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信息 刘婷
近年来,淄博、高安产区在广东优秀人才的引进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大量陶企花费重金从佛山陶企中招聘产品创新、营销与品牌推广人才,不管是产品创新、销售还是品牌推广,都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夹江产区作为西部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经济相对滞后,古有“少不入川”的说法,意为四川地区生活节奏慢,对年轻人而言容易消磨意志,且夹江产区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距离较远,尤其是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上,相对较为困难。
淄博、高安陶瓷企业重金招聘人才,企业以诚意和物质打动人才,人才以成效回馈企业,企业与人才形成双赢的局面,其根源在于淄博经济发展程度高,对人才吸引力强,高安距离广东地理位置近,粤赣交流性强,这使得广东优秀人才在这两大产区流动量相对较大,而夹江陶瓷近年外来人才少,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夹江产区距离广东比较遥远,且人才对夹江产区的印象大都停留在企业没有品牌化意识,人才无用武之地的阶段,这直接导致了夹江产区外来人才数量较少,企业选择面相对较窄。
“产区的人才现状,对立志做品牌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少夹江产区企业负责人认为,夹江外来人才数量少,直接导致了优秀人才“物以稀为贵”的局面,优秀人才受到青睐但要价过高企业难以接受,一般人才要价合理但能力欠缺,这都给产区企业造成了不小困扰。
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局面的持续,更会加剧了产区外人才对夹江产区“企业不舍得投入”、“不重视人才”的错误认识。
有产区人士向 表示,当前夹江产区大部分企业除了生产型人才外,确实不重视品牌建设人才,这直接导致了立志做品牌的企业也面临着无人才可用的局面。
夹江陶企人才意识缺乏
夹江陶瓷产业大部分企业主都是草根出身,对于企业经营往往秉承着“勤劳致富”的理念,这种理念让大部分陶瓷企业在瓷砖产品供不应求的年代赚得盆满钵满。
在长期以来销售火爆的环境之中,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环保问题没有集中爆发,长期以来政府对环保问题没有采取高压的政策,这导致了大部分夹江陶企都没有更新设备、重视创新的意识,对产品创新人才、品牌推广人才的引进几乎没有意识。
尤其是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的环境下,部分创新企业优秀的创新成果,还没在市场中收回研发成本,就会在短短几个月之类被同行抄袭模仿,最终留给创新者的只有巨额的损失,这也造就了夹江产区在产品生产上“短平快”的产销模式。
“缺乏百年企业意识与工匠精神是夹江陶企不断追求大产能、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夹江方正陶瓷总经理黄宇看来,多年来夹江陶瓷都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赢得市场,依靠创新的企业往往会被湮没在抄袭、模仿以及低成本、大产量的企业之中,所以夹江企业往往更重视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人才,对于产品创新、品牌推广人才的引进兴趣不大。
但同时,黄宇表示,其实夹江陶企的人才观,也是国内大部分陶企的人才观,现在大部分没有品牌的陶企都陷入了追求大产量、低成本,产品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薄利多销,资金回笼之后为了继续提升竞争力,再对生产设备进行投入,继续追求大产量、低成本、薄利多销,无限循环下去。
外来人才水土不服
“广大优秀的建筑陶瓷品牌操作人才即使水平较高,来到夹江产区可能也会面临水土不服、理念过于超前的尴尬局面。”新万兴陶瓷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梁奇坦言,即使企业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人才,并与之达成合作协议,人才也可能面临着广东品牌理念到夹江难以奏效的局面,企业与人才间的合作则难以长远维系下去。
外来优秀人才对夹江陶瓷的意义在于品牌化建设,但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还要面临着转变以往产销模式的阵痛,这种阵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往企业依靠量大价优来维持运用,坚持品牌化之后,产品品质提升了、生产成本与运营成本也不断提升,但产品的销售在短期内则难有起色。
刘梁奇表示,任何企业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夹江陶企不重视品牌推广人才更多的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人才的使用给空间很重要。”刘梁奇坦言,很多企业在吸引优秀人才之后,对于品牌的打造往往以老眼光来看待,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考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决心转型提升,打造品牌,就必须为人才提供合理的发挥空间。
“人才要为企业所用,首先其与企业的价值观要统一。”对于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刘梁奇认为,夹江不缺人才,但不少人才对于团队的工作以及公司的事业缺乏认同感,始终以打工者的心态看待工作,真正的人才应当与企业保持高度统一,有努力拼搏、不服输的精神,立志与团队、公司一同实现更高的目标或人生价值。对公司老板而言,一定要让人才看到希望与未来,并获得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认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传统建筑陶瓷产区,一直以来夹江陶企对于产品品质的把控都较为严格,这在人才的体现上较为明显,在夹江产区,企业对于设备维护、工艺提升等方面的人才较为重视,而产品创新、品牌推广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企业对该领域相对也不够重视。
“设备出现问题、产品合格率降低都将给企业带来直接性的巨大损失,而品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周期漫长,因此夹江陶企对于人才的重视往往更看重前者。”西部瓷都夹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刘荒表示,长期以来国内建筑陶瓷行业都处于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夹江陶企而言,只要稳定生产,无需创新、不做品牌也能获得良好发展,因此陶企形成了重视生产人才、忽视研发创新人才与品牌建设人才的风气。
据了解,不少夹江陶企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企业的研发中心更多的是充当“产品检测”的角色,整个产区在产品创新上的力度明显不足。
也正是夹江产区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上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夹江产区内部创新力明显不足,在新产品的生产上,往往依赖于上游供应商,这使得夹江陶瓷虽然在产品趋势上与全国保持了一致,但在新产品推广进程上要远远落后于佛山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大量的创新产品在原创者花费巨资研发成功之后,往往成为产区企业竞相模仿的对象。对创新者而言,在创新成本还没收回的时候,创新成果已经被产区企业变相分享,这极大地打消了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无形中也使得企业对创新人才不够重视。
“只有保护原创、让侵权者受到处罚,让创新者受到实惠,才能激励企业的创新热情,提升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刘荒建议到。
“虽然建筑陶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本行业仍是有利可图的行业,追求大产量、低成本的企业虽然生存日益艰难,但大部分企业仍能在巨大的国内市场中生存下去,并或得一定利润。”黄宇认为,要彻底改变大部分陶企重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人才,轻产品创新、品牌推广人才的这种现状,必须等到建筑陶瓷行业无创新、无品牌不生存的阶段,只有大产能、低成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不下去,企业才会重新扛起创新与品牌的大旗,当然,这需要国家对创新与知识产权给予更大的保护,让创新者的创新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