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若干年后,历尽劫难幸存下来的淄博陶企,会以怎样的心情,回想现阶段淄博产区严格的产业调整政策,是庆幸?还是惋惜?但是现在,陶瓷企业考虑的最紧要事情,是如何在政策调整期生存下来。弥漫在淄博陶瓷行业里的情绪,是迷茫的。
作为传统产业,环保改造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淄博产区曾一跃成为全国建筑陶瓷第二大产区,而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淄博产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过度关注产能的提升,而忽视了环保改造,当地人曾这样描述陶瓷企业对周边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
尽管从2008年开始,淄博市政府多次对陶瓷行业进行整改,但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每一轮整改后验收,依然有很多企业不能达标。2013年11月,淄博市实施《淄博市建筑陶瓷企业环保限期治理标准》,对全市所有建筑陶瓷企业实施环保限期治理,未通过验收的建筑陶瓷企业,将一律实施关停。而到2014年2月7日,验收的131家建筑陶瓷企业中,通过的企业仅35家,达标率不足30%。历次环保整改中,淄博陶瓷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的懈怠,也给自己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遭到更为严厉的政策反弹。
在品牌建设方面,因为大量贴牌商的存在,淄博陶瓷企业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了适应贴牌商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上,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渠道的开拓。据淄博产区一行业人士透露,从2003年左右江浙一带的贴牌商进入淄博以后,淄博很多陶瓷企业甚至砍掉了市场部,放弃原来的自主品牌渠道。以至于到现在,曾经作为第二大陶瓷产区的淄博,没有出现一个能和佛山陶瓷产区并肩的品牌企业,也没有出现一个年销量超过10亿的企业。
不过,淄博产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跟政府长时间产业政策调整有关。可以说,淄博是最能“折腾”的一个产区。从2009年开始,淄博产区经历了长达8年的产业调整,产能从12亿平方米到7亿,再压缩到2亿。虽然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去产能,但淄博产区八年的调整期中频繁出台的政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企业对未来的规划上,裹足不前,投资信心受挫。企业家更多的精力,用在应对如何迈过政策设置的生死门槛。
而同样是去产能,佛山从2007年开始产业大转移,只用了三年时间,陶瓷企业从600多家下降到不足60家,却完成了全国的产业布局,同时,佛山产业最终纳入了广东省财政扶持的100强优势传统产业。
和淄博产区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对于佛山陶瓷产区的产业调整,不仅仅只是一味地“限产”,更注重的是“引导”。广东省政府安排了500亿的资金,来支持佛山陶瓷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还制定了省内陶瓷企业对口双转移的政策,确定了佛山市与清远、河源、肇庆、揭阳、阳江等五市进行对口转移,省外转移主要集中在江西、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并安排相应的资金进行扶持。2007年,佛山陶瓷行业协会接待了70多家县级政府招商团队,2008年接待了近百家县级政府。
而淄博市区两级财政筹集的专项资金只有2亿元,对建筑陶瓷企业在关停搬迁等方面进行支持。不过,淄博陶企因为政策不明朗带来的重复投资,浪费的资金远远不止这个数目。淄博一行业人士曾感慨:如果贯彻2015年底政策,企业家及时调整投资方向,环保改造抱团采购,怎么说也能省出10个亿的损失,这10个亿,毫不夸张说能收购一两个意大利的顶尖品牌,同时控股几家高端设备制造商,引进一批顶尖设计公司来淄博。但最后这十个亿,只买来了一堆坑爹的设备,铺了沥青,粉刷了砖墙。
现在,淄博产区进入深度调整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产区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企业家不敢投资,采购商在观望,贴牌商在撤离,平台商也在犹豫。因此,重构信心成产区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李克强提出,要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提振民企投资信心,对民营企业家,不光信任,还要依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淄博政府应该给予企业家以信心,稳定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企业家也应该给予政府以信心,在环保和品牌建设上,进行转型升级。只有各方打消疑虑,恢复信心,市场才能稳定,风险方可化为机遇。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