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2015产区盘点】河南:新改建10条生产线,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9:42

  2015是建筑陶瓷行业的“寒冬”之年,也是“洗牌”之年。年终岁尾临近,回顾2015年河南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市场萧条、行情趋冷、产品同质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高库存、高压力、高风险成为常态;与此同时,严峻的形势也促使陶瓷企业在新品开发、创新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快了脚步,开始从注重产量向注重品质转变、从大产能向高效益方向进化。在行业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或许成为河南建筑陶瓷企业突出重围的必由之路。

 

新改建10条生产线

 

经过近些年“疯狂”的扩张,2015年持续萎靡不振的市场形势,终于让河南建筑陶瓷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得到抑制,陶瓷企业新建及扩建生产线的积极性明显减弱、步伐放缓。

据初步统计,2015年河南产区仅新建了4条生产线,远低于2009年以来历年的增长速度。以2014年为例,市场同样不景气却仍有16条新线投产。从生产线新增条数看,河南产区2015年较2014年下降了300%。从时间分布来看,上半年有3条新线投产、下半年仅有1条新线投产。

在年初走访时,多家企业表示要新建生产线,并称已经定好了设备,但是至今也没有落实。“今年行情这么差,能维持下去就不错了,谁还会考虑建线。”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由此可以看到,在市场持续下滑、停产倒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陶瓷企业扩张变得越来越谨慎。

尽管如此,河南依然可称之为建筑陶瓷产业大省,据陶瓷信息产能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河南建筑陶瓷产能达到6.88亿元平方米,占全国总产能的5%,仅次于广东、福建、山东、江西、四川,成为全国第六大建筑陶瓷产区。从生产线条数来看,河南产区不是特别多,但是近两年新建的生产线全部为宽体窑生产线,每条线日产能少则3万平方米,多则5万平方米。

除了新建生产线之外,今年也有陶瓷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据了解,改造的方向仍主要是宽体窑,主要目的则是完善产品结构及配套。

个别企业之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市场形势下仍然选择改造生产线,一方面是要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或提升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原来的生产线产能小,成本比较高,在当前价格主导市场的形势下,对我们非常不利。”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产销失衡愈发明显

 

与大产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瓷企业的销售压力与日俱增。 在走访时经常听到销售人员抱怨,“今年销售太不好做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2015年年初,市场一度出现回暖的态势。特别是3、4月份,河南陶瓷产区一扫2014年底量价齐跌的阴霾,出现了销售小高潮,大部分产区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价格也有小幅上涨。

但好景不长,到了5月底,市场急转直下、陡然转冷,企业销售下滑、库存增加。虽然期间市场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一直趋冷,传统的“金九银十”也不例外。从全年来看,除年初3个月外,陶瓷企业的产销率都不甚理想,特别是在淡季的7、8月份,部分陶瓷企业的产销率仅有70~80%,个别企业甚至更低。

有业内人士称,开春市场销售形势红火,是经销商年前仓库存货少、年后集中补货造成的,只是虚假的繁荣,并没有反映出市场的真实情况,产品短缺也仅仅是结构性的,市场并没有真正回暖。在当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很难再出现前些年销售火爆的盛况。

随着库存一天天增加,陶瓷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推动销售,而降价则成了拼杀的主要武器。据 调查,2015年,瓷片、抛光砖、全抛釉无一例外的都进行了整体降价,甚至镜面砖、超平釉、金刚釉等新产品上市不久就陷入降价的泥潭。

以300×600mm规格的瓷片为例,今年年初多数企业价格基本保持在3元以上,经过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目前大多数企业售价都处于3元以下。不仅仅是瓷片,抛光砖、全抛釉等产品的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下降,个别企业800×800mm全抛釉价格已低于18元,800×800mm抛光砖价格在13、14元已经很普遍。

尽管多数企业非常痛恨“价格战”,但实际上都以降价作为拉动销售量的“绝招”。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降价看似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家企业掀起价格战势必有很多家企业跟风,价格就在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中一步步拉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陶瓷企业经营风险就会越来越大。从长远看,价格战害人又害己。

 

环保趋紧成为常态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河南陶瓷企业承受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9月份抗战大阅兵、11至12月华北重霾以及12月上合组织峰会在郑州召开等重大事件,河南部分产区陶瓷企业被责令限产停产。与电力、水泥、焦化、钢铁产业一样,陶瓷产业也成为河南环保重点关注的行业。

从年初开始,河南对环境违法行为重拳整治,多家陶瓷企业“中招”,被处以十几万到几十万的严厉经济处罚,被责令停产整改,甚至被叫停、挂牌督办。

与此同时,河南省环保厅出台了《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企业一旦被纳入“黑名单”,将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其相关环保行政许可将被暂停受理;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也将调整,环保部门将中止为其出具融资、评优、评先以及各种政策性奖励、补助等环保认可证明。

面对席卷全国的“环保执法风暴”,河南陶瓷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对环保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重点解决除尘、脱硫及料场封闭建设等存在的问题。“我们今年仅环保投入就有两三千万,包括购置环保设备、对料场进行改造,并且安装了在线检测。”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虽然在环保要求上各地标准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只会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陶瓷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环保设备该安装的安装了、该建的建了,但是不要一遇见大的事件,就让我们限产停产,每次停产都会造成损失,这个损失谁来补偿?”上述负责人质问道。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河南陶瓷单线产能都比较大,但是大产能并不代表高效益。在采访中多位企业老板表示,“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比淄博甚至佛山产区的差,但价格却比他们差一大截。”话语中充满了不甘。或许这正说明河南陶瓷企业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品牌升级等多个方面。

虽然近年来,河南陶瓷在新品开发、创新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客观来讲,与佛山等产区仍有较大差距。想要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突出重围,必须在转型升级上加倍努力。

在走访中 发现,河南部分陶瓷企业实力非常强,也非常注重产品质量,但是在新产品开发上明显不足,产品方向以学习、模仿、借鉴佛山等先进产区为主,缺乏实实在在的创新,产品缺乏个性化、差异化,同质化严重。营销策略上过于依赖传统模式,缺乏创新的营销手段,甚至有个别企业连全年的营销方案都没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品牌建设上口号大于行动,不愿意过多在宣传推广上投入。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几年陶瓷行业依然会处于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状态,行业洗牌也会加速,能不能在这场优胜劣汰的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当前陶瓷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于河南陶瓷企业来说,加快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市场困境,激发了河南陶瓷企业创新的动力。多家企业负责人告诉 ,未来将加大新产品开发,加强品牌化建设,拓展销售渠道,谋求转型升级、突围发展。其实,近两年,河南一些陶瓷企业一直在品牌建设上发力,通过赋予品牌更多的内涵、扩大品牌的宣传推介来增加品牌效益。

除此之外,今年河南许多陶瓷企业都紧跟市场形势,生产大理石、微晶石、镜面砖、糖果釉、木纹砖、金刚釉等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品结构都有了大的提升。在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上,陶瓷企业也在努力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格局。

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是最好的指挥棒,今年的市场形势虽然让陶瓷企业频临危机,但也刺激和推动陶瓷企业在产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从这方面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关键看企业怎么应对、适应并占领市场,否则,将会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

(陶瓷信息驻河南  崔学锋)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