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新兴产区的内黄,陶瓷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每年都有一批陶瓷项目进入,每年都保持新增近10条生产线的规模,目前,仍有近20条陶瓷生产线正在建设。陶瓷,已成为内黄一张闪亮的名片。
内黄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低的投资成本、广阔的中西部市场、优越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布局河南、逐鹿中原的首选之地。
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内黄陶瓷产业园区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视察内黄陶瓷产业园区(前排中)
安阳市委书记丁巍(前排左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林青(右二)在内黄县委书记王建国(左一)的陪同下深入陶瓷园区调研
内黄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卢萍(中)在陶瓷园区调研
内黄的陶瓷梦始于2009年底,当时恰逢国内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之际,内黄县正是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山东、福建、浙江等地陶瓷企业蜂拥而至,由一家到两家,由一条线到两条线,实现了陶瓷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据内黄县有关部门资料显示, 2013年1-11月份,陶瓷产业增加值增长20.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陶瓷产业发展,改写了内黄工业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成为内黄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陶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内黄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内黄人的生活方式。如今,仅在陶瓷企业打工的农民就达2万多人,同时还带动物流、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解决了近10万人的就业问题,陶瓷,已成为内黄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陶瓷也为内黄赢得了“中原陶瓷产业基地”、“中原瓷都”等称号,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平原农业县逐渐为外界所知晓。
从2009年到2013年,短短五年时间,内黄已集聚陶瓷企业30多家,建成投产陶瓷生产线40条,建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成为中原陶瓷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风向标。
缘起
内黄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76万人,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据记载,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公元前198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然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没有给内黄带来经济上的发展。
据资料显示,2008年的内黄,工业几乎为零,财政年收入不足亿元,县域经济总量在全省一直在低位徘徊。长期以来,尽管内黄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付出了极大努力,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却始终未能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困境。
当地政府认识到,经济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工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内黄地上无山、地下无矿,自身积累不足,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借助外力,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在工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上求突破。
而在此时,适逢国内陶瓷产业在进行新一轮战略扩张和布局调整,“南陶北上、东陶西进”如火如荼。内黄深刻认识到,发展陶瓷产业是实现工业振兴的难得机遇。经过认真分析前景,慎重研究决策,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陶瓷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
内黄县发展陶瓷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处于大广、京珠、鹤濮、南林高速构筑的大框架中心,晋豫路铁路和六条省道穿越县境,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内黄境内地势平坦,贫瘠土地较多,有利于陶瓷产业规模化发展;内黄周边粘土、石英砂岩等陶瓷生产原料供应充足。
当时,我国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西、辽宁等地区,在广阔的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和陶瓷生产基地的空白,使中部地区成为全国大型陶瓷企业竞相发展的区域。占领中原市场制高点已成为陶瓷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缘于此,“中原瓷都”的设想破茧而出。
速度
一辆辆卡车呼啸着卷土而过,大片被圈起来的土地上到处是人,数十辆挖掘机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轰鸣,楼房、厂房在迅速地长高、扩大,在卷着漫天沙土的春风中颇为壮观……,这是一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内黄陶瓷建设的场景,也是内黄人非常熟悉的场景。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内黄就迎来了一股陶瓷发展热潮,陶瓷业发展呈井喷之势。
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陶瓷客商纷纷汇集内黄投资建厂,日日升陶瓷、福惠陶瓷、安阳新明珠陶瓷3家企业同时开工建设,场面蔚为壮观。
内黄的陶瓷项目建设速度更令人惊叹。3家陶瓷企业从签定合同到完成土地勘界、附属物清点、补偿兑付、围墙建成,仅用了20天时间;从围墙建设到主体厂房基本竣工仅用了2个月时间;从合同签定到企业投入生产仅用了5个月时间,创造了国内陶瓷项目建设史上的“内黄速度”。
至2010年底,仅仅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12条高规格的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内黄在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版图上开始崭露头角。
在随后的几年间,内黄陶瓷产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每年都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每年也都有一批生产线建成投产,就是在行业遭遇“寒冬”的情况下,依然没能阻挡内黄陶瓷发展的脚步。从发展轨迹来看,也能充分证明内黄在陶瓷产业发展上所具有的超强集聚力和吸引力。
2009年日日升陶瓷、新明珠陶瓷、福惠陶瓷入驻,2010年新南亚陶瓷、嘉德陶瓷、欧米兰陶瓷入驻,2011年东成陶瓷、洁雅卫浴入驻,2012年长城集团、顾家集团、新喜润陶瓷、如意利陶瓷、新时代陶瓷、浩池再生资源、黄源艺术黑陶入驻,2013年贝利泰陶瓷、新顺成陶瓷、日日顺陶瓷、朗格陶瓷、安陶卫浴入驻……内黄,成为国内陶瓷企业布局中原的首选之地。
除了新项目的入驻,一些已投产的企业蓄势谋划扩张,建设新的生产线,日日升陶瓷从2条到4条,从4条到6条,规模在一步步扩张;新明珠陶瓷二期工程已建成投产,三期工程又在积极建设,新南亚陶瓷、嘉德陶瓷、福惠陶瓷、东成陶瓷新生产线也都正在建设。据了解,近两年内黄有90%的陶瓷企业实施了扩建生产线计划,并且扩张仍在继续。
陶瓷企业在内黄的集聚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内黄陶瓷迅速发展壮大,从2010年12条生产线,发展到2011年的20条生产线,2012年的30条生产线,2013年的40条生产线,每年都保持近10条生产线的规模,这在行业内是为数不多的。据了解,目前内黄有近20条陶瓷生产线正在建设。
短短几年时间,一个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高起点、现代化的陶瓷产业集聚区在内黄快速崛起。内黄,也从一个与陶瓷毫不相干的农业县,蜕变为中原陶瓷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升级
近年来,内黄积极谋划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实,从开始发展之初,内黄就想到要与国内陶瓷先进地区进行对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
据有关资料显示,内黄围绕“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丰富品种、延伸链条、完善配套”重点,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发展层次。从实际来看,这种推动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实际效果。
从生产线来看,作为新兴产业基地,内黄陶瓷企业的生产线规模都是比较大的,设备也是比较先进的。据有关人士介绍,内黄县开展陶瓷产业招商不是简单的承接转移,更不是简单的设备搬迁,而是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入驻内黄陶瓷产业园区的陶瓷企业总投资均在3亿元以上,生产车间达到一公里,窑炉长度都在
尽管如此,内黄陶瓷企业力争做到与行业先进看齐,做发展先锋。安阳新明珠陶瓷今年新投产的生产线窑炉宽
从产品种类来看,随着全抛釉生产的盛行,内黄陶瓷企业也在积极谋划转型转产,2013年初,福惠陶瓷、中福陶瓷、欧米兰陶瓷等企业成功转产,成为河南率先生产全抛釉产品的产区,也成为最大的全抛釉产品生产的集聚地。
不仅如此,内黄在喷墨产品发展上也走在中部地区陶瓷产区的前列。新南亚陶瓷是河南省第一个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企业,也是河南省拥有喷墨打印机数量最多的企业。句统计,目前内黄喷墨打印机数量已近20台。
喷墨产品的风行也让更多的陶瓷企业开始投身这一领域。据初步统计,目前内黄在建的生产线中,有80%都着眼生产喷墨产品。
从产业结构来看,内黄不仅仅关注建筑陶瓷,在卫浴、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发展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内黄已引进了专注酒瓶生产的上市公司广东长城集团,生产出口日用瓷的新时代陶瓷、如意利陶瓷,生产卫浴产品的洁雅卫浴、安陶卫浴,生产艺术陶瓷的黄源艺术黑陶、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涵盖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的综合性陶瓷生产基地。
完善
内黄陶瓷产业的强势崛起,带动了与陶瓷相关配套产业的蜂拥而至。特别是当地政府有针对性的引进陶瓷机械化工、原料加工、装饰包装、模具配件等配套企业,完善了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展示、产品检测、融资担保平台建设,电力、物流快速发展,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配套体系。
目前,内黄已入驻安琦物流、龙翔物流、盈和科技、日日升磨具、同新矿业、伟峰包装、鑫达包装、黑泥加工、丰源新型材料等30多家配套企业,40多家门店。
福惠陶瓷总经理孙洪富深有感触的告诉 ,内黄作为一个新兴产区,在这么短的时间,配套设施能到这个程度是让人吃惊的,可以说从企业生产线建设、到后期生产的原材料供应链都在逐步完善,现在的内黄,陶瓷生产线中所需要的配件几乎都能采购到。
电力是陶瓷企业生产的主要动力,电力设施配套、电价、电力服务等倍受陶瓷企业关注。自发展陶瓷产业以来,内黄县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了2座110KV陶瓷产业园区专用变电站。同时,与安阳市供电公司签署了加快发展内黄电网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将投3亿元建设2座220KV、3座110KV变电站建设,能够确保陶瓷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充足电力供应。
陶瓷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激活了内黄物流业的顺势跟进。内黄目前已拥有38家物流企业,5家大型物流园,大中型营运货车20000辆、从业人员5万余人。与中铁集团郑州分公司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能够优先保证集装箱供应,确保陶瓷企业产品调运。
河南省唯一一家省级陶瓷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重点挂牌开检,该中心具有质量检验、仲裁检验、标准制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等功能,能够对陶瓷砖的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等30余项参数进行检测,为陶瓷企业搭建了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能够加速陶瓷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据了解,2013年,内黄县又投资4亿元对陶瓷产业园区10余条道路进行集中建设,将进一步改善陶瓷企业发展环境和交通环境,为产品顺畅外运奠定基础。
配套产业的快速形成,已成为推动内黄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衡
近两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陶瓷市场疲软低迷,在其他产区陶瓷企业停窑、停线,甚至关门歇业的形势下,内黄陶瓷园区依然车水马龙、机声隆隆,到处都是开足马力、生产繁忙的景象。在日日升陶瓷大门口, 看到等着提货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工作人员边维持了现场秩序边给货车编号,忙得不可开交。
从西安前来提货的王先生告诉 ,今天上午就到了这里,可是拉货的人实在太多了,现在下午5点了还没轮到,可能装货又得到晚上了。 好奇地问为啥要到日日升来拉货,王先生简单明了地说:好卖。看大门的刘大哥告诉 ,这些拉货的车辆来自郑州、焦作、石家庄、西安等地,不管白天黑夜,都有车辆等着。
日日升陶瓷河南区经理黄启林告诉 ,日日升陶瓷今年仅在河南的销量是去年的2倍以上,黄经理还分析说,河南市场非常巨大,消费者购买力很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群众消费得起的知名品牌,为消费者带来最实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有很好的销售。
安阳新明珠陶瓷副总经理陈崇海告诉 ,安阳新明珠陶瓷投资内黄,就瞄准中原地区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坚持渠道发展,大力发展地市级经销商,通过一、二级批发商将经销渠道发展到县、乡,坚决做好区域市场保护、坚决执行品牌保护、不轻易更换经销商,目前我们的实际发货经销商已经有300多人,形成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我们坚持把服务客户作为最重要的销售理念,在服务中让经销商感觉自己在增值,经销商只负责把产品销售出去,其他的事情全部由公司来完善,包括售前、售中、售后等环节,赢得经销商的充分肯定,解除了经销商的后顾之忧,增加其对品牌的忠诚度。通过详细的规划、有序的布点与经销商共同去占有地域市场。让经销商经营我们的产品感到放心、省心、开心,这也是实现了销售一路飘红。
内黄陶瓷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告诉 ,在全国陶瓷市场陷入低谷、行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内黄没有一条生产线停产,全部满负荷生产,实现了逆势而上,持续快速发展。
由于老企业运转正常,并且陆续新企业投产,内黄陶瓷产业园区企业用工不但没有减反而在增加。不但内黄县城周边甚至一些稍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到园区就业,而且也吸引内黄周边县市的人员前来务工,直接就业人数已超过2万人,另外还带动6万人就业。
未来
内黄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低的投资成本、广阔的中西部市场、优越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布局中原的首选之地。河南是目前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随着河南“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全省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建筑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中原市场在6亿平方米以上。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乃至二十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的大量需求,仍将使中国建筑陶瓷行业每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稳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鉴于陶瓷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内黄县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陶瓷生产线100条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以领衔中原的态势和放眼全国的胸怀,打造成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瓷都”,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雄姿勃发的“中原瓷都”必将屹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内黄的“陶瓷梦”一定能够实现。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