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产量急速膨胀发展阶段后,高安产区迈入了稳定发展的时代,在追求产销平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开始注重新产品开发、精细化管理以及品牌营销等工作。然而由于在此前近10年的发展中,高安陶企更多将重点放在了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因此产区的人才架构上也呈现出结构性短缺。
时至今日,高安产区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所带来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尤其是随着产区内的企业迈向规范化发展、挑战新的管理架构,产区的人才短板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制约企业的转型与进一步提升。
“高安缺人”。多位产区企业家在接受陶瓷信息采访时均指出这一点,尤其是适应产区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他们一致着重强调了“适应产区”这个关键词,因为这些年来,为了引入新鲜血液实现企业更好发展,不少高安陶企尝试着从佛山等国内先进产区高薪引进人才,但效果却不如预期,因为大部分外聘人才“不接地气”。
越来越多的泛高安陶企意识到,成功经验只能借鉴,无法复制。那么,适应产区、适应企业的人才从哪里来?大部分企业还陷在这样的难题中。
“重生产、轻营销”,人才结构性短缺
作为承接佛山陶瓷转移的主要产区之一,高安产区自2007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彼时,乘着房地产迅猛发展的东风,瓷砖的市场需求急速增长,拥有区位与资源多重优势的高安产区规模迅速膨胀,创造了令业界惊叹的发展速度。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就,让高安陶瓷企业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生产与销售方面,而忽视了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投入,产区内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而随着部分优秀企业开始谋求创新、践行品牌化发展,这一矛盾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技术型人才、尤其是新产品开发领域技术型人才的缺失,加大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难度,以至于产区内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产区产品格局的改变,技术人才结构也亟需改变。江西瑞阳陶瓷集团董事长陈光辉指出,由于近年来高安产区抛光砖生产线转产抛釉砖的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对于抛釉类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此外,高端管理人才和品牌营销策划人才短缺的困扰,在高安产区也极为普遍。“将才多,帅才少”。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安陶瓷企业负责人如此形容泛高安产区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
“主要表现为中高层管理者大多只负责战术布局,甚少会涉足企业的战略决策”。上述负责人坦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企业老板不愿意放权,也因为大部分人才能力有限,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有价值的“新东西”。
人才荒,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高端设计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品牌包装策划型人才稀缺,是高安产区当前人才格局的现实情况。而这些高端人才,正是当前行业发展日趋白热化之常态下,助推企业困局突围、创造发展新篇章的关键。
引进人才流失率高,且“难接地气”
高端人才短缺,是高安产区一个公认的事实,并且已经引起产区及企业家的高度关注。
为了填补人才短板,推动企业实现更好发展,近几年来,不少高安陶企尝试着从佛山等国内先进产区以高薪引进人才,试图以此为产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据了解,在2010年前后,一批佛山陶企的大区经理和品牌总经理被引入高安,大多担任品牌总经理和销售总经理,平均年薪约为50万元左右,最高甚至可达80万元,远远高于本地同级别任职者的收入。而近两年来,更有企业为高端营销管理人才开出了过百万的年薪。
但仅以高薪,显然不足以留住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早期自佛山引入的人才仅有部分留在了高安,另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选择了离开,人才的流失率相当高。
如今,佛山有不少曾在高安工作的职业经理人,老曾(应被访者要求,此为化名)就是其中一名。2013年~2015年间,老曾曾在高安某陶企任操盘手,谈及离开的原因,他感慨颇深,“除了工作、生活的便利性等问题,主要是缺少价值认同”。
“高安虽然有规模化的生产,但是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老曾认为,高安产区在产业氛围、基础条件、运作模式甚至是从业的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人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离开。
对于来自佛山等较先进产区的人才来说,其在高安陶企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不服”;而对于高安的陶瓷企业来说,引进的人才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是从产业基础还是发展形态,高安的陶瓷产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对于其他产区的成功经验,高安陶企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高安的企业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多位产区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高安产区目前极其缺人,但他们同时一致强调了“适应产区”这个关键词。
“能否融入团队才是人才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陈光辉如是表示。
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推动陶企实现创新发展
当地多位知名陶瓷业界人士认为,即便人才稀缺的短板依然存在,但近两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在逐步提高,而且企业对于人才建设的认识更加理性,除了外部引进,同时抓紧内部培养。
在大部分高安陶瓷企业家看来,高安陶瓷的未来发展需要通过高安人走出去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其与自身情况结合,再来考虑如何做大做强。
实际上,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高安陶瓷企业家的意识逐步转变,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
7~8月,是建材销售的传统淡季,陶瓷行业也随之进入低迷期。 获悉,在今年的淡季期间,高安产区的陶企除了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应对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团队的建设。主要表现在这一期间不少企业开展了军训、户外拓展以及培训等活动,以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内部突破。
不过,有当地人士认为,尽管部分高安陶企人才观念有所改变,但总体而言“重生产、轻营销”的发展思路仍未有较大改变,大部分企业的重点依然聚焦于产品开发与技术研究,而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依然未引起重视,因此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不利于产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尤其是对于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发展的高安产区来说,产区提档需先提升人才素质,吸纳各方面的精英,助力高安陶瓷实现品牌腾飞。”有业内人士指出。
2016年,太阳陶瓷(集团)在引进人才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包括营销团队和市场策划团队。太阳陶瓷(集团)董事长胡毅恒日前在接受陶瓷信息采访时指出,高安陶企引进人才重在两方面,一是要找对人才,二是要用好人才。“这些年来,高安陶瓷企业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才,随着产区的提升发展,人才的交流和技术的交流必然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只要高安陶企找对了人、用对了人,极有可能厚积薄发,取得突破发展。
虽然目前对于泛高安产区而言,人才仍是短板,但是不难想象,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企业的不断努力,高安必定能成为中国建筑陶瓷优秀人才的又一集中地,推动高安陶瓷创新蜕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陶瓷信息 张园)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