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方陶瓷产业集聚地,陶瓷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山东淄博,其次是山东临沂、辽宁法库、河北高邑,再往后才是内黄。
因为起步晚、陶企数量少,这个“年轻”的产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很多同行会认为“内黄只不过是一个2009年才开始发展陶瓷产业的普通产区,而这样的产区在全国比比皆是”。
这是对内黄的误读!笔者在来内黄之前,也曾有类似的看法,直到身临其中,实地感受到“真实的内黄绝非如此”。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内黄陶瓷的欣欣向荣,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清晰思路,以及政府对产业的大力支持与高标准、严要求规划。
一
自2009年第一家陶企落地建设,经过八年时间的阔步发展,如今的内黄已集聚44家陶瓷及配套企业,55条生产线,形成建筑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其中陶瓷砖生产企业10余家,生产线40余条……
单就陶企及生产线数量而言,内黄在中国建筑陶瓷版图上只能算得上一个中小型产区,但如果比拼规模实力,内黄则是当之无愧的“大产区”。
起步晚、起点高、设备新是内黄陶瓷的发展特征。正因为如此,内黄的生产线均为宽体窑大线,单线日产能少则3万、多则5万平方米。以此换算,内黄的40余条生产线,产能规模相当于绝大多数产区的100~150条。这样的产能规模,还能算“小产区”吗?
即便是比拼企业实力,内黄同样能够领跑北方。时至今日,内黄的瓷砖生产企业年产值普遍在5亿元上下,规模最大的企业——日日升陶瓷年产值已达到20亿元。同时,产区内月销量达两三千万元的瓷砖品牌不乏其例。这样的企业实力,除广东、江西等少数产区,绝无仅有。
内黄的实力,还源自一流的园区环境、一流的生产环境以及一流的营销展示水平。
笔者因为工作需要,曾多次深入山东淄博、辽宁法库、四川夹江等传统产区和江西高安、湖北当阳、湖南岳阳等新兴产区。对比之下,不得不为内黄陶瓷点赞: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整洁有序、道路平整宽阔、绿化建设亮点纷呈;其次是陶企对产品展示的高度重视,每家陶企自建厂初期,就同步建有斥资数千万元高标准打造的营销展厅,这在全国的新兴陶瓷产区中十分罕见。
作为一个首次与内黄陶瓷亲密接触的陶瓷人,内黄给予了笔者太多的惊喜与耳目一新!
二
内黄陶瓷起步虽晚,但势头强劲、潜力十足。自产区成立以来,内黄陶瓷一直处于健康良性的运行状态,即使是在当前产能过剩、环保高压,以及产业大洗牌背景下,内黄的企业家们依旧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企业之间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这里很少有价格战与恶性竞争,每家企业都在差异化发展。有内黄陶企告诉笔者:“在内黄,如果有一家陶企的产品价格体系上调了,那么另外几家一定会想方设法卖得更贵。”而说起对同产区其它企业的评价,内黄的企业家们都会发自内心地相互认同、肯定与尊重。
“找好产品,就去内黄”。如今,这一价值理念在北方经销商群体中广为流传。品质好、花色新,是经销商对内黄陶瓷的共同评价。并且,饶是内黄的产品价格比周边产区普遍高出20%,亦备受经销商青睐。
“我们所有的产品定位都瞄准北方市场的最高水平,与淄博竞技。”新喜润陶瓷董事长李军希,是土生土长的内黄人,做过经销商,也曾到淄博贴牌,对北方产区及市场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他说,内黄陶瓷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绝对全国最快。“当前的内黄陶瓷最缺的就是时间沉淀,如果给予充分的时间,内黄陶瓷一定前途似锦。”
笔者也十分看好内黄陶瓷的未来发展。首先是在区位上,内黄地处中原腹地,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道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其次是,内黄居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的中心位置,拥有巨大的市场辐射力,200公里经济圈内,人口高达5亿。
内黄的优势与潜力,还在于遍布北方的“内黄籍”瓷砖经销商。在内黄乃至河南省,一直流传着“福建人造砖,内黄人卖砖”的段子,万余名散布于北方各大县城的“内黄籍”经销商,为内黄陶瓷走向北方及全国市场提供了坚实后盾。
近两年,北方产区正处于新旧更迭的全新时期,曾经的“领跑者”山东淄博因为产业调整已今非昔比,河北高邑等产区亦深陷环保漩涡,缓慢发展。而这,正是生机勃勃的内黄产区,崛起的绝佳契机。
过去两年,我们可以看到,淄博等北方产区的配套、人才、经销商等优势资源向内黄大量转移的现象。而产业的发展与产区的壮大,归根结底是依靠配套、人才与网络渠道的推动。资源的此消彼涨,正在加速内黄陶瓷成为北方产区的“新风向”。
事实上,内黄本身亦有着扎实牢固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配套,建成河南唯一一家省级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陶瓷展销平台“中原陶瓷博览城”。这在同等规模和同期发展的产区中亦绝无仅有。
依托上述优势,高速发展的内黄陶瓷大有可能成为北方产区的“新标杆”。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