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业长征IV】 全国陶瓷砖产能及产区发展大型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
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陶瓷信息
全程冠名:嘉俊陶瓷、摩德娜科技、新景泰机械
第二十八站 福建省
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29日
■ 调查组成员:陶瓷信息 张园 熊娟萍 王流流 刘婷
■ 文/陶瓷信息 张园 刘婷 王流流
重要信息:福建产区目前拥有建筑陶瓷企业数量246家,共有554条生产线,日总产能559.5万平方米(不含西瓦)。其中,瓷片72条(含1条改建中),日产能108.1万平方米;仿古砖105条,日产能104.9万平方米;外墙砖304条,日产能308万平方米;小地砖6条,日产能10万平方米;全抛釉10条,日产能10.7万平方米;陶土板8条,日产能2.8万平方米;薄板3条,日产能1.7万平方米;微晶石1条,日产能1.1万平方米;抛光砖线3条,日总产能2.1万平方米;西瓦线25条,日总产能74.8万片(筒瓦:件);其他(包括太阳能、墙地砖、劈开砖、腰线)生产线17条,日产能10.1万平方米。在线喷墨机345台。
陶瓷信息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福建省漳州市。摄影/熊娟萍
泉州:传统老产区亟需提升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相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海运发达,除此之外,泉州也是陶瓷古镇,矿产资源丰富,有着宽厚的人文环境。
单从价格方面来说,泉州陶瓷相对于国内各大产区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一批批的瓷砖产品还是在泉州人手中被交易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靠的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出色的营销策略。
目前,泉州陶瓷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生产外墙砖主为主,部分企业生产仿古砖,薄板,瓷片等。
泉州陶瓷难以在本地扩张
泉州陶瓷的发展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彼时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各行都处于商品短缺的时代,陶瓷产品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可以销售出去,这也催生了泉州陶瓷在以晋江市磁灶镇、内坑镇为代表的区域内遍地开花的局面。此时泉州陶瓷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每家陶瓷企业之间距离都相对较小。
时至今日,在中国建筑陶瓷产业产量即将突破百亿平方米、国内各大产区均在走转型升级道路之时,泉州陶瓷企业的转型却要面临一个最为现实的挑战——土地限制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泉州陶瓷企业已经无法再在本地进行扩张。
在泉州制造业的发展中,服装、鞋业、石材稳占前三的位置,建筑陶瓷在泉州居第四位,这就使得泉州政府对陶瓷产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内陆其他地区那么高,尤其是在环保的高压态势之下,政府对本地陶瓷产业的扩张更是持谨慎的态度。在产区走访中,泉州晋江市磁灶商会会长吴声团向 明确表示,高耗能的产业已经不允许在泉州建厂。
正是在诸如土地受限、环保压力等影响之下,近年来一大批来自泉州的陶瓷企业老板足迹遍布内陆各个省份,这使得大部分陶瓷产区都能看到来自泉州投资的陶瓷企业。
同时,多年来,福建许多企业还属于家族式企业,靠的是相互信任,一旦金融危机爆发,这些家族式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短缺的情况。2009年前后,泉州部分陶瓷企业或倒闭或者外迁,随后政府又要求企业按批次进行煤改气,由于天然气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当时全国都在使用水煤气,只是福建在推行天然气,这更是促使许多工厂外迁。
就目前情况而言,陶瓷行业已经是产能过剩,一些企业不去考虑研发创新产品,而只是将着重点放在扩建上,那也是将产品简单的复制而已,一旦市场不景气,企业将会遇到更多麻烦这无疑将是本末倒置。
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泉州以生产外墙砖而闻名全国,但由于泉州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生产外墙砖主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随着燃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再加长期大规模生产外墙砖容易造成消费市场疲软,市场需求下降,面对这种困局,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企业日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泉州许多企业开始逐渐转变观念,在生产瓷砖的过程中,并没有墨守成规,成批生产市场上已经常态化的大规格瓷砖,而是把目光投向中小规格产品,找准市场定位,走差异化路线,努力做创新的产品。
对此,晋江晋成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常规市场面前,企业必须走差异化路线,独辟蹊径,做小规格产品。
在技术革新方面,近年来最受行业人士关注的莫过于喷墨技术,企业想推广产品,需要涉及到产品的提升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喷墨技术的加入,恰逢其时,有时候市场消费的选择,不完全是消费者主导的,企业可以引导消费者买喷墨产品。
喷墨技术在给企业带来便利化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由于喷墨同质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无差异的喷墨产品会进一步加大一些企业产品的库存压力,一些生产外墙砖的企业为了抢夺客源,开始打价格战,这种以牺牲品质压缩成本的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消费者购买热情,而且也给企业在对产品的选择上造成一定的困扰,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目前,泉州陶瓷企业在线的喷墨机已经超过200台,由于喷墨产品同质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企业纷纷打价格战,喷墨砖的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基本与通体砖的价格持平,消费市场反应亦趋于冷淡。
“喷墨技术应该与传统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在工艺上去进行研发,只有这样产品的附加值才会高,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复制,打价格战。”福建海美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泽石表示,喷墨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企业上,企业在投入喷墨设备时不注重产品的研发,急于把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这样一来,就陷入打价格战的局面,真正搞创新研发的企业并不多。
企业转产面临诸多挑战
"起初,宏华陶瓷生产是瓷片,在2005年又开始生产仿古砖,直至去年才开始生产薄板。”福建宏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毅强接受采访时说,宏华陶瓷在喷墨时代开始转型生产薄板,关键靠的是技术。李毅强表示,许多生产外墙砖的企业都在拼产量和价格,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顺利转型成功。目前,泉州仅有10余家陶瓷企业涉及内墙砖产品的生产。许多企业进行改线,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外墙的仿古效果,对于内墙砖的改造由于技术等原因,只是少数企业能够顺利完成。还有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品牌的营销能力弱、人才的缺失等许多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
对于泉州陶瓷企业转型的问题,李毅强表示,这涉及到企业内部自我提升的问题,需从项目改造、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去进行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相关的科研机构等方面的支持,毕竟,单单只靠企业自身提升,也难免心余力绌。
据了解,政府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给出了丰厚的鼓励政策,泉州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其中有一条表明,一些专业人才来到泉州陶瓷企业就业,可享受住房补贴,甚至每月补贴可达一万元,一人一年最高补助可达到80万元,这无疑对吸引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宏华集团很愿意看到泉州陶瓷企业走差异化路线,努力学习企业成功转型之道。”李毅强最后强调说,但这是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去良性竞争,而不是盲目抄袭,盲目打价格战。
煤改气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014年5月底,率先在全国全面实现“煤改气”的泉州产区,面临限制用气量、停部分窑炉的尴尬。而限气、分片区停气的原因源于新奥公司上游“中海油晋江分输站”超负荷供气,存在安全风险。
对于为何会出现整个产区供气不足的问题, 在产区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天然气替代煤转气,许多陶瓷企业对于生产线能耗情况掌握得不够细致,对自身企业的天然气需求量不能清楚地认识,同时企业在天然气公司“开户”过程中,上报的需求量越大,开户费越高,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在天然气需求量的申报过程中过于保守,从而出现了企业实际需求量远高于新奥公司供气量这样的矛盾。
目前,泉州90%的陶瓷企业“煤改气”已经基本改造完毕,部分陶瓷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吴声团向 介绍,由于还存在供气不足的情况,所以政府允许部分陶瓷企业在环保达标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水煤气,这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达成的双赢的局面,然而,这只是暂时的。
泉州产区陶瓷企业按使用水煤气成本在3.6元/平方米左右来计算,使用天然气生产成本则至少要高出1.2元/平方米左右。
为了解决目前暂时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仍在使用水煤气设备的陶瓷企业必须为已经使用上天然气设备的陶瓷企业承担部分生产成本。
具体情况是按使用水煤气设备的陶瓷企业有多少台煤气炉来实施,陶瓷企业平均每台煤气炉需缴纳3~4万元费用,这些补贴费用先是交到泉州市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再由泉州市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根据使用天然气设备的陶瓷企业的具体情况,将补贴平均分摊到使用天然气的陶瓷企业当中,以此来达到平衡企业成本的目的。
与此同时,新奥公司也正在对输气管道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所以企业的用气需求,据了解,该工程将在2015年3月全部完成,届时,新的天然气站将会建成,陶瓷企业不会再次出现供气不足的情况。
在泉州,约有20家陶瓷企业仍在使用水煤气,30余台煤气炉在进行生产。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些陶瓷企业开始向有关部门递交请愿书,希望在达到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持使用水煤气,毕竟,想要节能减排并不是只有使用天然气这个方法。
但是有相关人士指出,虽然使用天然气不是目的,节能减排才是目的,但如果政府允许部分企业继续使用煤转气,势必会出现对产区内企业不公平的局面,且哪些企业使用水煤气,哪些企业使用天然气亦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标准,因此泉州产区使用天然气,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总体而言也是利大于弊。
既然泉州产区煤改气已既成事实,所以陶瓷企业亦一视同仁,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每家陶瓷企业必须换上天然气设备去进行生产,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当如何去消化这个高额成本?
“在如此严厉的环保标准下,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福建华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岚波表示,华泰集团早在政府还未大规模推行天然气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天然气,是泉州产区内最早的一批企业。天然气改造,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遇到的阻力将会大一些,产品附加值低的陶瓷企业可能会面临停产的问题,但这也是大势所趋。
“这还将无疑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本产区内每家企业发展道路上必须遇到的问题。”陈岚波说,在这种严格标准下存活下来的企业,日后对其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天然气与煤炭相比,对产品的稳定性是增强了。对企业来说,燃料成本的上升,将迫使企业研发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把目光转向品牌文化的建设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长远来看,这对企业,政府,民众都是一件好事。
闽清:陶瓷企业零散分布,产业发展近乎停滞
闽清陶瓷蓬勃发展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闽清老一辈陶瓷人的记忆中,最高峰期曾有250余家陶瓷企业,生产方式以手工压制为主,后来由于陶瓷生产逐渐规模化,为适应生产发展,不少企业选择合并重组。至2014年,经过多轮重组,闽清县现共有陶瓷企业41家,主要分布在白樟镇与白中镇。
设备陈旧,产业升级受地形制约
闽清现有40家陶瓷厂,2010年后,仅有4家企业投产,其余多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这些近期投产的企业在生产规模与场地规划以及品牌建设上均属当地产区的佼佼者,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企业均面临着生产设备老旧、升级无力的难题。一是近年来每况愈下的市场环境打击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地形对于闽清陶瓷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的掣肘。
“其他的产区或许能挖山平地,但这方法放在闽清,无力实施,地形、岩层差别太大,开发费用太高了。”在闽清富顺陶瓷有限公司,有相关负责人如是对 说。
因此,闽清陶瓷企业规模均较小,最多建有3条线,其余大部分均只有1条生产线。
资源短缺,产品类型单一
资源,也是制约闽清陶瓷发展的重要因素。闽清的矿产资源相对较为单一,很多重要资源都是从福建漳州运送。再加上地形影响,由于产区没有形成集群发展,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商也较少,大部分设备、原材料采购都需要到晋江寻找。
因此闽清陶企目前主要以生产瓷片为主,据闽清当地业内人士表示,该地生产地砖的企业不足5家,早年间有过不少企业尝试做地砖产品,最终均因为生产不稳定而被迫改产瓷片线。据陶瓷信息统计,闽清县瓷片的产能占据了总产能的80%以上,这对于闽清陶企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束缚。
为寻求产业转型,闽清陶企在竭尽所能争取升级之路。虽然由于土地面积限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但该地率先引进喷墨设备,以此丰富产品表现力,提升其附加值。在闽清,喷墨机已经成为企业的“标准配置”。据统计,闽清现有40家陶瓷企业,喷墨机在线使用数量近百,而在墨水的使用上,进口墨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亦有不少企业在谋求地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近年来,全抛釉、微晶石生产线在该产区也逐步投入生产,目前正在逐步稳定完善中。
外销为主,国内销售不足四成
“在闽清,陶瓷砖出口占据总产量的50%以上。”闽清红叶陶瓷建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为 介绍到。
而在闽清三得利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学潇看来,这一数据应该已经突破60%。“闽清陶瓷刚开始就是以出口定位为主。”他介绍说,由于闽清县离福州马尾港不足100公里,因此在出口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介绍,目前闽清瓷砖已经远销中东、南美。
与之相对的,是闽清陶瓷在国内市场的一再收缩。近年来,由于国内新兴陶瓷产区的不断兴起,原本在资源、生产规模等方面备受限制的闽清陶瓷受到的冲击更甚。“对外,是出口形势的每况愈下;对内,是销售区域不断缩减。”有业内人士感慨,产能过剩,需求下降,令当地陶瓷人对市场前景产生了担忧。但 问及“未来是否有改造或是新建计划时”,该地的陶瓷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静待市场变化”成为一致的态度,更有甚者是“看不到未来”的消极心态。
虽然陶瓷行业俨然已经是闽清的支柱产业,但是相对而言,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全国产能过剩、消费市场萎靡以及环保的诸多要求等等。据透露,闽清也在逐步推进天然气的应用,目前已经有包括豪业陶瓷、富兴陶瓷、联兴陶瓷在内的多家企业开始使用天然气进行生产。“规定是2015年全部使用天然气”。相关人士介绍,除此之外,“新建生产线使用天然气”也成为硬性要求。
漳州:承接晋江陶瓷转移 资源优势明显
漳州的陶瓷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晋江陶瓷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平和县、长泰县、华安县以及南靖等4地。目前该市共拥有陶瓷企业21家,其中17家已经建成投产,产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小地砖、全抛釉、外墙砖、薄板、陶土板等。
漳州的资源丰富、粘土较多,是公认的承接晋江陶瓷的主要地区之一,目前该地的陶瓷企业多是带着成熟的生产、运作经验的晋江陶企转移过来的,使该地的陶瓷产业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本地原材料的优势,二是政府的支持政策。”福建鸿星陶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
“只要企业做好清洁生产工作,漳州并没有强制要求使用天然气。”这一点在深受天然气之苦的晋江陶瓷人看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于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晋江陶瓷试图转向漳州。
但在长泰县泰坤工业园,漳州市天星陶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 ,长泰县已经开始推进天然气的改进工作,其公司已经在2012年开始使用天然气,而近年来持续上涨的天然气价格令他们头疼不已。“刚开始时天然气公司承诺天然气价格最高不会超过3.2元/m3,现在已经到了3.89元/m3,而且有再次上涨的趋势。”这其间增加的生产成本,对于生产外墙砖为主的天星陶瓷而言,无疑是很难承受的。
事实上,虽然发展速度快,但目前陶瓷产业在漳州所占据的比例依然很小,“目前有近20家企业都在与政府洽谈进驻的事情。”
而除此之外必须正视的是,对于新兴产区来说,由于布局分散,漳州的陶瓷配套依然极为不方便,亦是掣肘之一。
厦门、莆田:陶瓷产业逐步式微
厦门现有2家陶瓷企业,分别位于集美区灌口镇三社和翔安区内厝镇,均以出口为主。在 调查期间,东龙陶瓷由于受市场环境影响,已经提前停产检修;三荣陶瓷则维持着较好的产销状况,据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早在几年前,三荣陶瓷在维护出口份额的同事,开始着力国内市场的开拓,并加强产品研发,得到了国际国内的一致认可,因此得到了较为良性的发展。除此之外,该人士透露说,在未来,三荣陶瓷或将选址新建或扩建。
莆田市与陶瓷的渊源极深,在莆田市忠门镇上,有近50%的人是瓷砖经销商,该地的陶瓷产业也由此而来。据介绍,该地陶瓷产业发展的最高峰期曾建有8家陶瓷厂,均以生产瓷片为主,后来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留下了3个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但截至2014年,仅有2家陶瓷企业在艰难求存。福建莆田双发陶瓷厂负责人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5
12-22
12-22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1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