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2017年上半年中国建陶行业关键词盘点

陶瓷信息网2019-01-09 19:14:21

 

在去产能、环保以及市场竞争等多重重压下,不少落后产能被淘汰。图为四川产区一家已经停产约半年时间的陶瓷企业。


 

关键词一:现代仿古

实际上,多年以前,现代仿古砖就已经伴随着经典仿古砖出现,但是囿于当时的消费特性,现代仿古砖并没有发光发热。直至2015年,欧文莱、新中源、兴辉等较早进入现代仿古砖领域的品牌开始调整战略发力于这一品类,同时,马可波罗金意陶、东鹏、欧美、鹰牌2086等大品牌进入向现代仿古风潮的转型道路,更有维京等新兴品牌加入现代仿古砖领域。

2017年,更有新润成、宝罗拉、歌雅等一大批陶瓷品牌加入现代仿古生产的行列。据陶瓷信息粗略统计,在2017年佛山春季陶博会上,近九成参展商主推“黑、白、灰”色系的现代风格产品。

发展到今日,现代简约风格已经在一些终端市场流行。以广州马会建材市场为例,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该卖场当中相当一部分瓷砖品牌的展厅纷纷转向现代简约风格,至少有六成展厅已经实现或正在行动中。

有业内人士称,当前生产现代仿古的陶瓷企业非常多,但是不少陶瓷企业却陷入了不知道如何“卖”的窘境。一方面,业内对现代仿古依然没有清晰的定义;另一方面,在诸多产销现代仿古的陶瓷企业当中,未形成系统、完整展示现代仿古的品牌占比极大。

为了解决现代仿古研发、设计和应用的多元多变等共性问题,服务仿古砖行业服务,2017年5月18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现代仿古砖研究中心、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现代仿古砖研究所同时在广东金意陶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旨在制定仿古砖的协会标准,推动仿古砖行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二:陶瓷大板

近两年,陶瓷大板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与西班牙瓦伦西亚展上最吸引眼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上,有100余家瓷砖品牌都在推陶瓷大板。进入2017年后,大板热潮涌入国内,陶瓷大板成为最受关注的产品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已有包括冠珠新中源金意陶鹰牌简一等品牌相继推出陶瓷大板。此外,杭州诺贝尔、湖北九远科技以及佛山金牌亚洲磁a砖等已经从国外引进大板生产设备,这些企业同样计划于今年推出陶瓷大板。

对于陶瓷大板问世的意义,最普遍的观点是可以实现柔性化生产,并且认为陶瓷大板在幕墙市场有较大的商机。但是,我国相关标准、施工规范还相对落后,与其配套的包装、运输、铺贴等技术也没有跟上。

据了解,由于成型技术的差异性——国内使用立式成型技术,因此大板的规格通常不超过3米;国外则采用卧式成型技术,理论上规格可超过3米甚至4米、5米。因此,当前中国陶瓷企业更多的是生产900×1800mm、900×900mm、1200×2400mm等规格的“陶瓷大板”。除此之外,1500×3000mm、1800×3600mm等更大的规格通常从国外进口。

在第29届佛山春季陶博会上,有不少瓷砖品牌展出的陶瓷大板就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包括帕达纳、扎哈哈迪与和平卡萨等。

随着市场的持续推进,目前,陶瓷大板在终端市场,作为背景墙应用的情况已经较为常见,尤其在广州等邻近广东产区信息集散区佛山的一线城市,对陶瓷大板的接受程度和应用几乎保持了与行业一线同步的速度。

相关经销商表示,陶瓷大板在终端的推广难点主要还在于其售后服务与铺贴方面,尤其是对施工铺贴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会对陶瓷大板的终端落地造成一定难度,但鉴于该产品在美观、大气等层面的优势,对于陶瓷大板未来的发展,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看好。

 

关键词三:停  产

自今年开春以来,陶瓷行业限产停产事件数不胜数,停产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词汇,而停产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环保压力。

2017年4月28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环保督察组4月28日进驻天津、山西,拉开了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序幕,分别对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等七省(市)展开环保督察,范围涉及中国绝大部分陶瓷产区,造成了陶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其中,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贵州后,近10天时间就致使当地超八成陶企停产;而福建闽清一度全面停产,整个福建约有30%的陶企被叫停。

河北高邑的陶瓷企业也因为在环保督察中被查出肆意违法排污,而被环保部点名批评,高邑、赞皇陶企全线停产; 今年上半年,河南的陶瓷企业也数次因环保重压被限产、停产,鹤壁的陶企甚至一度被要求全面停产整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广东、四川等地,其中,广东恩平28条生产线被查封拆除,四川夹江的陶瓷生产线也在环保重压下被大量关停,落后产能被淘汰。

在山东淄博,自去年9月下发《淄博市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之后,当地陶瓷生产线就大面积关停,《方案》明确提出,就地升级企业在2017年必须使用天然气取代传统“煤制气”生产,且明令要求就地升级企业在完成天然气改造及相关环保设施建设后,需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检查后方可开工。受此影响,在今年一季度过后,淄博仅有30余陶企达到环保要求正常点火。

环保重拳之下,2017年上半年陶瓷行业出现大面积停产整顿现象,一方面,迫使陶瓷企业对环保设备和生产水平升级,加快了行业内升级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停产带来的连锁反应——“欠薪”和“倒闭“,亦成为当地产区政府和行业内最不可忽视的问题,截止目前,停产对陶企行业造成的巨大影响,仍然在持续发酵之中。

 

关键词四:原材料涨价

受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持续上扬的影响,成本上涨的压力一直笼罩在陶瓷行业。据陶瓷信息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陶瓷行业所需各主要化工原料价格均有5%~20%左右的增长,燃料动力煤的价格甚至超过了50%,由此引发的生产成本剧增的问题,成为2017年上半年各大陶企心中的“痛点”。

其中,最大的“痛点”来源于煤炭。2016年初,自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来,煤炭价格自此开始一路上涨,自去年年中第一次大幅度上调后,节节攀升,从此前的500多元/吨,波峰时已经涨到了近1000元/吨,今年开春以来,动力煤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价位进行振荡。

除了煤炭价格,还有化工原料价格的上涨。初步统计,与去年六月份同期相比,陶瓷行业常用的化工原料价格均大幅增长,其中酸锆上涨5%,石英砂类上涨5%,方解石类上涨15~20%,烧滑石、高岭土、煅烧土类上涨10%,釉用长石类(钾钠长石,锂长石等)普遍上涨10%。其中,涨价幅度最高的为氧化锌,从去年1月份开始,从原来的13000元/吨一路上涨到21300元/吨。除此之外,氧化铝也从2400元/吨涨到2600元/吨,钛白粉从11000元/吨涨到19850元/吨,碳酸钡涨了1000多元/吨。

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矿物开采总量少了造成价格上涨,究其原因,还是环保治理,自2016年矿山限采令(指由国土资源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以及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多地开始规范矿山管理,矿山开采成本上升。

也是因为环保治理,今年上半年山东淄博的熔块熔化炉被大量关停,致使熔块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知情人士预测,从目前的行情来看,原材料的涨价势头或将持续到下半年。

 

关键词五:煤改气

2017年,多个陶瓷产业传出了“煤改气”相关的新闻。除了福建闽清、山西阳城、辽宁法库、山东淄博、广东清远等产区陆续进入了验收阶段,又有包括四川丹棱、河北石家庄、山西怀仁等多个地区在今年上半年对建筑陶瓷产业提出了“煤改气”的要求。

其中,在今年上半年,四川夹江曾多次下发文件推动“煤改气”进程,要求境内的陶瓷企业必须要完成“煤改气”要,方能恢复生产;山西阳城今年3月20日的环保工作及铁腕治污行动推进会提出,陶瓷园区15家企业在4月底前全部用上清洁能源;而根据《怀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县陶瓷企业改用天然气的通知》一文的要求,山西怀仁的陶瓷企业也需要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煤改气”;广东清远陶瓷企业的“煤改气”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截止5月底,共完成15条生产线“煤改气”改造。

与此同时,四川丹棱也在今年4月13日启动了“煤改气”工作,计划用3年完成全域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其中今年6月底前,完成陶瓷建材园区核心区内5家企业“煤改气”,改造12条生产线;今年年底前完成21家陶瓷建材企业“煤改气”,改造43条生产线,并要求在2019年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煤改气”。河北石家庄则要求辖区内的34家陶瓷企业在9月30日前完成“煤改气”。而根据《佛山市2017年陶瓷行业大气污染深化整治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要求,2018年1月1日前,划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大范围内的陶瓷企业改用天然气。

目前为止,尽管全国各大建筑陶瓷产区都相继推行“煤改气”,但是由于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且供气量不足,陶瓷行业“煤改气”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六:环保督察

2017年4月28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环保督察组4月28日进驻天津、山西,拉开了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序幕,分别对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等七省(市)展开环保督察,范围涉及中国绝大部分陶瓷产区,造成了陶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

另一个引发行业震荡的当属河北高邑陶企被环保部点名批评事件。在4月6日,在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带队赴石家庄、廊坊开展重污染天气督查期间,高邑、赞皇的30多家陶企被查出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随后,两地的陶瓷企业被紧急叫停。

事实上,除了中央环保督察,各地的环保自查力度也逐渐加大。以广东建筑陶瓷产区为例,5月25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2017-2018年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方案》,从全省调集约2000名环境执法人员,进驻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云浮等9市,开展为期9个月、18轮次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陶瓷企业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

作为另一建筑陶瓷主产区,山东也从6月28日开始对济南、淄博、济宁等7地市开展为期9个月的大气污染省级督查,重点对所有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安装、运行情况进行督查等。山东淄博作为“2+26”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建筑陶瓷的重要产区,环保考察一直比较严格,在上一轮省环保督察组进驻督察期间,包括陶企在内的1906家企业被责令整改。一轮一轮的环保督查,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借环保这把火,顺势去产能,淘汰掉落后企业。

从长远看,环保风暴必然对产业升级与优化是一个催化剂,但短期看,中小型企业很难在高压的环保重负下存活。

 

关键词七:去产能

根据2014年陶瓷信息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举办的 “陶业长征——全国陶瓷砖产能及产区发展大型实地调研活动”数据显示,至2014年,我国陶瓷砖总日产能4503.6万平方米(不含西瓦),以一年生产310天计算,我国陶瓷砖年产能接近140亿平方米。

但事实上,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预测,我国国内陶瓷砖市场需求量不超过90亿平方米,国际市场瓷砖出口需求不足10亿平方米,因此,“十三五”期间全国建筑陶瓷砖产量适宜保持100亿平方米左右。

因此,近两年来,随着“去产能”一说的走红,建筑陶瓷的“去产能”也逐渐成为关注重点。在2017年上半年,包括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在内的几大重点陶瓷产业都遭遇了大力度的“去产能”。

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山东淄博。在去年9月淄博出台了《淄博市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明确全市建筑陶瓷行业产能由7亿平方米降为2亿平方米之后,生产线由348条压减为141条;今年5月,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人民政府又印发《进一步落实淄博市建筑陶瓷行业精准转调工作部署实施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压缩产能的要求:兼并重组后企业数量不超过25家,生产线总数不超过50条,总产能不超过18000万平方米/年。

而广东清远也在5月23日印发了《2017年清远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度工作计划》,将化解建筑陶瓷行业过剩产能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指明要运用市场、法治的办法推动源潭工业园2家以上企业落实去产能工作;以市场为导向,控制15家建筑陶瓷行业企业的在产生产线在84条以内。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清远市共有陶瓷企业40家,已建成陶瓷生产线180余条;至2015年,清远又有多条生产线投产,总生产线数量逼近190条,其中,源潭镇的陶瓷生产线约有110条左右。这意味着,清远源潭陶瓷逾1/4产能将被淘汰。

与此同时,在四川夹江产区,随着“退城入园”和“煤改气”工作的推进,产业内的落后产能也面临着淘汰关停的危机。据悉,截止目前,已有不少落后产能被关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福建晋江、闽清等地,在环保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为数不少的陶瓷企业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目前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的相关产业政策来看,“环保整顿”、“煤改气”依然是工作重点,加上市场竞争的激烈,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多方的压力之下,“去产能”仍是陶瓷行业的主旋律。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