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信息讯 驻河南 崔学锋 报道 十九大刚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因会议召开而停产的陶瓷企业陆续复产,都在抢着11月15号采暖季停产之前再加紧生产20天,为年前及节后备足库存。但是近日却传出消息,河北高邑产区由于天然气等成本暴涨,月底陶瓷企业或集中停产。
成本暴涨 陶企举步维艰
作为北方率先实现“煤改气”的产区,本来在环保重压之下,可以避免停产限产额厄运。但是近日高邑某企业发布通知称,由于成本连续暴涨,陶瓷企业承受巨大压力,将拼尽全力生产至11月下旬,而多数企业则不得不提前停产。
调查得知,高邑在今年4、5月份进行“煤改气”的过程中,由于天然气源不足,26家陶瓷企业中,仅有6家陶瓷企业使用管道气,其余20家陶瓷企业则只能使用LNG液化天然气。
这20家企业虽然改用LNG液化天然气,但由于需要需要长途运输,而LNG液化天然气又属于危险品范畴,节假日期间运输车辆不能上高速,导致这些企业无气可用。在 进行产能调查的国庆节期间,高邑就有部分企业由于无气可用不得不停产。
让陶瓷企业更无法承受的是天然气价格的疯狂上涨。据当地知情人透露,进入10月份以来,每立方米管道天然气由2.3元涨至2.7元,上涨17%;LNG液化天然气由2.3元涨至3.5元,上涨超过50%。
不仅仅是天然气,其他各种原材料也在疯狂上涨,已经超出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上述企业(该企业主要生产瓷片,使用LNG液化天然气)在发布的通知中,详细罗列了各种材料的上涨情况,以及企业增加的生产成本。
“同七月份相比,天然气价格由2.3元/立方米涨至3.5元/立方米,每月多支出费用为180万元(每片砖成本涨0.4);化工面釉由3200元/吨涨至4400元/吨,每月多支出72万元(每片砖成本上涨0.16元);化工底釉由2000元/吨涨至2700元/吨,每月多支出31万元;另外,纸箱每个上涨0.4元,泡沫每对涨0.2元,每月多支出34万元,仅上述几项企业每月需多支出317万元。”
成本接连暴涨,而瓷砖价格就是小幅上涨且也大多难以落实,让陶瓷企业举步维艰。
艰难维持 11月或全部停产
力度愈来愈大的环保整治,全方位的成本上涨,已让陶瓷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继续生产就意味着亏损,过早停产则会面临银行抽贷、客户流失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早在10月中旬,高邑超过一半的陶瓷企业就已经停产。据当地有关人员介绍,这些企业停产多数不是因为销售问题,而是难以抗拒成本上涨的压力。
而尚未停产的几家企业,也是在想方设法缓解压力,保持生产、减少损失。比如上述企业除了列出了成本的上涨,也给出了应对的措施。该企业通知称,“在销售方面,一是砖价每片上浮0.2元;二是与贴牌商多沟通,争取代加工;三是多争取山西、河南、山东等企业停产产区的业务。”
而在生产方面,该企业一方面提出自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则是延迟工资发放,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尽管如此,到本月底,高邑大部分陶瓷企业企业也会停产,而个别坚持生产的陶瓷企业,在11月也会陆续停产,比往年停产时间也有所提前。
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当地协会和政府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政府将增加管道气天然气气源,解决企业用气难及价格高的问题;同时将在产区建设LNG液化天然气集中供气站,从根本上LNG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问题;
另一方面则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走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发展之路,更进一步加强品牌塑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应对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1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