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2532110

【产区盘点】河南内黄:产销稳中有升,陶企利润空间收窄

陶瓷信息网2019-01-10 01:25:53

 

图为内黄某陶企正在建设中的生产线。  摄影/崔学锋

 

对于建筑陶瓷产业来说,2016年又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超限治理引发的成本上涨,以及一轮接一轮的停产潮、涨价潮,让高压力、高风险成为陶瓷行业的常态。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激发了内黄陶瓷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多家陶瓷企业在新品开发、创新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倾注了更大精力,从注重产量向注重品质转变,从大产能向高效益进化。一些陶瓷企业还在品牌建设上发力,通过赋予品牌更多内涵、扩大品牌宣传推介提升竞争力。

另外,多数陶瓷企业紧跟市场形势,开发生产大理石、金刚石等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品结构都有了大的提升。在渠道合作模式上,陶瓷企业也在努力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格局。

 

产销:稳中有增,整体趋好

在近两年产能过剩的影响下,市场不景气、销售压力大无疑是陶瓷企业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之一。 在走访时经常会听到抱怨“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越来越不好做了”。特别是内黄近两年新增生产线都是少则日产3万、多则5万平方米的宽体窑大线,销售的巨大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今年内黄陶瓷企业普遍点火较早,大多数企业在元宵节前已经出砖。之所以每年都这么早点火开工,就是为了抓住年初的销售旺季。春节过后,市场一扫去年年底量价齐跌的阴霾和压抑,34月份出现了销售小高潮,大部分企业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也较为明显。

但好景不长,到了5月底市场就明显转淡,企业销售下滑,库存开始攀升。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虽然期间市场会有起伏波动,但总体趋冷,传统的“金九银十”也不例外。从全年来看,除年初两三个月外,陶瓷企业产销不甚理想,一些月份产销率仅有70-80%,个别企业甚至更低。

有当地人士称,每年开春市场红火,是经销商年后补货造成的短暂假象,并不能反映出市场真实情况,产品短缺也仅仅是结构性的,市场并没有真正回暖。

了解到,金刚石、大理石、镜面瓷片、剥开釉等新产品,成为拉动陶瓷企业全年销售业绩的主力和关键,特别是金刚石,从上市以来就非常火爆。成为各企业的主推产品和主要赢利点,而抛光砖等传统产品市场则较为平稳,缺乏亮点和起色。

在采访过程中,多家陶瓷企业负责人表示,2016年,建筑陶瓷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了新的趋势,也曝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但从全年来看,内黄陶瓷企业的产销平稳,甚至还有所增长。

 

新品:竞相推新,加速升级

近两年,在产能过剩、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缺乏卖点、竞争力下降、利润缩水,以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都迫使陶瓷企业通过开发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来挽救颓势,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传统产品利润一路走低,个别单纯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企业甚至难以为继;而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加大的市场压力,激发了内黄陶瓷企业的创新意识。其实,从年初开始,陶瓷企业就加大了产品创新,通过开发差异化产品来规避价格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日日升、新顺成、新喜润、新明珠等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开发的中坚力量。

今年以来金刚石持续火爆,是内黄陶瓷企业主推的产品之一。日日升、新明珠、欧米兰、福惠顺昌等企业纷纷推出了金刚釉产品。日日升陶瓷董事长黄长煜表示,微晶金刚釉产品优势非常明显,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主流产品。

大理石是陶瓷企业推出的另一个拳头产品,在11月份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日日升陶瓷隆重推出了“1:1生态大理石”产品,赢得了经销商的关注和青睐。新喜润陶瓷除了推出1:1生态大理石外,还推出了精工大理石、通体大理石、罗马御石、仿古砖、K金砖等多个产品系列。

在瓷片方面,内黄陶瓷企业也紧跟行业潮流。今年以来,新顺成、日日顺、新南亚等企业推出了剥开釉、金丝釉系列瓷片产品。而新南亚还推出了400×800mm大规格金刚釉1:1镜面大理石瓷片。新南亚陶瓷董事长张辉表示,明年还要研究开发半抛柔光砖、抗菌环保瓷砖等新产品。

另外 了解到,也有一些陶瓷企业提出了瓷砖坯体和釉面加白加厚的方案,以此增加产品卖点,提升产品品质,在市场上赢得主动。

应对成本快速上涨也是陶瓷企业加快推新品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日升陶瓷营销总经理林剑锋表示,推新品一方面可以紧跟市场形势、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

 

涨价:成本暴涨,势在必行

今年,陶瓷行业喊得最响的口号就是“涨价”,煤炭涨、运费涨、原料涨、包装涨……陶瓷企业也多次发布涨价通知,准备将“涨价”进行到底。

今年830日,交通运输部颁发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对超限运输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修改,最明显的是超限超载标准吨位全线降低,并且加大了超限的整理力度,比如建立“黑名单”、对超限超载的司机个人进行罚款和记分等等,大大增加陶瓷企业的运输成本。

  超限治理引发的运费上涨不但增加了陶瓷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引发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另外,在控产量、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煤炭产能得到有效抑制,导致下半年煤炭市场供应紧张,煤炭价格疯狂上涨,企业用煤每吨飙涨100多元。

运输费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一方面加速了行业“洗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陶瓷企业无法承受成本上涨,被迫停产甚至倒闭;另一方面,也迫使陶瓷企业提高瓷砖的价格。

9月份以来,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产区掀起了一轮接一轮的涨价潮。多家陶瓷企业表示,在产能过剩、市场低迷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企业的利润本来已所剩无几,此次煤价、运费的上涨,把陶瓷企业最后一点利润空间挤压掉,如果不涨价,企业将亏本经营。

虽然厂家涨价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仅仅是价格的微小调整也很难落实。10月份多家陶瓷企业的价格调整大多落空,进入12月,多家陶瓷企业再次发布了涨价通知,能不能真正落实还有待观察。

 

环保:日趋严厉,停产限产频发

今年,陶瓷企业在成本上涨、行业的竞争的冲击外,还在经受环保治理的折腾。有人说,今年是环保最为严厉的一年,陶瓷企业多次被限产,甚至被勒令停产,而这今后将成为常态。

今年年初,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进行了督查,揭开了中央环保督查的序幕。众多涉及污染排放的企业被波及,陶瓷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71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随即掀起了一场河南史上最强的环保风暴。在这场席卷全省的环保风暴中,建筑陶瓷行业也成为重点整治的行业之一,中央环保督察组仅仅进驻河南12天,已有30多家建筑陶瓷企业停产。“河南从没有如此大面积的陶瓷企业停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一企业负责人感叹。

1216日至22日,华北地区遭遇非常严重的雾霾天气,涉及十余个省。河南安阳、鹤壁等陶瓷产业也是重灾区之一,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所有涉气企业被全部关停。此前,鹤壁陶瓷企业已经因环保被要求停产,而此次内黄、汝阳、襄县、禹州等重点产区陶瓷企业全部停产。

而陶瓷企业为了环保达标,也纷纷投入重金购置和建设环保设施。据知情人介绍,今年内黄的陶瓷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会越来越严,环保整治将会成为常态,作为陶瓷企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适应这种新常态。否则,环保上如果出了问题,最后将逃脱不了被关停的命运。

(陶瓷信息驻河南  崔学锋)

关注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