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建成瓷砖生产线2条,日总产能3.3万平方米
陶业长征IV 全国陶瓷砖产能及产区发展大型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
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陶瓷信息
全程冠名:嘉俊陶瓷、摩德娜科技、新景泰机械
第八、九站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5日-2014年9月30日
■ 调查组成员:陶瓷信息 操儒冰 黄志坚
■ 文/陶瓷信息 操儒冰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西藏。
重要信息:
2700米和3600米,是西宁雅美亚陶瓷和拉萨青达陶瓷所处的海拔高度。
说起“这两家陶瓷厂”,难免会有人瞪着眼睛,满脸惊愕地问道:“那么高的地方也能搞陶瓷?”
其实,这两家全国甚至全球“最有高度”的陶瓷厂存在已久。只不过,闭塞的交通与信息将它们屏蔽于行业关注的目光之外,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真实存在。
在这个有违“陶企布局逻辑”的高原地带,每一天都在与恶劣的生产环境顽强地抗争着——漫长的冬季、短暂的生产周期、稀缺的原料与稀薄的氧气……很多时候,外界更多地获知或联想这里创造了多少生存奇迹,却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陶瓷砖产能极度饱和的当下,这里的一切是多么的艰难。
亏损、易主、更名、停产等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事件,宛如一个个难以摆脱和破解的魔咒,一直缠绕着它们。
但饶是如此,它们的掌舵者一直在坚守。
高原“魔咒”
在连续亏损十年后,不堪重负的拉萨青达陶瓷能做出的最佳选择是:遣散工人,停止生产。
这是生存环境极度脆弱和恶劣的陶瓷厂,为了更好存活的无奈之举。
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各种资源稀缺,促使青藏高原俨然中国建筑陶瓷版图上的“孤岛”。有人开玩笑说:“在这里搞陶瓷呀,比上月球还难。”
作为以身试水者,拉萨青达陶瓷在这片“孤岛”艰难地苦撑10年。
2014年9月28日下午15时,陶瓷信息几经辗转来到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工业园的这家“海拔全国最高”的陶瓷厂,看到的是一片死寂与落败——大白天,工厂大门敞开着,厂区里荒草丛生,很难看到人影。几只麻雀从半空中飞过,也无法吵醒如同沉睡中的工厂。
“厂子已经停了快一年了。”在青达陶瓷四层楼高的办公大楼里, 在一间挂牌为“办公室主任”的房间里,找到了老杨,他是这栋空荡的办公楼里,唯一在值班的人。
老杨热心地介绍,拉萨青达陶瓷由来已久。2004年5月,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西藏首家建筑陶瓷企业——总投资4亿元的西藏圣兰迪建筑陶瓷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无建筑陶瓷企业的空白,亦刷新了中国陶瓷企业所处海拔的最高记录。
然而,这家西藏唯一的建筑陶瓷企业投产后,并未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谱写辉煌的发展篇章——不但未能垄断西藏市场,反而处处受到广东、四川等陶瓷品牌的打压。
由于原辅材料、气温、人工、物流等多方因素制约,圣兰迪建筑陶瓷有限公司一直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两年后的2006年,经营乏力的圣兰迪建筑陶瓷被转让给川籍企业家投资的拉萨青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更名为“拉萨青达陶瓷有限公司”。
“我们接手的时候,听很多人说搞陶瓷很赚钱,但接手后才发现完全是两码子事。”老杨摇了摇头,忿忿不平地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内地搞陶瓷的确很赚钱,但拉萨因为多方限制,却是个特例。
易主后的青达陶瓷努力汲取圣兰迪建筑陶瓷的失败教训,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对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位。但亏损的噩梦一直延续,仅2007年就亏损了逾1000万元,尔后每年的亏损都在百万元以上。
2014年初,由于难以支撑长期而持续的亏损,青达陶瓷的生产车间彻底停止了轰鸣,等待遥遥无期的重开之日。 “开是亏,不开也是亏,干脆停了算逑。”带着浓浓的四川腔,老杨有些激动地说道。
事实上,深陷“亏损、易主、更名”高原魔咒的,不惟拉萨青达陶瓷,海拔2700米的青海鸿洲陶瓷(现为西宁雅美亚陶瓷)亦遭受着同样境遇。
位于西宁大通县的青海鸿洲陶瓷,由福建人于2007年创立,三经易主,成为今日的西宁雅美亚陶瓷。
因为更名次数过多,还给外界造成了误判。佛山一位曾到西宁销售墨水的供应商告诉 ,他曾一度认为西宁拥有青海鸿洲陶瓷、青海金茂陶瓷、西宁雅美亚陶瓷三家陶瓷厂,但到了西宁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家厂,更换了三次名字。
艰难的守望
西宁雅美亚陶瓷于2013年在青海金茂陶瓷的基础上更名而来,过去的鸿洲和金茂一直以生产地砖为主,但受多方条件制约,产品合格率一直很低,企业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有了前车之鉴,雅美亚陶瓷将生产线改成瓷片。不过,幸运之神并未因此而降临——在改线后的首年里,因为一直处于磨合期,雅美亚的瓷片合格率非常之低,到了2014年,产品合格率已大幅提升,但市场却变得糟糕。
“今年的库存压力很大,但我们一直在坚持生产,反正也只有一条线,9个月的生产周期。”9月26日,西宁雅美亚陶瓷销售总经理黄健对陶瓷信息说,真想不出,在西宁设厂搞陶瓷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今年的销售形势急转而下,雅美亚亦受到较大冲击。
实际上,西宁大通县发展建筑陶瓷产业并非一无可取。据勘探,大通县境内石英、软质粘土、长石等原料储量丰富、品位较高。该县曾规划,立足于本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十一五”期间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100条陶瓷生产线,使大通县成为青海省的陶瓷生产基地。
不过,这一宏伟目标最终未能实现。
除了部分原材料能够就地取材,具备一定优势,但与大部分内地产区相比,大通县贫瘠的优势并不突出。黄健说,因为缺乏集聚效应,当地没有任何与陶瓷生产相关的配套产业:釉料需从山东引进,甚至连包装箱亦要从福建购取,其间产生的高昂生产成本,是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青海省地广人稀、招工难度大、人力成本过高,冬季过于漫长、生产周期过短等外部环境亦为掣肘陶企发展的短板。黄健告诉 ,陶瓷生产所需的技术、营销人才都得从内地高薪挖请,因为只有9个月的生产周期,工人与管理层只能工作9个月,为了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必须给出远高于内地和青海省平均水平的薪资,“以防流失”。
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经济欠发达的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省,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整个青海省仅有500多万人口,而西藏亦只有200余万,“还不及内地的一座城市。”有一次,黄健出差去青海省下属的一座县城,全县仅有3000余人,不及内地的一座村庄,这远超出了这位福建人的预料,而且其中的很多牧民住的还是毡房、帐篷,“根本就不需要消费瓷砖”。
“好在青海省只有一家陶瓷厂,没有竞争。”这是为数不多、被黄健津津乐道的优势。
除此之外,这里坐拥全国最廉价的天然气——1.73元/立方米,远低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用气比用煤更为便宜”。不过,这一优势正面临丧失,“因为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即将上涨1元”, 届时,雅美亚陶瓷仍将考虑改用块煤,以减轻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这里的煤价是400余元/吨,亦远低于内地。
工业薄弱、生活资源极度匮乏的青海,是个典型的资源输入省,每年需要从外地引进大量物质,但能够输出的资源却十分有限,这为雅美亚陶瓷跨省销售提供了便利。利用运费低廉、空跑折回的铁路货运,雅美亚陶瓷能够轻易破除物流瓶颈,远销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例如利用折回的铁路货运专线,我们进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运费是120元/吨,而陕西的企业至少要200元/吨。”黄健说,在部分市场,雅美亚陶瓷具有绝对的物流优势。
青达陶瓷所处的艰难环境,比起雅美亚陶瓷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老杨的话概括:“它们经历的,我们都经历了,它们没经历的,我们也经历了。”
位于拉萨市郊的青达陶瓷更像一个偏远的原料“合成”基地——生产陶瓷所需的各种原料、燃料、釉料都要从夹江拉来,然后在这里合成、制造出一片片精美的瓷砖。
这些环节所产生的高昂物流成本,让青达陶瓷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瓷砖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产成本太高了,甚至和四川相比都没优势,如果有的话,就不会一直亏损了。”老杨的语气中有些委屈。
地域面积的广博、交通与信息的闭塞、天气的变幻莫测,给川藏公路的运输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从四川拉原料经川藏公路到拉萨,一路上因各种气候、堵车等原因,导致原料供应很不及时。
“我们生产线的设计产能是15000m2/天,但实际日产量只有8000平方米,原因就是经常性的原料短缺”。
恶劣的地理环境给陶瓷生产带来的困扰,还远不止这些。
昼夜温差大,从内地引进的技术人才大多需要长达一两个月的适应期,才能步入工作正轨;漫长而酷寒的冬季,使得这里的生产周期一年仅为8个月;在氧气稀缺、气压过低的拉萨,开水85℃就已沸腾,煮碗面条都得用上高压锅,而这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燃烧不足,只能投入更多的燃料去弥补……
有时候,机器设备坏了,要从夹江找人修理,甚至小到一颗螺丝损坏,也要大老远地跑到内地购买。
难以改写的命运
当然,青达陶瓷也考虑过突围,并试图扭亏为盈,但每次的结果都是铩羽而归。
2007~2011年,由青达公司生产的地砖曾多次出口到临近的尼泊尔,但即便如此,出口南亚的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出口手续太麻烦了,又是海关,又是税务和商务厅,基本上没有利润。”老杨顿了顿,说:“而且尼泊尔的用量也不大,加之公司在尼泊尔没有办事处,只能依靠中间商”。
厂子连续亏损,是不是经营方式有问题?青达陶瓷也反思过,并试过将厂子转租、承包的法子,但还是失败。
2012年,青达公司与川籍商人签订了5年承包协议,承包费是“利润三七开”,但到最后,四川商人也没能力挽狂澜,仅承包两年就毁约、撤走。“他们的经营效益比我们要好,一年只亏了100多万,而我们最好的时候也亏了200多万。”老杨说,承包人亏得血本无归,他们也没好意思再索要承包费。
到了2014年,青达陶瓷彻底停止了脉动。
西藏真的就不适合搞陶瓷吗?显然不是,在老杨看来,如果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还是很适合的。“前提是,生产原料供应稳定,经营效益要好”。
事实上,仅拥有一条生产线的青达陶瓷,销售一直很顺畅,这主要得益于其远低于同行的低价销售模式。
“内地卖三块的,我们卖两块五,内地卖一块八,我们就卖一块三。”老杨说,不比别人便宜,就卖不动。但如果能够满负荷生产,以这个价格是不会亏损的。
但因为多方原因,还是难逃连续亏损的噩运。“产品结构太单一了,就一条线,很多产品都做不了,而且产量很不稳定。”老杨抱怨,这是青达亏损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有时候即便接到客户订单,也只能忍痛推掉”。
今年来,陆续有三四拨夹江老板来青达考察,希望寻求承包合作,但因为各有各的标准,很多条件没法谈拢,其中的好几拨都“吹了”。
“我们现在已经无所谓了,自己搞是亏,承包给别人,机件磨损、地皮损耗,还是亏。”老杨皱了皱眉,向 强调青达陶瓷面临的两难境地。
回望命运多舛的过往,这位嘴角密布皱纹的四川老人感叹:“亏了这么多年,现在也没心情再做陶瓷了。”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未来有什么打算呢?” 问。
他想了一会儿回复道,已经将陶瓷厂的部分地块,腾出生产砌块,并成立了拉萨堆龙永坤建材有限公司;而对于陶瓷厂,则是听天由命吧,有人愿意租就租出去,“但租金不能太低”。
青海、西藏陶瓷企业产能调查统计表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5
12-22
12-22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