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城市,在门类繁多的制造业体系当中,佛山陶瓷独树一帜,成为佛山一张靓丽的名片。
高峰时的佛山陶瓷,几乎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自2007年佛山陶瓷产业掀起“腾笼换鸟”产业整治提升以来,佛山陶瓷产业的规模就持续萎缩,从2007的400多家陶瓷厂下降到2021年的39家,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能规模,都在一路下滑。照这样的趋势下去,佛山陶瓷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不可否认,佛山,迄今仍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多、创新能力强、品类花色全。行业几乎所有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均源自佛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佛山以外的其它产区,尤其是内地的一些新型产区,正在快速崛起,比如江西高安、广西藤县。此消彼长中,佛山陶瓷产业的产能规模正一步步萎缩。 这种萎缩,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地方产业政策调控的结果。自2007年佛山陶瓷产业“腾笼换鸟”以来,佛山已不允许新建、扩建瓷砖生产线,这样的禁令,后来扩张到全省,建筑陶瓷成为政府部门限制发展的产业之一,包括周边的肇庆、江门、清远等产区,陶瓷产业也在整治提升中大幅缩减规模。 ☝ 广告画面| 图文无关 在佛山产区,甚至连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拆旧换新、扩大产能都不被允许。要知道,陶瓷产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尤其是最关键的生产设备——窑炉,几乎年年都要维修,过几年就要更新,如果不更新,就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但这样的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山本土企业的发展。窑炉不能拆了重建,不能借技改的名义扩大产能,种种限制,让佛山陶瓷企业的生产优势一步步丧失。 佛山在限制陶瓷产业的发展,内地许多省份却在大力招商引资,于是,佛山陶瓷产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纷纷向外产区流失。佛山陶瓷企业的产能不足,只好到其它地方去建厂,或者到外产区去贴牌。到终端市场走一走,几乎有近一半的瓷砖产品都是以“佛山陶瓷”的名义在销售,而真正属于“佛山制造”的又有几成?这不能不说是佛山陶瓷的悲哀。 从全国各大产区的资源禀赋及投资环境来看,佛山发展建筑陶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这里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最成熟的产业集群、优质的原材料、便捷的交通、庞大的商贸科研创新平台以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然而,就是这样的优势产业,却因为土地、环保等种种因素,一步一步沦落为地方政府不受待见的“落后产业”。 客观地说,陶瓷产业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非常大,如果说禅城、南海、顺德等核心区域没有土地资源,那么三水、高明呢?政府能不能在三水、高明规划一个陶瓷产业园区,以支持陶瓷产业的发展?如果说陶瓷产业对城市环境带来了污染,那是因为过去陶瓷厂不重视环保治理。这些年,佛山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严格的环保整治,早已实现了绿色制造,陶瓷厂再也不是高污染的代名词。 如果说陶瓷产业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不像新兴产业那样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样的认知未免偏颇。人类的发展,衣、食、住、行,是其永远的主题。建筑陶瓷作为美化建筑与生活空间的一种装饰材料,与其它材料相比,拥有巨大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许多新兴产业,其实更新换代更快,风头过了,可能就步入了衰退期。但建筑陶瓷产业却不会,它永远都是一个朝阳产业。只要房子还在,只要人们想追求更加美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建筑陶瓷就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陶瓷产业作为房地产行业上游的一个细分行业,随着房地产的转向与调控,产业不可持续。但是,即便房地产调控,楼市黄金期不再,建陶产品的需求依然庞大。要知道,过去几十年房地产行业的存量市场,几乎每一个空间都隐藏着二次装修的潜在需求,只是这样的需求,目前还没有全面释放罢了。 也有人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建陶产业的政策,提出佛山、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不宜再大力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但是,中国的国情与欧美发达国家不一样,中国拥有14亿人口,更面临着庞大的国际市场。作为一个几十年、几代人培育出来的优势传统产业,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扬光大,让佛山陶瓷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限制其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连强大的美国,都在想方设法发展传统制造业,佛山陶瓷拥有如此大的产业领先优势,没有理由自毁武功,在产业规模上做出种种限制。 没有一定的规模做支撑,也许要不了多久,佛山陶瓷的其它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 作者|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关注陶瓷信息网
11-21
11-21
11-21
11-21
11-20
11-20
11-20
11-20
11-20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