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信息 | 高峰时期有7家陶企、9条瓷砖生产线,而现在所有陶瓷厂均已关停。近日,《陶瓷信息》“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安徽淮北市烈山陶瓷工业园走访获悉,当地陶瓷企业已经“团灭”——生产线早已拆除完毕,除了两家陶企还可以找到厂房,其他陶企均已“消失”。
这样的陶瓷工业园在全国并不少见,从起步到产能过剩仅过去短短几年时间,一批曾经的“明星陶企”就迅速跌落退出,徒留下荒草漫漫、形同“鬼城”的破败厂房,诉说着陶瓷产业曾经的辉煌与早已破碎的“瓷都”梦想。
安徽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荒废破败的陶瓷厂房。
高峰时期有7家陶瓷厂
短短9年间已全部退出
公开资料显示,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起步于2004年前后,是安徽省最早建设的陶瓷工业园之一。得益于淮北及其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
陶瓷原料,适合大规模发展中低档陶瓷产品,吸引了一批陶瓷企业的入驻。
在高峰时期的2011年,烈山陶瓷工业园入驻有安徽美康陶瓷、淮北粤州陶瓷、淮北新生活陶瓷、淮北嘉美陶瓷、淮北中博瓷业、淮北惠尔普陶瓷、淮北伯爵陶瓷七家陶企(2011年“
陶业长征”数据),9条生产线。这些陶企主要生产瓷片和地砖,产品销往安徽省内和周边地区。
得益于当时的国家惠农政策,以及城镇化建设,当地陶企销售形势普遍较好,但产品档次不高,主要销往广大的城镇市场和城乡结合部市场。
据公开信息,在发展过程中,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煤电价格偏高,没有彰显淮北市的优势,陶瓷产业系高耗能产业,虽然淮北是能源基地,但电价比山东高,煤价则比山西高;二是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成本偏高,陶瓷生产成本较高;三是陶瓷原材料开发滞后,陶瓷生产所需的原料来自山东,本地
陶瓷原料不能与陶瓷工业发展相配套;四是陶瓷产业规模弱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知情人士告诉《陶瓷信息》,淮北市曾对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信心满满。为此,烈山区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了烈山陶瓷工业园,以此致力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但因多种因素影响,烈山陶瓷产业发展并不顺利。
2013年以后,当地陶瓷企业陆续遇到发展问题,遭遇淘汰与退出。总体上看,烈山陶瓷工业园中的陶瓷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行业深度洗牌的大幕下,缺乏存活的实力。
据《陶瓷信息》统计,2011年烈山陶瓷工业园有7家陶企,但到了2014年仅剩下5家,2017年剩下4家,2020年则遭遇“团灭”,所有陶企全部退出。
环保治理加速陶企“团灭”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当地政府的环保治理,对陶企的退出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7年3月下旬,淮北市当地政府下发通知,要求辖内所有陶企停产治理,一时间淮北市仅剩的4家陶企全部处于关停治理状态。
当时,对于陶企何时能够复产,政府一直未明确表态,也没有作出答复,包括下一步是否要求陶企建设相关环保设施或环保排放达到何种程度,都未作出表态。据知情人士回忆,2017年,在接到政府停产通知之前,有陶企先后投入了300万元用于环保升级,但依然复产难。
2017年以后,陆续有陶企对产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和迷茫,并提前处理瓷砖库存,员工提前放假回家,甚至有陶企打出“厂房出租”的条幅……
图威陶瓷(淮北)有限公司厂房仍在,但破损严重。
2020年7月25日,当《陶瓷信息》“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再次来到烈山陶瓷工业园之时,当地再无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除图威陶瓷(淮北)有限公司、淮北伯爵陶瓷有限公司2家陶企还可以找到厂址外,其他几家已经全部拆除。同时,未拆除的2家陶企,厂区内一片狼藉,厂房破损严重,很难看出这里曾是陶瓷厂,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工厂早已人去楼空。
据《陶瓷信息》了解,当地原有的7家陶瓷厂成立时间大多在2004年前后,从创立到完全退出,工厂存活时间仅有十余年。而这短短的十余年,亦是一个陶瓷工业园从起步、高潮,再到跌落、消失的全部发展史。
这样的陶瓷工业园在全国还有很多,他们始于产业转移、建筑陶瓷产能大扩张的“黄金时期”,曾经雄心勃勃地喊出“瓷都梦”,但短短的几年时间,市场环境风云剧变,“瓷都梦”渐行渐远,陶瓷生产的环保压力接踵而至——很多陶瓷工业园才刚刚起步,尔后又迅速面临“胎死腹中”的艰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