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日前,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2024陶业长征——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活动,完成对广东产区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产能统计。 截至2024年11月底,广东产区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136家,建筑陶瓷生产线565条。其中,陶瓷砖生产线558条,日产能1034.58万平方米;陶瓷瓦生产线7条,日产能96.5万片。 细分产品品类来看,现有抛釉砖(通体大理石瓷砖)生产线280条,日产能627.36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68条,日产能109.55万平方米;岩板(大板、薄板)生产线81条,日产能98.02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39条,日产能83.1万平方米;中板生产线14条,日产能39.05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16条,日产能36.8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38条,日产能24万平方米;地铺石生产线2条,日产能1.6万平方米;其他(手工砖、透水砖)生产线20条,日产能15.1万平方米。 对比2022年数据,过去两年间,广东建陶生产企业数量减少28家,生产线减少115条,瓷砖日总产能减少56.73万平方米。 在产品结构方面,2024年,抛釉砖(含大理石瓷砖)仍是广东陶瓷砖第一大品类,对比2022年,广东省抛釉砖生产线减少17条,日产能反而增加68.11万平方米,究其原因,在这两年间,广东部分陶企对生产线进行了技改升级,单线日产能有所提升。 此外,广东产区抛光砖、瓷片生产线数量及产能仍在持续萎缩,对比2022年,抛光砖生产线减少18条,日产能减少23.05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减少22条,日产能减少61.53万平方米。 若按310天生产周期计算,2024年广东产区陶瓷砖年产能为32.07亿平方米,即便相对于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为全国产能规模最大的建陶产区,陶瓷砖产能约占全国的26%。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佛山: 27家陶瓷厂138条线 陶瓷砖产能仍能居全国(地级市)第六 截至2024年底,佛山市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27家,生产线138条,陶瓷砖日产能172.8万平方米,陶瓷瓦日产能13.5万片。 与2022年相比,2024年佛山产区共减少9家陶瓷厂、45条生产线,瓷砖日产能减少55.32万平方米。从细分品类来看,当前佛山产区抛釉砖、岩板、仿古砖与抛光砖是主流产品,而中板、瓷片以及西瓦生产线较少。 数据显示,2014—2024年,佛山产区陶瓷厂及生产线数量都在持续减少:2014年佛山有47家陶瓷厂,2017年有43家陶瓷厂,2020年有39家,2022年为36家,到了2024年又有9家陶瓷厂退出,还剩下27家。 不过,单从瓷砖产能总量来看,佛山陶瓷砖的年产能仍能够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六,仅次于江西宜春、广东肇庆、福建泉州、广东清远和江门,仍为全国大型陶瓷砖产区之一。 针对佛山产区陶瓷厂数量越来越少的现象,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原来大规模外迁主要基于节能减排的考量,而现在更多是市场倒逼行为。 例如,2008年佛山陶瓷“腾笼换鸟”主要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实行分类指导,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按照要求,不能达到环境目标的企业都必须在限期内转移。因此,当时佛山80%-90%的陶瓷企业都需要外迁。 而现在,佛山产区也有部分陶瓷厂外迁或被淘汰,究其原因更多是市场因素。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佛山产区陶瓷厂的生产及运营成本很高,与其他产区相比并没有优势。 “2024年上半年,我们天然气的价格是4.2元/立方米,下半年略有下调,但是周边其他产区的天然气价格基本比我们低几毛钱。”佛山一位陶企负责人表示,“而且,我们生产用的大部分原材料、化工料都是从外地采购的,运输成本较高。” 囿于生产成本及环保、用工等其他因素,佛山产区陶瓷厂已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如近两年被淘汰的陶瓷厂,很多都是原来老旧小的生产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肇庆: 产能规模位列广东之首 两年退出9家陶企36条生产线
2024年,肇庆共有陶瓷厂42家,生产线158条,瓷砖日产能315.59万平方米。无论是陶瓷厂家数量,生产线数量以及产能规模,肇庆均位列广东之首。在全国15大(地级)建陶产区,肇庆仅次于江西宜春,位列第二;同时高要区有陶瓷厂22家,生产线90条,日总产能165.39万平方米,在全国20大(县级)建陶产区中,位列第三。 数据显示,对比2022年,肇庆产区退出陶企9家,其中仅高要区就退出7家陶企,退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缩减,导致陶企面临的各方压力逐渐增加,一些生产线老旧且抗风险能力弱的陶企逐步选择退出。 在上述退出的陶企中,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已经拆除,甚至有的厂已经拆分租给其他行业的经营者。“退出了的陶瓷厂,就算再次出租,生产陶瓷的可能性也很小。”在高要一家已经停产很久的陶瓷厂,只剩下两名保安看守,生产设备已经完全拆除,正在等待出租。 对比2022年,肇庆产区共减少生产线36条,瓷砖日产能减少26.47万平方米。在肇庆,不乏单线日产能超过3万平方米的生产线,甚至有陶企单线日产能达到4万平方米。 这也反映出,当前市场价格战竞争非常激烈,以扩产能来降成本已成为许多陶瓷厂的应对措施,不过有当地陶瓷厂负责人认为盲目降价并非正途,价值坚守才能永续发展。
清远: 两年3家陶企13条线退出
清远作为承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重要区域,自2002年开始大力引进建陶企业,高峰时期,清远市形成40家陶企,188条生产线的庞大规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清远建陶亦历经多次转型升级,从此前的高能耗、高污染,到如今规范化生产,全面推行煤改气,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据统计,清远市共有禾云镇云龙陶瓷产业基地及源潭镇陶瓷工业城两大产业聚集地,另有少量分布在佛冈。截至2024年11月,清远共有21家陶企,106条生产线,瓷砖日产能178.29万平方米。对比2022年,清远市共减少陶企3家,生产线减少13条。 近年来,随着广东建陶“煤改气”的持续推进,清远建陶企业面临生产、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等一系列压力,一些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线落后的陶企逐年退出;与此同时,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对应的瓷砖消费市场亦受到较大冲击,加之当下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建陶行业的竞争白热化也逐渐加剧。 在“陶业长征”走访期间,多位陶企负责人均表示,当前清远陶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需矛盾的加剧。在禾云,彼时有陶企已经停产数月,计划以2024年佛山秋季陶博会的市场反响来决定是否重新开窑。 同时,还有陶企选择放弃自有工厂,租赁给他人作为仓库,自身转为贴牌,将重点放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上,实现轻资产运营。这也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清远陶企选择的转型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2022-2024年,清远生产线产能规模及产品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产能规模方面来看,2022年,清远市瓷砖生产线日产能为180.95万平方米,2024年日产能为178.29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在退出13条生产线后,清远市的瓷砖产能并未下降太多。究其原因,在近两年,清远市部分陶企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升级,拉升产能。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云浮: 共有18家陶企57条生产线 云浮地处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内圈层”,可辐射西南地区乃至东盟各国市场。从2007年起,就有不少陶瓷企业选择在云浮市新兴县的稔村镇和水台镇设厂,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集中的陶瓷产业基地。 截至2024年11月,云浮市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18家,陶瓷砖生产线54条,日产能140.1万平方米;陶瓷屋面瓦生产线3条,日产能70万片。 值得一提的是,云浮产区的陶瓷企业燃料结构仍保持着以“水煤气”为主的局面,是广东产区少有的“烧煤”产区之一。有不少陶企表示,在天然气价格、煤价相对平稳的时期,云浮产区在生产成本方面更有优势。 在产品类型方面,抛釉砖是云浮产区最大的产品品类。此外,这里还有抛光砖、仿古砖、西瓦、瓷片、耐磨砖等。
江门: 抛釉砖产能再扩大 占比超75% 截至2024年底,江门市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21家,建筑陶瓷生产线68条。其中,陶瓷砖生产线67条,日产能184.9万平方米;陶瓷瓦生产线1条,日产能13万片。 目前,江门产区抛釉砖(通体大理石瓷砖)的日产能为140万平方米,占该产区总日产能的75.72%,而仿古砖、岩板、外墙砖、中板及瓷砖等产能不足25%。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产区抛釉砖(通体大理石瓷砖)单线平均日产能更是高达3.04万平方米。 作为最早承接佛山陶瓷产业外迁的产区之一,江门陶瓷厂主要分布在沙湖镇蒲桥建材工业园与横陂镇临港新型建材产业园,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地部分陶瓷厂已“易主”或承租出去。当然,还有部分已经倒闭或关停。 2024年,江门产区陶瓷厂生产优势尤为明显,主要得益于天然气价格相对稳定,当地陶瓷厂生产成本得到较好地控制。2024年江门LNG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普遍在4元/立方米上下浮动,管道天然气的价格则在3.5元/立方米上下徘徊。因而,2024年江门产区竞争优势相对突出。
河源、韶关、阳江等地: 减少3家陶企7条生产线 据“陶业长征”数据显示,河源、韶关、阳江、东莞、珠海现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家,陶瓷砖生产线38条,日总产能42.9万平方米。 受市场需求的减少以及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影响,截至2024年11月,原湛江、广州各自仅有的1家陶企均已退出,意味着湛江、广州两市的瓷砖生产或已成为历史。同时,韶关亦有1家陶企退出,共减少陶瓷砖(瓦)生产线7条。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1-02
12-31
12-31
12-31
12-31
12-31
12-31
12-31
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