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年底将至,供应商入股陶企能否共赢?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9:54

年关将至,如何收回货款已经成为多数原料供应商最费心的事情。近年来,建筑陶瓷产能迅猛增长,市场需求却受房地产持续影响有所萎缩,导致为数不少的建筑陶瓷厂家库存积压严重,资金流紧张。为缓解资金压力,有陶企开始以砖抵债,甚至出现了供应商被动以货款入股陶企现象发生。

日前, 在淄博产区调查走访中获悉,在淄博,供应商以货款入股陶企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2014年底,当前也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淄博一位不愿具名的原料供应商秦刚(化名)告诉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供应商及陶企双方的长远发展都非常不利。归根结底,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货款何时能够结清,而不是入股陶企后的所得效益。

短期内,供应商为能够保持合作关系,直至讨回欠款而无奈选择这一合作模式。一旦这种新合作模式开始后,甚至会出现供应商为尽快收回入股货款或将产品价格提高,或以次充好,结果导致陶企成本增加或品质降低。

“其实,用砖抵债这一现象在建筑陶瓷行业内已不算新鲜,且非常普遍。众所周知,用砖抵债本身就会给供应商造成30-50%的货款损失。而供应商为尽快将抵账砖转变成现金流,只有采取降价销售的方式处理,从表面来看,陶企库存的确消化了,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将直接对陶企现有客户造成冲击。因此这样的做法,对双方是有害而无利的。”秦刚说道。

秦刚同时表示,尽管如此,更多的陶企为了尽快缓解库存压力,迫不得已采取这种消化方式。但最终,无论是用砖抵债还是以货款形式入股陶企都是当前形势低迷所造成的,这进一步说明当前的行业形势更加严峻。

走访中,淄博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供应商以货款形式入股陶企之后,在一定程度上,陶企能够及时结清供应商之后的货款,但前提是,此前的应收货款已经作为股份资本注入到陶企,供应商只能分得红利,而不能作为供应商的流动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入股之后,供应商的股权何时能见到效益,这将是双方合作之后所面临的新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供应商以货款入股陶企只解决了后者资金的燃眉之急,但对于供应商本身来讲,资金压力随之增大,也只能采取“一级压一级”的方式复制,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会恶性循环,甚至造成整个行业的不良发展。

秦刚也明确表示,自己极不赞同这种合作模式,时间久了,可能还会有其他问题出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合作模式。即使未来建筑陶瓷行业上下游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这种合作模式不会发展成为供应商与瓷砖生产商合作或兼并重组的有效动力。

在秦刚看来,未来建筑陶瓷行业需要精细化发展,但这种合作模式是非常笼统、被动的,极不利于合作双方的长远发展。若要实现这种被动模式下的双赢,无论供应商还是陶企都应做好自己的产品,做好市场。只有如此,供应商为保持与陶企的长期合作,一定会努力抓好产品研发及品质来提升竞争力,否则,则不利于陶瓷产业的发展。

另外,一旦市场转好,陶企可能会更换供应商,这对于供应商来说,可能就会丢失与陶企继续合作的机会。尽管股份还是存在的,但这与陶企的原料供应是两码事。所以这种合作模式是不稳定的,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所以,我认为这种被动的合作模式在未来的生存空间有限。我宁愿选择用砖抵账多受一些损失,也不愿选择以货款形式入股。作为供应商,最好是提前控制风险,或将货源风险及时降低到最小低”秦刚告诉 。

秦刚同时表示,单对供应商来讲,入股货款本来是应收账款,结果却变成了自己的单方账款,没有变成可用的现金流,这非常不利于供应商的持续发展。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不断注入,而不是变成库存产品。

(驻山东   张新生)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