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用3至5年时间,叫响阳城建陶品牌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43:58
 

——专访山西阳城县建筑陶瓷协会会长 石国平

 

 

 

阳城,一个山西东南部闻名遐迩的煤城,近年来却因建筑陶瓷产业而声名鹊起,成为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建筑陶瓷产区。而这一切缘于阳城县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培育非煤主导产业。

 

 

石国平是阳城建筑陶瓷产业的带头人,他引领和见证了阳城建筑陶瓷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去年在众人竭力推举下,石国平高票当选阳城建筑陶瓷协会第一任会长。

 

 

作为老陶瓷人,石国平对陶瓷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难以割舍的情结,对阳城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长远的思虑。在他看来,阳城在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上有资源、有市场、有人才、有基础,也一定会有好的前景。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阳城陶瓷企业人应该团结起来,在应对困难上多想办法,在扩大市场销售上多谋对策,在品牌建设上多下功夫,唯有如此,阳城建筑陶瓷产业才会实现涅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石国平说。

 

 

 

《陶瓷信息》:石会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近两年,阳城建筑陶瓷产业在业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阳城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建筑陶瓷产业的,现在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石国平:阳城在陶瓷产业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阳城陶瓷得到快速发展,与煤炭、生铁冶铸一起成为阳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北方陶瓷出口基地之一。

 

 

阳城的建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总产量约为1000万平方米。2002年,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建筑陶瓷产业园区,开始鼓励支持建筑陶瓷产业发展。经过10多年发展壮大,全县目前拥有建筑陶瓷企业40多家,生产线68条,年产墙地砖1.9亿平方米,其他建材构件3亿件,总产能约占全国产量的3%,跻身全国新兴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之列,成为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建筑陶瓷产区。

 

 

 

《陶瓷信息》:当时阳城为什么会选择发展建筑陶瓷产业?

 

 

石国平:主要是因为阳城发展建筑陶瓷产业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本地有丰富的优质陶土原料、优质的无烟煤、煤层气,充足的电力、水资源,通过十多年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技能熟练的工人。另外,阳城地处山西南大门,在通往中原大地、西北大地具有区位优势,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陶瓷信息》:今年企业产销形势怎么样?

 

 

石国平:开年以来,阳城县建筑陶瓷企业整体运行不错,复产率达到了100%,这在其他产区是很难见到的。特别是在开春市场回暖的形势下,阳城建筑陶瓷企业的产销率也明显回升,多数企业达到了90%以上,个别企业产品甚至供不应求。

 

 

另外,今年阳城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呈现两方面好的趋势。一方面,陶瓷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开发。目前不但生产市场最为畅销的镜面砖,个别企业也在开发生产剥开釉、超晶石等行业新品。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增强。金玉集团、华冠陶瓷产品开始打入中亚市场。今年部分企业将参展佛山陶博会,这对于阳城建筑陶瓷发展来说是一个突破。

 

 

 

《陶瓷信息》:去年以来,国内建筑陶瓷行业遭遇“寒冬”,陶瓷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不但库存猛增,更有多家企业破产倒闭,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石国平: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经历一个“自我洗牌”阶段,建筑陶瓷行业也不例外,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两年建筑陶瓷行业加速“洗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陶瓷的刚性需求缩减,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加凸显。另一方面,建筑陶瓷产能过剩加剧,同质化竞争严重。另外原料、运输、人工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也让陶瓷企业背负了沉重压力,经营的风险明显增大。

 

 

除了外部因素,企业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产品出口方面与陶瓷强国差距还较为明显。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品仿制居多,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了恶性循环竞争。

 

 

 

《陶瓷信息》:阳城建筑陶瓷产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石国平:阳城建瓷行业同全国其他产区一样,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增加、风险加大等诸多压力,房地产的市场疲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另外,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陶瓷企业面临销售不畅、库存严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发展较为困难。

 

 

 

《陶瓷信息》:在您看来,阳城建筑陶瓷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

 

 

石国平:在我看来,一是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缺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雷同,档次不高,营销管理水平落后,遇到市场波动大多降价倾销维持生产,导致恶性循环。二是销售渠道单一,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多企业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销售渠道。三是没有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四是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五是管理粗放,与现代企业管理差距过大,内耗损失过高。

 

 

 

《陶瓷信息》:那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石国平:在人才引进上要广开渠道,招聘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藩篱,走现代企业管理的路子。在销售上要创新模式,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打造“互联网+”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进货、仓储、订单、发货等信息的网络化处理平台。在避免同质化上,要明确产品定位,避免一窝蜂造成产品雷同,用超前的眼光看市场,不断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锁定目标人群,控制产量,做精做专,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

 

 

 

《陶瓷信息》:在品牌建设上呢?

 

 

石国平:要树立“阳城陶瓷”品牌意识。目前,阳城陶瓷企业大多使用或借助广东的商标在销售产品,即使是自己注册的商标,也打着广东的地理标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阳城陶瓷已经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经销商也对阳城陶瓷给予肯定和认可,为什么就不敢亮出 “阳城陶瓷”的身份呢?阳城陶瓷打广东的牌子,说明了企业家缺乏底气,不自信。在品牌化进程中,阳城缺乏的不是好设备,缺乏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生产技术,真正缺乏的是品牌理念、人才、团队。

 

 

当然,在固有的模式下已经走过这么多年,品牌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有企业家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地理品牌理念,才有可能逐步去实现。因此在品牌化建设上,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在创立自主品牌过程中,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我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步在全行业推出阳城建瓷自己的品牌。

 

 

 

《陶瓷信息》:今年,淄博加大了陶瓷企业的环保整治,出台的措施和标准都非常严苛,导致几十家企业被迫停产,阳城在环保上是怎样做的?

 

 

石国平: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两点,一是节能,二是减排。在节能方面,我们重点抓企业内部管理,从原辅材料选购、入厂、验收、使用,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合理的操作、监督流程。通过加强管理实现节能降耗,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减排方面,陶瓷企业投入资金更新了环保设施,我们园区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煤层气,监管部门也强化了环保监管的力度。“十三五”期间,建筑陶瓷产业的绿色发展将是主旋律。

 

 

 

《陶瓷信息》:听说阳城陶瓷出口到了中亚市场,出口会是今后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吗?

 

 

石国平:这是肯定的。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陶瓷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去年,金玉、华冠公司已经成功将产品出口到中亚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陶瓷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尽管目前阳城的产品还无法与大品牌相比,但拓展中亚各国市场,我们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陶瓷信息》:对阳城建筑陶瓷业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期许。

 

 

石国平:希望阳城各陶瓷企业携起手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摒弃私心杂念,舍小利顾大义,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抱团取暖。也希望各位企业家眼光放长远一点,真正为阳城陶瓷着想,我想,阳城建筑陶瓷产业一定会度过暂时的困境,迎来辉煌的未来!

 

 

(陶瓷信息 崔学锋  通讯员 乔振利)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