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停掉一半生产线,市场上都不缺瓷砖?

陶瓷信息网2024-09-03 10:34:46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多年前,陶瓷行业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戏言:“全国生产线停产半年,市场上都不缺瓷砖”,“全国一半生产线不开窑,市场上都不缺瓷砖”……以此来形容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如果放在过去,这几句“戏言”难免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到今天,随着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一半生产线停窑,市场上都不缺瓷砖”已经不是戏言,而是几乎成为了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


产能闲置率逼近50%

市场上依旧不缺瓷砖

最近两年,陶瓷行业开窑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状态。截止到8月,许多产区的停窑率在40%~50%左右,如果算上常年闲置的生产线及产能,那么当前的陶瓷行业产能闲置率逼近或已达到50%。

但即便产能利用率如此之低,大量陶瓷企业仍然面临库存爆仓、销售不畅的巨大压力,各大陶瓷厂家之间“存单必争”,价格战不断升级,企业营收、利润下滑。有市场人士表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包袱,不仅长期得不到根治,反而愈演愈烈。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参照意大利、西班牙陶瓷产业发展走过的路径,未来的中国建陶行业将以“L”型发展,当前仍处于下行阶段,仍未探底,未来几年国内瓷砖年产量或跌至50亿㎡左右。并且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陶业人士的认同。

意大利瓷砖年产量在2000年前后达到巅峰,尔后下探,最终稳定在4亿㎡左右。

因此,从表面上的数据来看,“全国一半生产线停窑,市场上都不缺瓷砖”已经逐渐成为陶瓷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真实写照。由于产能过剩的愈演愈烈,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生产线被闲置,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开开停停,陶瓷企业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

图片



许多生产线年生产周期

从10个月压缩到9个月、8个月……


随着供需矛盾的激化,2024年无论是陶瓷厂家,还是上游供应商都能够直观地看到——陶瓷厂生产线的开窑率越来越低、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并且呈现“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多、年末停窑早”的显著特征。

相比往年开年后,陶瓷厂火热的点火开窑气氛,2024开年许多陶瓷产区生产线点火时间更晚,并且仅点火部分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陶瓷厂不紧不慢,处于观望状态,尔后才徐徐点火投产。

而到了年中六、七月份,传统市场淡季的到来,各大产区掀起一轮猛烈的停窑减产潮,有的产区开窑率瞬间从年初的80%以上,降至50%左右。年中停窑减产越来越“常态化”,生产线的开开停停越来越“常态化”。

虽然还没到年末,但不少行业人士预测,考虑到当前的库存压力与市场销售压力,以及10月份天然气、煤炭、原材料等会有一波上涨行情,今年不少陶瓷厂很有可能会在10月底、11月份就提前停窑,慢慢消化库存。

由此可见,陶瓷行业的生产周期的确越缩越短!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现在,陶瓷企业一年的生产周期别说10个月,能有8、9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坦言,“如果是满负荷生产,能坚持半年就已经十分理想了。”

“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陶瓷厂的产能利用率在50~60%之间,许多生产线开开停停。”有上游化工原料供应商表示,甚至有些陶瓷厂是常年停产的,或者仅开少量的生产线,比如有的陶瓷厂自己有工厂不生产,反而到其他陶瓷厂贴牌,“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见”。

归根究底,陶瓷企业生产周期一再缩短的两大主要原因是:一、产能在“小线改大线”技改热潮下,增势明显;二、市场需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瓷砖供应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注定大量生产线无法持续、满负荷生产。

图片



落后产能被加速出清

高值的“小而美”路线更适合未来?


陶瓷行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过去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产能严重过剩是阻碍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但另一方面,当前的“内卷”与恶性竞争,也在加速一批产能落后、管理粗放、理念陈旧的陶瓷企业离场。

以近两年闲置的生产线来看,大部分是产能落后、能耗较高、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老旧生产线。这类生产线由于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花色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附加值又较低,很难再有点火重启的机会,除非投入重金进行技改升级。

放眼全国,这样的生产线至少在500条以上,要么是产能小、设备落后,要么是生产外墙砖、抛光砖、瓷片等传统品类,对于企业而言,如果重新启动需要投入重金升级改造,而一旦重金改造,又会面临巨大的产销压力和较长的回本周期。

图片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走低价路线,通过“杀价”,以牺牲利润来赢取市场的陶瓷企业也很难持续。

“瓷砖走低价、低利润路线是没有未来的,尤其是在存量或减量市场环境下,会越来越难。”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未来政策层面对陶瓷企业节能降碳、绿色智造的要求及门槛会越来越高,甚至需要企业投入重金去改造,而这些都需要靠一定的盈利水平去实现。

当下供需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永续经营。亦有行业人士分析,以意大利陶瓷为例,走过产能和产量高峰以后,意大利许多陶企通过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等措施,走高附加值或“小而美”路线,产量基本没有增加,但每年的产值都在增长。

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及产量缩减,对于国内大多数陶瓷企业来说,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才是最正确、最长远、最健康的发展路径。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