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陆续发布消费维权的相关案例。陶sir注意到,在与瓷砖相关的案例中,因瓷砖色差而引发的消费纠纷最多,占比甚至超过了30%。
瓷砖色差已经成为过去的2024年,陶瓷行业最常见的消费纠纷问题。以下是部分典型案例:
3月15日,福建福清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则与岩板色差相关。2024年7月5日,消费者何女士投诉称,其到福清某瓷砖店现场挑选,花费1400元定做两块岩板,但在安装完成后发现两块岩板与当时店内现场预订的颜色不一致,与商家交涉,被告知是场所光线原因导致的颜色差异,商家拒绝接受处理。何女士认为色差影响装修效果,要求商家退款。最终,经调解,商家退还何女士500元。 福建泉州一消费者于2025年3月4日拨打12315称在泉港某建材经营部购买瓷砖,同一批货颜色差别很大,有各种颜色,消费者联系商家反馈时商家不予售后,消费者故投诉要求商家退款并赔偿。 日前,浙江温州市瓯海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2024年瓯海区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消费者凌先生反映家中装修,花费16500元购买瓷砖,瓷砖到货安装后才发现颜色不一致,要求拆除赔偿,与商家协商不下。后经过对双方当事人耐心说服,多次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该瓷砖店对凌先生表达了歉意,商家同意补偿消费者16500元。 3月15日,浙江乐清市也发布了类似案例。2024年6月2日,乐清市市场监管局东城所接到市民杨先生的投诉,反映他于2023年9月在乐清市城东街道某瓷砖店花费7995元购买了38片瓷砖,打算用于装修大厅。但在2024年3月铺设瓷砖时,他发现撕掉保护膜后的瓷砖颜色与在店内看到的不一致,安装后的地面更是出现了深浅不一的色差。当杨先生询问商家时,被告知是批次原因造成的。最终,商家向杨先生赔偿2500元。 今年3·15前夕,浙江临海发布一起瓷砖消费纠纷案例。2024年5月1日,投诉人洪先生在临海市大田街道某建材商行购买了一批瓷砖,共24500元,收到货贴上后发现有严重色差,要求商家更换,反映无果,随即临海市消保委介入。据该商行负责人表示,该瓷砖是同一批次产品,有些许色差是正常的,且顾客已将所有瓷砖都贴上了,如果要更换,双方损失都较大。经工作人员多次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该建材商行同意补偿投诉人2200元。 2025年3·15之际,河南驻马店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就有一例与瓷砖色差纠纷有关。2024年3月11日,新蔡县刘先生投诉,称其在某品牌瓷砖店购买的墙瓷砖在铺贴后发现有色差问题,要求经销商退还墙瓷砖款并赔偿损失7000元。经销商称有购进发票和批次合格证明,以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为由拒绝赔偿。经新蔡县消费者协会调解,经销商与厂家共同补偿4500元,双方当事人均认可。 瓷砖出现色差的原因 瓷砖出现色差的原因通常涉及生产、运输、储存、施工等多个环节。以下是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案: 一、生产环节的原因 1.原材料差异 原因:不同批次的黏土、矿物原料或釉料成分波动,导致烧制后颜色不一致。 解决:选购同一批次、色号的产品,并检查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色号标识。 2.烧制工艺波动 原因:窑炉温度、烧制时间或氧化程度不稳定,影响瓷砖显色。 解决:选择大品牌产品,其生产工艺和品控更严格。 3.釉面处理问题 原因:釉料喷涂不均匀、厚度差异或配方调整,导致表面光泽或颜色深浅不一。 解决:施工前开箱检查,将不同箱瓷砖混合铺贴,分散色差。 二、运输与储存环节的原因 1.受潮或污染 原因:运输中淋雨、接触化学品,或仓库环境潮湿,导致表面变色。 解决:储存时保持干燥,避免叠放过高,施工前清洁瓷砖表面。 2.光照褪色 原因: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深色瓷砖),紫外线导致颜色变淡。 解决:避免露天存放,施工后使用遮光窗帘减少暴晒。 三、施工环节的原因 1.未混批铺贴 原因:直接按包装箱顺序铺贴,未混合不同箱的瓷砖,导致色差集中。 解决:施工前将多箱瓷砖混合,随机抽取铺贴。 2.切割或污染 原因:切割时高温摩擦导致边缘变色,或胶水、填缝剂渗入釉面。 解决:切割后清理边缘,使用专用瓷砖胶和填缝剂,及时擦拭残留。 3.光线反射干扰 原因:自然光或灯光角度变化,使同一批瓷砖呈现视觉色差。 解决:调整灯光位置,选择哑光砖减少反光影响。 四、其他原因 1.不同批次混合使用 原因:补购时批次不同,即使同色号也可能存在微小差异。 解决:预留备用砖,补购时核对批次号。 2.仿天然石材的纹理差异 原因:仿石材瓷砖本身设计有纹理变化,可能被误认为色差。 解决:提前确认样品效果,接受自然纹理的合理差异。
关注陶瓷信息网
12-27
04-01
04-01
04-01
03-31
03-31
03-31
03-31
03-31
03-31