堡陶瓷企业进驻夹江,并且很快在夹江淘得第一桶金。随后,广东新中源陶瓷携2.5亿元巨资闻风而来,迅速抢占夹江陶瓷产业制高点,另5家广东陶瓷企业也迅速跟进。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高档的产品,给夹江本地陶瓷业形成强大冲击力。
事实上,东部陶瓷企业的大举挺进,不仅没有“扼杀”本地企业,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佛山陶瓷企业进入夹江,优化了夹江的陶瓷产业结构,扩大了夹江的陶瓷生产规模,带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陶瓷品牌战略的建设,并极大地促进了夹江陶瓷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地政府领导这样评价。
夹江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环境保护、物流配送、技术服务等日臻完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将夹江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称之为可与“温州模式”媲美的“夹江现象”。
从2000年到2005年,夹江陶瓷产业产能实现了一年提升一个亿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到2005年,夹江陶瓷拥有了5个亿的产能,占全国的20%,占四川省的80%。
有专家分析认为,2000年到2005年夹江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这期间,夹江县于2001年6月和2004年11月举办了第一、二届国际陶瓷节,正式向国内外展示夹江陶瓷产业取得的成绩,同国内外的厂商、专家、政府也正式搭建起了交流沟通。
原有优势不再明显
现在,陶瓷和每个夹江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从夹江县的哪个方向进县城都可以见到陶瓷的身影。在城郊,有着大大小小的瓷砖厂,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又到处分布着瓷砖的销售点、展览点以及外地陶机化工配套企业的办事处。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夹江陶瓷企业和配套企业的用工在6万人左右,其中县外来工1万多人,夹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出县之一”。此外,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陶瓷还撑起了夹江的财政收入,过半的县财政源于陶瓷。
陶瓷给夹江人民带来了财富,同时也推动了餐饮、住宿、物流、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放眼整个四川省,夹江人民也算是比较富裕的。”采访中,多位政府官员和陶瓷企业负责人向 表示。近几年,在夹江街头,因为庞大的消费需求还涌现了一批汽车专卖店和星级酒店,其中汽车专卖店的展示厅里不乏名车、豪车。
批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和富裕的人们将这里的房地产业和房屋租赁业也炒热了。“现在夹江一些地段好一点的楼盘均价已经突破了4000元,与乐山市相当。”多位夹江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告诉 ,“很多都是被搞陶瓷的人给买去了。”
陶瓷惹火了县域经济,令曾经的小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给夹江带来了污染和环境的破坏。当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 ,至今夹江仍有相当数量的陶企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设备陈旧,无法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有效处理。
除此之外,夹江陶瓷自身亦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生产设备落后陈旧、周边产区的强势兴起一直困扰着夹江产区和夹江陶企。
经过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如今夹江境内的陶瓷企业已不足百家。伴随着国内产业转移大潮,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新兴陶瓷产区以空前的惊人速度迅速崛起。
当夹江陶瓷产品销售仍局限于云贵川市场之时,一些新兴产区的陶瓷品牌不断地扩大销售半径,意欲由区域品牌转变为全国品牌,并开始进入夹江固有的市场,甚至将销售网点设到了夹江县内的陶瓷市场,对夹江陶瓷形成了“兵临城下”的围剿之势。
外部环境恶化的同时,夹江陶瓷发展自身也面临着原有能源、人力优势逐步丧失的危机。“因为隶属于四川天然气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占据能源和人力成本优势,但现在这些优势已经逐步丧失。”采访中,多位夹江陶瓷企业老板向 表示,当前夹江陶瓷的能源和人力成本已与全国各大产区“统一”。
此外,作为全国第四大建筑陶瓷产区,夹江陶瓷产品一直被外界视作“低端低质”的代名词,至今仍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陶瓷企业和在行业内叫得响的陶瓷品牌。
而在夹江本土,陶瓷企业散布于县域的各个乡镇,由于缺乏有效的集中监督与管理,一些落后产能对环境的高污染饱遭诟病。
“夹江陶瓷未来能否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于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在认清自身发展所遭遇的瓶颈后,夹江县政府及陶瓷企业开始摸索新的发展方式和道路,谋求转型。
针对产区现状,夹江县为今后五年夹江陶瓷的发展定位给予了明确规划,即坚持产业高端化的发展途径、坚持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途径、坚持园区化发展模式和坚持生产服务配套化的“四化”发展之路。
计划的贯彻落实,激励陶瓷企业进一步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陶企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陶瓷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陶瓷产业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积极发展陶瓷物流、会展服务业,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
过去的十多年里,夹江陶瓷生产所需的优质白胚原料都是从广东、湖南等地引进,这极大地增加了夹江陶企的生产成本。而另一方面,夹江及周边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红胚砖所需的页岩资源,但却没有用武之地。
“这是拥有金山,却无法好好利用。”四川远大瓷业总经理马建明感慨地告诉 ,夹江最早一批陶企都是以生产红胚砖为主,但后来一些忽视产品质量的中低档厂家做乱了红胚砖市场,让消费者误认为“红胚砖就等于劣质砖”, 致使红坯砖生产规模不断减少,现今夹江产区内仅有寥寥几家红坯砖生产企业。
“而事实上,红胚砖并不存在质量问题,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外高档瓷砖产品也都是红胚。”马建明向 表示,加快红坯砖的研发和推广对于推进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部瓷都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行动计划》中,政府也明确表示:要鼓励、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页岩资源,大力发展红坯砖。尤其是各企业的销售队伍,作为瓷砖文化的传播者,应从正面传播和宣导非白坯、红坯瓷砖产品。同时,企业要做好坯体层和表面装饰层的产品设计,逐步提升非白坯产品的档次,逐步转变消费者的白坯情结。
在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夹江陶企自身也没有闲下来。一些陶企开始投巨资积极进行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如新万兴陶瓷投资7500万元技改升级1条年产500 万平方米的西瓦生产线和2条年产450万平方米的外墙砖生产线;米兰诺投资7500万元技改升级3条年产300万平方米的高档抛光砖生产线;裕兴陶瓷公司投资4000万元对老天然气工业窑炉实施技改……
在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夹江县实施跨界多元化发展战略,扩宽业务领域,从单一的陶瓷生产领域升级发展,积极引进先进人才技术,大力发展和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机械制造、铝材、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其它产业。
当地一些颇具实力的陶企也开始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如新万兴陶瓷开发碳纤维预浸料产品,进入新材料研发领域;威尼陶瓷、黄土陶瓷、方正瓷业进军酒店餐饮行业;米兰诺陶瓷、美惠陶瓷投资涉足高端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政府会坚定不移地支持陶瓷产业、发展陶瓷产业。未来政府部门会在企业创新、土地出让、税赋奖励、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出台一系列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通过政企合力,共同推动夹江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繁荣发展。”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