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this.style.width=640;" o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易门陶瓷工业区粉尘污染十分严重,有车经过,尘土扬天 唐小翠摄640)this.style.width=640;" o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易门产区现有陶企资料图表 2008年8月2日,当看到易门县委书记方志鸣从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手中接过“中国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的铜牌的时候,林厚荣怎么也不会想到,3年后自己会有卖掉公司、逃离易门的结局。2008年还是云南飞奥美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林厚荣,在接受 采访时,还满怀信心地说:“易门建筑陶瓷企业的生产设备已经能与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建筑陶瓷发达地区相接轨,只要继续加大发展,‘易门造’建筑陶瓷完全可以叫响全国。” 可是从2008年到现在,短短5年的时间,“易门造”非但没有叫响全国,甚至连自己本土陶瓷市场的“老大”地位都岌岌可危。作为最早进驻易门的陶瓷企业老板之一,林厚荣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易门陶瓷的中兴和没落,说起自己在易门建厂经营的经历,林厚荣不胜唏嘘。 闽商的易门创富之梦 得益于云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交通条件,早先的云南陶瓷行业自成一体,很少与外界流通,省内的陶瓷市场份额主要由易门为数不多的几家本土企业所瓜分。1172.51万吨的瓷土(长石、砂质高岭土)储量,和311.96万吨的粘土矿储量,更是给易门陶瓷提供了强大的后援保障。 在1999年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云南开始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也是在这之后的几年里,云南迎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一轮高峰。在2002年——2005年四年的时间里,云南房地产项目一直保持着40%以上的速度增长,投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遥遥领先于东部地区。 随着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对于云南省内的陶瓷行业来说,此时的云南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聚宝盆地,资本总是逐利而行,大批在福建、浙江、广东吃过甜头的建筑陶瓷企业,嗅着商机,不断把资金投向云南,从2003年开始,亚欧、国星、宝莱、南鹰等外省品牌相继进入易门发展,林厚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进驻易门。 易门是一个具有深厚陶瓷历史文化的云南小县城,据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易门李忠瓦窑就名震滇黔,在1954年的时候,易门“陶瓷生产合作社”的陶瓷制品年产量已达100多万件。1970年“中央投资、地方管理”的国营易门瓷厂投产。与此同时,易门的建筑陶瓷也不断发展。在1995年,易门瓷厂与方屯乡政府联营投资4800多万元,新建了易门佳璜瓷业有限公司,开启了易门建筑陶瓷的生产历史。 首个进驻易门开厂的外地商人是来自福建的黄株祥,由于他租用意达陶瓷公司的生产线生产内墙砖,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生产成本也比在福建的低。在2003年,他斥资3000万元在易门大椿树工业园区开建易门亚欧瓷业有限公司,利用福建公司的技术优势,开发易门瓷土资源。 而林厚荣则较黄株祥晚一年在易门设厂。据林厚荣回忆,投资建厂总共花了近5000万元,2004年在政府的支持和朋友的鼓励下,易门飞奥美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在易门落脚了。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林厚荣看到了以后的危机。 投资建厂初期,产品销路很好,飞奥美瓷业公司就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公司投产三个月后,恰逢全国开展超限超载的集中整治活动,加上本来云南的交通运输状况就不太好,这就把刚成立不久的飞奥美瓷业公司置于生死存亡的险境。“一边是大批的客户等着发砖,一边是大量产品积压着。当时我们企业已投产3个多月了,20多万箱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还有大量的产品堆积在昆明火车站的货场里等着发出去。由于仓库放不下,我们不得不再扩大仓库规模,那种情况,真是把我急死了”。林厚荣介绍说,后来在易门政府与铁路部门极力争取下,问题才得以解决。 回想起那次遭遇,林厚荣坦言,当时虽然很着急,但并没有到慌乱的地步。一是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是对云南市场有信心。当年云南易门产的陶瓷占了整个云贵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高,陶瓷产品的需求量还不断地增大,“那几年,易门的陶瓷老板都还是挣了点钱的。”林厚荣谦虚地说。 易门陶瓷初期的飞速发展,除了外部市场的因素外,与易门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易门陶瓷特色工业园自2003年立项建设以后,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并积极争取获得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对于招商进来的陶瓷企业,易门县政府都像“宝贝”一样精心的呵护和培育。 易门陶瓷企业也没辜负政府的期望,不但占据了云南80%以上的中低档墙地砖市场份额,在鼎盛时期,整个陶瓷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差不多占到全县工业生产总值的70%,给政府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过,易门县出产的瓷砖产品90%都需要在云南省内消化,也让部分陶瓷老板感到担忧,太过依赖云南市场为以后易门陶瓷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梦想照进现实 说起现实,林厚荣的大脑一下跳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是一个全国性的灾难,即使对于云南相对封闭的陶瓷行业,也没有幸免。谈到目前整个行业的低迷状况,林厚荣直摇头,“现在比起2008年还是好很多了。”就在全球性经济危机时期,处于产品品质差、档次低、难发展的考虑,林厚荣转让了飞奥美的生产线,转而投入到中高档墙地砖的行列中。 2010年2月2日,由林厚荣投资兴建的易门恒得宝高档墙地砖建设项目正式签约入驻易门。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800万元),占地面积约180亩。不过,虽然从低档产品转而生产中高档产品,但新一轮的考验还是来临了,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给建筑陶瓷行业带来的冲击远远超过了行业人士的预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碍于大市场环境差,易门生产力成本逐年提高等情况,刚刚成立一年的恒得宝死在了襁褓中。2011年3月,林厚荣完全退出了云南市场,转战贵州。 说到转战贵州的想法,从闽商精明的商海战术来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2005年,林厚荣进入易门产区的时候已经在筹划入股由几个同乡生意人合作在贵州建筑陶瓷瓷厂的事情了。直到2011年3月完全撤退云南之后,林厚荣把原本几个股东兴建的贵州清镇的陶瓷厂单独承包下来,一条线的小厂,主要生产外墙砖,走上了过去在易门的老路子。直到现在,时隔一年多, 再次采访这个在云南、贵州有着传奇陶瓷建厂经历的闽商,他也感慨万千。说到现在在贵州清镇的陶瓷厂,一个厂,一条线,甚至自己亲自上线打包。只做主销乡镇市场的低端外墙砖,似乎在贵州的林厚荣又重新走上了初到易门建厂的路子,而如今库存大、档次低、销路难的情况,也让他再次面临着可能如当年败走易门的险情。 “合同到期就不做了,现在全国整个陶瓷产业都是产能过剩,整个清镇也只有6家陶瓷厂,做一个死一个,做不起来,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 面对曲折的建筑陶瓷人生,林厚荣看不到行业的曙光和希望,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厚荣的建筑陶瓷人生就像是易门陶瓷产业发展的缩影;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美好计划在产区现实发展困难重重之下,成为泡影。如今,贵州清镇的陶瓷厂合同签到了2016年,林厚荣看着眼前残酷的现实和市场情况,萌生退意。 封闭式经济下的库存积压 先天的瓷土资源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惠的政府政策措施让外地商家们开始涉足易门。然而,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产区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十年前,对那些远道而来的浙商、闽商来说,云南地区就是一个聚宝盆,易门则是聚宝盆的中心。云南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需要本土工业的支撑,而易门的陶瓷产业则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但从区域范围上来说,云南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聚宝盆,易门则是一个圆规的中心点,圆弧画到的范围也仅限于云南省内。这就如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互通有无的信息交流和产品往来,结果必将是衰败。 近期走访了多家易门陶企,云南省内狭小的销售网络让多个陶瓷厂面临着严峻的库存问题。作为易门产区建厂时间最长的陶瓷厂,意达陶瓷市场主管杞文强面对库存问题,连连向 诉苦。 注意到,不论是篮球场还是职工车棚,可以说只要厂里哪有空地,哪就可能成为仓库。杞文强告诉 ,产品已经堆满仓库,不得不堆在厂门口空余的篮球场上,甚至堆放在厂区办公楼的走廊上。“具体多大的量我自己都说不上来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怎么消耗库存,办法也在想,市场不好,还是没有出路。” 实际上,造成今天狭小的市场并不是易门陶企的初衷,建立易门陶瓷特色产业园初期,易门也定下了远销东南亚国家的美好愿景,不过因为产品价格太过低廉而无力承担高昂的运输费用,让易门砖远销国外成为一场梦。 作为易门陶瓷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易门最大的陶瓷厂——远方陶瓷董事长尤伟峰告诉 ,产区多个厂家出现的库存量大的问题,在目前的大环境之下,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表示,前几年云南市场低端的易门砖好卖,那也是因为易门砖填补了低端产品市场的空白,现在市场不好了,随之而来的库存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但是要想在短期之内消耗这么大的库存非常困难,除了看市场的走势之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产品本身。产品质量差,走不出云南;大市场不好,小市场范围又有限。“产品质量差,比不上其他产区的砖,大家都在抢市场,自然就被比下来了。” 硬件依然是硬伤 本地瓷土资源是易门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云南地区而言,矿山较多,很多商人也都是因为做矿而发家致富的。云南虽然矿山多,但同时也存在规模小,地域差异大,矿山分散,矿含量小等弱点,易门瓷土也有着白度低、成块状、可塑性差等缺陷,低品质的瓷土使得瓷砖的质量也相对较低。 易门陶瓷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大都在1—3条生产线左右,且窑炉较短,远方陶瓷的一条窑炉长270米,是易门产区最长的一条窑炉,与
佛山陶瓷企业新建的300多米的窑炉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其他企业方面,大多窑炉都在百余米,意达陶瓷厂有一条窑炉甚至只有70米。在压机方面,易门陶企采用的压机大部分是1200—3800吨的压机,在产品规格上就很受限制,因此在易门市场上销售的600mm以上的砖都是外地砖,多以广东大规格砖为主。 机械设备和燃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砖的质量,但从建厂时起,大多数易门陶瓷企业的机械设备都是从广东等地的陶瓷厂购进二手设备,老化的器械、陈旧的工艺、小规模粗放式运营,让原本已经受到瓷土质量限制而品质不高的瓷砖,更是雪上加霜。 市场排斥+外产区冲击 调查期间, 走访了易门祥友建材交易市场。市场内外,多是个体建材经营户,开了两家瓷砖店的马大姐告诉 ,虽然易门本地有产瓷砖,但是本地人都很少会买易门砖,还是因为质量不行,因此在易门做瓷砖生意的人,大部分经营的产品多是广东、江西等产区的陶瓷产品。建材市场附近,在临街商铺做建材的老板告诉 ,去年自己一年的瓷砖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但是易门砖的销售额占不到总销售额的十分之一,绝大部分卖的都是广东砖。 在昆明建材市场要找到易门砖,非国雅建材批发市场莫属。 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国雅是易门砖的主要销售阵地,但是外产区的瓷砖也在抢占着这个低端建材市场。福建经营户李小姐告诉 ,买易门砖的人已经很少,偶尔只有一些路边蹲点的个体工头会买易门砖。尤其是易门的外墙砖,最低甚至低至0.5元一片,因为在价格上优势明显,城乡结合部的自建房需求比较大。但是地砖方面,因为江西等地的地砖也比较多,而且像易门生产的600×600(mm)的地砖,易门砖和江西砖的价格都在十多元,但是在质量和声誉上,江西砖就要比易门砖走俏得多。 在去国雅走访之前, 走访了昆明市内一些相对较小的装饰广场和建材市场,如云纺装饰广场和菊花村附近的建材市场,以及主要做批发的中林建材城。 注意到,虽然这些建材市场的规模较小,但是对易门砖都较排斥。 一提及“易门砖”,商户们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样子,反复强调自己只做高档的广东砖,即使走批发渠道的中林建材城商户,同样出现了排斥易门砖的情况。 政府由重视到放任发展 因为有着房地产行业发展作支撑,2005—2008年是易门陶瓷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十一五”末期易门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易门建筑陶瓷产业在政府优惠的土地和税收等政策下,也让看到希望、尝到甜头的商家们勇于试水,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荣誉和奋进的数据。 然而,随着政府意识到易门经济发展支柱单一、增长粗放、效益不高等结构性问题时,在“十二五”规划里,政府由原有的三大支柱产业拓展为五大支柱产业。近两年,已经很少能在易门政府信息网站上找到关于建筑陶瓷产业发展的信息和有利政策。相反,享有“滇中水城,菌乡易门”美誉的易门县,大力发展的矿泉水产业、野生菌产业占据了政府公布信息上的大部分内容。缺少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易门建筑陶瓷企业就像是没有了翅膀的小鸟。 说到2008年8月易门获得“中国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的授牌仪式上,当时作为企业代表的云南国星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体育面对 采访时说:“易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政府招商政策,和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的陶瓷建材产业发展集群,是公司决定投资7000万元建厂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今忆当年,林体育面对 ,当年豪情壮志的笑容变成了今天无奈的苦笑。据统计资料显示,易门县2012年1—11月的水泥陶瓷建材产业总产值92213万元,同比增长0.7%。易门县商务局局长简单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易门建筑陶瓷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一方面归咎于恶劣的市场大环境,还包括云南周边陶瓷产区的兴起,对于云南市场有着较强的冲击;另一方面,易门建筑陶瓷产业的局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管理落后、低端的市场定位,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特性让环保问题愈加严峻。因此近两年政府方面也在尽量协调各个支柱产业的发展。简单表示,因为正值全国“两会”期间,2013年对陶瓷产业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方案还在商讨阶段。 环保压力增大 面对越加严峻的环保问题,对易门陶瓷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飞奥美瓷厂外看到,围墙上两个巴掌大的排水口里,哗啦啦的排放着生产废水,废水顺着厂房外围墙边的小沟排进了下水道。据在水沟边搬砖的飞奥美工人说,这样的排水情况已经是长年累月的事情了,整个厂就一条线,库存又大,运营都困难,哪里还有闲钱管废水排放的问题。同样,作为易门最老的陶瓷厂,企业经营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面对环保压力,该厂厂长不愿多说,只是透露了已经按照政府要求使用完成煤改气,增加的运营成本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针对陶企废水废气排放问题,林体育表示:“政府方面一直在跟进我们企业的环保问题,让我们改进设备,而且严厉查处工业废弃物的乱排放问题。给我们企业的压力很大,但是目前我们厂已经完全做到了废水循环利用,零排放的目标,这个也给易门县的陶企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实际上,易门陶瓷工业区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在厂区附近,踩在粉尘堆积的路面上,鞋印可达2公分厚。只要有车子经过,尘土扬天,遮天蔽日。 对于陶瓷工业区的污染问题,政府一方面停滞了对陶瓷企业的招商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不断进行环保方面的施压,让企业不堪重负,但效果甚小。对此,易门县工业商贸和信息科技局(原经委)局长刘政表示:“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希望能找到既能发展本地陶瓷产业,又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方法。政府一直在鼓励陶企对硬件进行升级更新,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发展也很缓慢。2013年,针对陶企我们会扶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资金方面,我们今年相比往年增加了一倍的企业贷款名额,企业可以申请获得贷款,用于企业生产设备等硬件的改造,完成政府要求的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的环保要求;土地园区建设方面,由云南省政府直接管辖规划的滇中产业新区的规划正在进一步落实,易门陶瓷产业也规划到了滇中产业新区发展项目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